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上海張江科學城:從“張江男”到“高富帥”的發展之路

來源:廣州市規劃院       作者:廣州市規劃院       時間:2023-12-15

始建于1992年的上海張江科學城,從小小的17平方公里發展至如今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從農田中崛起的張江科學城不僅擴容了,也逐漸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創新高地,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環境、新能源等領域擁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是我國最具實力和競爭力的區域之一。2022年,張江科學城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2011億元,同比增長18.1%;生物醫藥經營總收入1320億元,同比增長7.5%;人工智能產業經營總收入721億元,同比增長3.9%。

張江科學城最初就被設計為“中國的硅谷、藥谷”,經過多年發展,2013年,張江科學城被《硅谷報告》列為“對硅谷構成競爭的園區”,2018年建設的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是國內唯一一個以集成電路設計業為核心的產業園區,張江科學城擁有國內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上海66%,占全國集成電路產業比重約16.5%。截至2022年年末,上海有14家半導體獨角獸企業,占全國比重近1/3,其中,8家在張江,包括紫光展銳、摩爾線程等。

縱觀其發展歷程,張江的蛻變就跟在這個區域工作的人一樣,從最初被戲稱為“不懂生活”的“張江男”,逐漸變成了頗具情調的“高富帥”。整個園區也從最初缺少生活配套的科技園區,逐漸發展到如今充滿煙火氣的科學城,其背后的發展經驗值得深入挖掘和學習。

張江科學城建設經驗探析

戰略引領,與國家發展戰略同頻共振

張江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離不開國家戰略的引領。從其發展軌跡來看,張江科學城是上海張江地區高質量前瞻性發展的集中體現。1992年國家宣布開發開放浦東之際,張江高新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之一。2011 年,國務院批準張江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4 年底國務院決定將上海自貿區擴區至張江片區,為張江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產業發展提供新機遇。2016 年,國家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成為其核心承載區域。2020年,上海出臺《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在制度上確定了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基本框架。


上海和張江對國家創新戰略的響應

至2020 年,張江示范區集聚了330家國家級研發機構, 1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齊聚張江(已建成的有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4個),設施數量、投資額和建設進度領先全國。大科學裝置、實驗室的落地,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從0到1”的科學原始發現,也對張江高科技產業起到了加速作用。

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發展三大主導產業

1999年,上海市頒布“聚焦張江”戰略決策,明確了產業園區以集成電路、軟件(后升級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并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布局科研項目,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研究支撐。

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張江科學城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最早的地區,二十多年中經歷過互聯網、電商的發展大潮,但張江始終把集成電路作為最重要的產業來打造,目前已形成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的完備產業鏈,成為國內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目前,張江形成了張江人工智能島、張江藥谷、張江集電港等一系列集聚三大主導產業的尖端園區平臺。以張江藥谷為例,已形成“熱帶雨林”般的生物醫藥創新生態,覆蓋了從創新研發、臨床轉化、市場準入、產業出海的全生命周期。擁有生物醫藥創新主體 1700 家,公共服務平臺 100 余家。諾華、輝瑞、霍尼韋爾、杜邦等國際醫藥知名企業均在張江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發中心。

2021年,張江各類創新主體國外轉國內交易許可(License-in)交易量超過40項,占全國比重35%,交易金額近70億美元,占全國比重超過50%;國內轉國外交易許可(License-out)交易量5項,占全國比重超過10%,交易金額近35億元,占全國比重近25%。張江創新藥成果得到海外市場認可, 既向全球“輸入”,也向全球“輸出”。

表:2021年張江創新藥License-out 案例


開放賦能,大量吸引國際優質創新資源

張江基于浦東作為國家對外開放橋頭堡的作用,集聚大量高端創新資源,匯聚了約2.3萬家企業,1800家高新技術企業,179家外資研發中心。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的作用,通過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和率先探索形成集成電路保稅監管模式等舉措,加速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主導產業國際頭部企業集聚張江

如集成電路產業的全球芯片設計10強有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生物醫藥產全球20強有超過10家在張江設立了開放式創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領域,張江集聚了IBM研發總部、微軟AI&IoT Insider實驗室、英飛凌大中華區總部等跨國企業。2021年,天數智芯、燧原、依圖、平頭哥、地平線、黑芝麻等企業圍繞芯片關鍵技術加速突破,有8塊芯片點亮流片成功;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商湯等單位發布國際領先的開源平臺體系OpenXLab、新一代通用視覺技術體系“書生”。


OpenXLab浦源人工智能開源開放體系

以人為本,推動科技園區向創新城區轉變

張江科學城位于上海市中環兩側,距離上海傳統中心城區20公里有余。張江高新區建設初期,產業園區發展迅猛,但基礎生活配套缺乏,“張江男”成為調侃身在張江只知埋頭工作而沒有生活質量的IT高技術人才的戲稱。為更好吸引高端人才,張江逐漸調整規劃,更加注重高品質生活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首先,提升公共中心能級,在新一輪的上??傮w規劃中,張江中心成為上海市主城區九大副中心之一,使得張江具備和五角場、虹橋等地等量齊觀的公共服務功能。

其次,調整用地結構,增加公共服務用地比例,2017年批復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中,規劃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居住用地比例約20%,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和綠地比例不少于16%。

其三,大力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了張江戲劇谷、張江未來公園、張江科學會堂、張江當代藝術館等高等級的公共文化設施,提升地區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其四,關注公共空間建設品質提升,張江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公園水系梳理、公共空間提升專項行動,提升公共場所的設計感、藝術感和品質感,關注將“道路”轉型為“街道”,實現步行600米社區生活圈全覆蓋,打造更有生活氣息的張江科學城。

2021年發布的《上海市張江科學城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包含通勤、住房和網絡覆蓋的城市溫度指標與科學高度、產業核心競爭力、創新濃度并重,體現了對科學城“城市溫度”的重視。

表:張江科學城“十四五”發展主要指標體系


張江從科技園區到創新城區的轉變,也反映了第4代科技園區的發展特征及趨勢,即空間交流化、商住平衡化、區企一體化、服務生態化和管理智慧化。

規劃角度而言,通過具備去邊界化和空間生活化的規劃設置,提高空間內容的生活化程度;在規劃設計上充分考慮商住平衡,通過商業街、住宅、醫院、學校、廣場、運動場及綜合體等生活配套的打造和強化,促進園區的產城融合發展;同時更注重“智慧園區”的建設,鋪設信息化網絡,為通信、政務、產業服務、民生、節能環保等方面提供高度智慧化的管理。


第4代科技園區發展特征及規劃應對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繪)

制度松綁、實施政策創新激發地區活力

在科創政策方面,2015年的“科創 22 條”和 2019 年的“科改 25 條”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如,科改“25條”通過“一所(院)一策”原則,探索試點“三不一綜合”,即不定行政級別,不定編制,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實行綜合預算管理等新體制新機制,希望加快培育國家實驗室、高水平創新機構等承接國家重大創新任務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在人才政策方面,以人才“25條”“明珠計劃”等專項人才政策加速各類人才向張江科學城集聚。新增住宅用地高比例傾向人才公寓,上海為張江科學城新增830萬方住宅建筑,其中790萬方采用公共租賃住宅的方式供給。

在開放政策方面,上海自貿試驗區2014年擴區并將張江地區納入以來,借助自貿試驗區的優勢便利,張江在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特殊物品進境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改革創新。擴區后,張江新增企業數量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稅收同比增長從6.4%增加到16.72%。2015年,張江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營業收入484.7億元,增長15.6%。擴區后,張江增加了180多家風險投資機構,超過前5年的總和。

在審批事權改革方面,上海對張江科學城施行部分審批事權下放,土地出讓、監管審批、環保審批、產業準入等事權均下放給張江科學城管委會,事權下放極大的提升了行政效率,激勵了行政作為,促進了張江科學城在項目建設方便的高速運轉。

空間彈性,Z類用地適應高科技企業入駐需求

上海在控規中設立Z類用地(彈性的混合產業用地),可建設產業用房和研發用房,且Z類用地不預設產業用房和研發用房的比例。在土地出讓前,由工信部門認定實際的建設比例,再決定土地出讓的方式與價格。這樣的土地制度設計,一方面保障了控規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又給予了充分的彈性,由項目的實際需求反推土地出讓價格,實現了要素保障跟著項目走的高效土地保障模式。

2023年9月,《關于促進張江科學城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土地管理試點意見》印發,圍繞企業發展實際和張江科創特點,創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釋放彈性規劃空間,對產業用地增設產業融合管理要求(標注為M0),允許混合配置工業、研發、倉儲、公共服務配套用途等功能。二是創新產業綜合用地供應方式,按照主導用途進行管理,保障服務實體經濟。三是探索優化規劃實施深化條件,支持工業上樓。四是進一步統籌產業用地配套設施比例,推進職住平衡。五是根據不同階段生產需求,允許工業研發用途兼容使用。

結 語

通過外部借勢與自我發力相結合,張江從“0到1”,逐漸成長為“中國硅谷”,在張江工作的人,也完成從只懂技術的“張江男”到具有生活情調的“高富帥”的身份轉變。對于其他科技園區而言,借鑒張江科學城發展經驗,結合第4代科技園區發展趨勢,以空間交流化、商住平衡化、區企一體化、服務生態化和管理智慧化的思維,打破“空間只是一個載體”的局限,打造產城融合的復合型園區。具體可以在積極鏈接尖端科創資源以集聚創新要素、充分運用科創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各類政策以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先導產業和科技創新緊密集合、創新空間組織模式提升城區創新活力等方面發力,從而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創新之路。

文章來源:廣州市規劃院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