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有趣的消費現象
現象一:北戴河的房,周五大面積空房
通常酒店行業都知道,周五周六算是周末房,其他時間非周末,兩者之間會存在較大的差異。以前單周五或者單周六的房都是一房難求,大家都愿意買雙周末的房,但是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周二周三周四形成了一定的接待高峰,周六的峰值更高了,但是周五的數值下來了,這也造成周五還有空房。
朋友在沙灘上開個冷飲店,今年他發現,6元一瓶的農夫山泉冰鎮水沒人買了,消費者連給他還價的機會都不給他,最后他一路降價到3元/瓶,才恢復到以前的銷售狀態。但是他賣23一杯的水果茶,卻有很多人買,水果茶包裝精致、確實料也比較足,還能作為在海邊打卡拍照的主要照片。
現象三:頭部優等生基本上都增長可觀,腰部以下的企業普遍感受不到熱度
城市地標景區如“天下第一關、老龍頭、鴿子窩”游客量均有較大幅度地提升;高性價比的主題公園類項目如“樂島海洋王國、秦皇島野生動物園、漁島海洋溫泉景區”等也有不錯的客單均價、游客量的增長幅度;特點鮮明的項目如“碧螺塔酒吧公園”也維持在一個高位;文旅業態“阿那亞”一如既往的四季熱鬧。但是那些中型及中小型項目,普遍感受不到熱度和存在,甚至數據還沒有2019的數據可觀。現象四:那些低端的農家院“一屋多床”的時代過去了,低配版的標間成了最低的要求以前很多這邊接待大巴團隊的農家院,都是按照床來賣錢的,所以就造成多床房(一個屋里能放四張床絕對不放三張床)。但是從今年來看,整個市場自動淘汰了這種多床房,換成了低配版的標間,因為那種多床房沒有了市場,消費者不接受那種簡單粗暴的住宿設施了。現象五:市區的濱海地帶人滿為患,“去市里吃本地人吃的飯”今年西浴場到新茂業地塊的交通堵得一塌糊涂,本來做給本地人消費的秦皇小巷、茂業新天地餐食空間等,由于暑期的到來,成了游客選擇來市區消費點,這些兼顧了旅游屬性的空間,成了消費者“放心消費”的必然選擇。我們第一次感覺到“主客共享”的消費需求,開始倒逼這個城市打破生活區和旅游區的界限,形成更為友好的海綿旅游城市。

02
通過這些現象我看到了什么
周五不滿房,是因為消費者既需要保持自己的消費水準(住慣高星、高標的房間絕不降級),還想在一定空間內壓縮消費支出,因此周五下班出發只為去住一晚的安排就推后周六早點出發,辛苦點也不影響周六日兩天旅程的安排,雖然單周六可能還會再貴一些,但是肯定比雙周末的支出要節省——不想降低消費水準,但是壓縮不必要的支出;消費者買23元/杯的水果茶,但是不接受6元的農夫山泉。這是因為消費者直觀的比較,他更愿意選擇有服務品質在里面,并且沒有深感到被宰感覺的水果茶,因此冷落了沙灘上賣6元的農夫山泉水。——游客要求你提供的產品,需要有服務價值;游客將在有限的時間里,需要去游玩更有價值、更高性價比的項目。文化地標、城市地標、大型主題公園、單項冠軍的項目,成為消費者的必然選擇?!?strong style=";padding: 0px;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當游客消費降級的時候,你是誰不重要,你代表誰才重要。作為原來那些團隊房的主客源,縣鄉鎮的青年們,他們自己的住房已經城市房化了,因此,他們不可能接受出來旅行,竟然連家里的基本條件都不具備,是小鎮青年們也不接受。——低端向上和要求補足差項。主客共享的消費空間,一方面是游客要求“煙火氣”,去跟本地人吃一樣的飯,在小攤位上跟本地人一起吃豆腐腦、胡辣湯。另一方面是本地居民主動側身,提供更加具有彈性的消費空間。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市場化逼退了那些只在暑期銷售的各種海鮮大排檔?!?strong style=";padding: 0px;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主客共享要倒逼生活空間和文旅空間融合,要求模糊二者界限。
消費者確實更挑剔了,能省就省,該花就花。不該花的就一定要省,如果你正好處于“不該花”的階段,對不起,你就會被消費降級。
第二、品牌
點明了文旅項目的終極目標——“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文化地標、城市地標、主題公園、新城市形象,均提示我們所有文旅企業一個終極命題:“你成為哪個城市的代表(或者某個細分項代表)時候,你就會收獲終極消費者必選項”。
第三、產品
消費者要求的產品,是三合一的“產品”,是品牌產品化、服務產品化,而不僅僅是硬件的產品。你只有品牌產品化(你的品牌值得我去打卡,隨意地拍照就是最好的產品)、服務產品化(你的服務需要我感知,朋友圈的表揚就是最好的產品)。
第四、服務
消費者之所以不再接受那種生宰的感覺,不是便宜和貴的問題,而是是否我知道你有服務在里面。以前文旅景區管理都是“不出事就是好管理”,主要的游客滿意度依靠硬件去支撐。但是今天,我們需要更綜合的服務,讓消費者在園區全流程能感受到服務的存在。

03
給文旅景區的一些建議
文旅景區行業,開始出現“階級固化”的趨勢,強者恒強,弱者走弱。這告訴我們:以前流行的滾動式發展模式,逐漸不適合現在。當前時代要求文旅景區行業:開業就決戰、開業無短板,品牌、產品、服務,都要好才能俘獲消費者的芳心,堅持做文旅業的“三好學生”,才能讓自己“要么大而強,要么小而美”。因此,我們對文旅景區的建議:
建議一:找一家專業機構,認認真真做一次景區能力評估評估在品牌、能力、產品上的位置、潛力與不足,從而精準確定自身的發展道路。我們的判斷,文旅市場的階級固化和存量替代的時代已經來臨,要么你成了更優秀的自己,要么你成為被消費降級的其他;建議二:真正把“品牌資產構建”“服務體系搭建”上升到與硬件投入同樣重要的地位
消費者已經不滿足于去游樂場傻傻排隊,旁邊垃圾桶爆滿沒人打掃;也不接受一個沒有品牌共生感,連拍照打卡、發個抖音、小紅書、朋友圈都害怕朋友不點贊的項目;建議三:重新尋找“主客共享”的界限
向上夠不到外來游客,邊界打開,也可以向下尋找本地人消費。把文旅項目的商業能力提升到臺面上來,設想一個場景:消費者可能不接受買40元門票吃一碗20元面的景區,但是可以接受花60元去一個免費的景區(其實文和友何嘗不是如此)吃點好吃的。這是我們的一個判斷:拓展產品邊界,形成新的消費及收益支撐;那些成功的民營企業家,普遍有個特性就是“執著”,如果換個不太雅的詞語就是“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整個文旅行業已經從一個遍地可以撿錢的時代,到了一個需要張開雙臂,去拼命才能搶到錢的時代。給民營企業一些建議,盡快推行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的三權分離:“所有權保持不變,經營權交給專業團隊,監督權第三方完成”。怎樣才能做好這個三權分離:“平常心,只要做得比自己好,那就可以一直合作”。建議五:品牌/產品/服務協同發展,是所有企業重新構建組織管理的體系。我們這里不對品牌、產品、服務進行展開表述,原來圍繞“硬件產品在前,服務在后,品牌在天”的狀態,需要打亂這個體系了,重新構建:服務型產品、商業能力產品、與消費共享、共創、共塑的品牌形象等。原來中規中矩的組織架構滿足不了這個要求了。
當然,我們說文旅景區要做“三好學生”(品牌好、產品好、服務好)才能適應未來,是我們對“三好學生”觀察后的結果。行業內無數成功的項目,始終在踐行這個思路和理念,因此我們提出來這些思路和理念,希望給更多人點滴啟發,在做2024年工作計劃的時候,能帶給大家點滴思考,奔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