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物種時代,意味著體量的減小,意味著一種豐富性和多樣性,意味著每個新物種的功能越來越有特色。他們接地氣、聚焦、靈活,生存能力更強。
越是經濟困難的時期,人們越需要心理上的慰藉。所以實體商業的情緒和溫度,越來越成為一種消費的剛需。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近兩年市場上新出現的各種市集,就恰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市集的“新煙火”一方面承繼了家長里短的生活日常的本身,但不同于以菜市場的舊煙火,它更代表了對生活的豐富性、美學的升級、充電學習和交往的空間。
鄭州普羅市集,感謝A9A建筑事務所的圖片
一個好的市集綜合體,應該有這樣的功能:這里是一個消費的空間,這里是個親子的空間,這里是一個聚會的空間,這里同樣也是一個學習的空間。從使用群體來看,這里是家庭主婦們的聚集地,也是親子溜娃的聚集地,還是親朋好友聚會的聚集地。
新市集綜合體,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有當代生活方式的創新。比如雙塔市集里的牌匾,店鋪門頭的裝幀和蘇式小調,都是對雅致的蘇式傳統的致敬。而鄭州理想國里普羅市集所展現出的新鮮的木色、質感的調性,也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情調。
接下來我們來系統分析一下新市集綜合體的存在模式和運營要素。
新市集的美學——溫暖和撫慰
新市集綜合體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新”。而顏值和美學,就是這種創新的靈魂。那么,如何設計出讓大家喜歡的市集場景呢?
我想,從色彩心理學上來思考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因為色彩心理學讓每一種顏色都有自己的脾氣,這種傳遞著情緒的設計,就能產生一種撫慰的力量。例如,白色具有純凈,明快,純真的感受。灰色具有高雅,溫和,平凡和中庸的感受。米色具有原始,自然,天然和健康的感受。黑色具有神秘,寂靜,深沉的感受。
而從新市集的色調上看,有一種方案是木色和米色為主線,正所謂“木質美學”,傳遞出一種原始而自然的健康感受,它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松弛感。
而在室內設計的品類物件搭配上,應該是室內裝置與自然綠植的一種融合。
鄭州普羅市集,感謝A9A建筑事務所的圖片
當然,也有文化風格和工業主義風格。比如雙塔市集的設計,就洋溢著一種濃濃的蘇州傳統的味道。
雙塔市集內部場景,圖源網絡
很多人認為一個好的項目,就是一個好的設計,這樣的思想在一些自負的設計師身上特別明顯。他們總是認為一個項目,只有建筑設計或者室內設計才是最重要的,這種狹窄的思考模式不可取。
其實,從大設計的角度來看,好的設計不僅是空間設計,更重要的是業態的設計,也是行為模式的設計。
在業態設計上,新市集一定要強調一種小業態的跨界融合。當消費者在市集中徜徉的時候,隨著游逛動線的設計,不經意間會有不同的不同場景碰撞。這邊可能是個餐飲店,那邊就是個面包房,還有菜場的貨架,還有共享交流的大長桌椅,更有兒童的手工藝工坊。
這些本來應該在一個購物中心的不同店鋪里的業態,被集合在了同一個大屋檐下,形成一種混合的場景美學。
它看似嘈雜,實則多樣而有序。這種百貨商場式的小集成,形成了生活業態的場景融合。人們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鄭州普羅市集內部場景,感謝A9A建筑事務所的圖片
除了室內場景,戶外場景也是構成新市集美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市集與公園的結合,就是新的黃金搭檔。
通過公園化的鋪裝、沙石、喬木、灌木以及商業外擺的融合,再結合讓人放松的沙石鋪地,就會形成“市集+”的生活空間。
市集的社會意義——交往的介質
除了設計上的要暗合人們的心里需求,創造大家喜歡的場景,在社會意義上看,新市集綜合體應該也有自己的功能價值——那就是社交的媒介。
很多人認為熙熙攘攘的商業購買行為本身就是社交,這顯然是個錯誤的認知。
從線下的人與人的交往模式來看,一種交往是購買的交往,一種交往是聚會的交往。但從商業行為來看,購買的交往不是一種深度的人與人的鏈接,它本質上還是一種基于自由選擇的孤獨的消費行為。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商場,看似人頭攢動,但往往有一種深深的孤寂感。
這種場景其實最早再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里就有描述。在詩人的筆下,現代文明的象征——倫敦卻是一片枯萎的荒原。而它的背景是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
所以,面臨不穩定的經濟形勢,很多人雖然生活在物化的大都市,但內心確實一片荒原。這樣的生活場景,就很難激起消費的欲望。
如何拋棄當代人心中的荒原,構建一座座溫暖的島嶼,是每個實體商業真正需要實現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讓商家和客戶能發生長期的買賣關系,這種購買交往就變成了一種“熟人”模式。
除此之外,街坊鄰居的噓寒問暖,朋友伙伴的小聚,親戚家人的團圓,這種深度的情感鏈接,是最內在而且最穩定的線下關系。
所以,鄰里關系、師生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顧客關系,各類線下關系的聚合,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場景形態。
當代的社交媒體過于發達,我們通過視頻電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為啥還要線下聚會呢?那想必這個環境里,有我們都需要的情緒價值。
為一個場域,創造一種溫暖的情緒價值,是市集綜合體在社交意義上的本質功能。
當然,社交的核心還是需要一種有組織的運營。一個沒有組織和靈魂的空間,是一盤散沙,只是一個交易的空間,而純粹的利益交往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人情味。
當下各個大平臺已經全面數字化,我們被沒有人情味的數字世界所裹挾,如果線下再是這樣,那還不如回到線上來的直接、高效。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社區營造就很重要。各類活動的聚會,各類沙龍的舉辦,各類親子活動的舉辦,總需要有熱心人,有主理人,有活動的策劃者和主事者們。他們是社交價值的神經中樞。
豐富性和多樣性
——市集綜合體的業態內容
什么樣的業態內容是一個市集綜合體必備的呢?他們的搭配邏輯又是什么呢?
我想,業態的搭配歸根到底還是從需求出發。一個基本社區生活的服務,需要的不僅是吃喝,還需要交往和娛樂,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更需要學習和教育。
所以從業態的特色就可以看出來,市集綜合體一般要分為動區和靜區,動區主要是采購、餐飲、交往空間,而靜區主要是學習、交流空間。
從具體業態來看,餐飲、菜市場、文創商品、咖啡館、圖書室、自修式、會議座談室、演出空間,都是市集式生活所需要的日常。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食品的豐富性比較重要。比如鴻壽坊食集中,這個大約占地5,000㎡的室內集市,就邀請了18位個體經營者,各地街頭老號、品質網紅與口碑名店等30多個美食品牌,精品咖啡店旁邊是蔥油餅攤頭;美食檔口旁邊是園藝植物;在蔬菜堆里,這里有生鮮專營點,也有生態農場體驗店,這里還可以聽美食博主大咖講座。
圖:鴻壽坊食集
這樣豐富的餐飲業態組合本身就構建成了一種吸引力。它讓人們從家庭、外賣中來到這里,體驗到日常吃不到的可口的美食,形成了這個地方的標志。
眼下全國無數同行的項目都在模仿鴻壽坊食集,但這種豐富的餐飲產業生態的孵化,需要巨大的投入成本,也需要豐富的客源來支撐。美食集群的打造可非一日之功,需要的不僅是資金,更是管理團隊的心力。
再從多樣性來看,就是內部使用空間的柔性。在一個大屋頂下,有多種使用功能的組合。所以,這里可能有共享的自修空間、共享的會議空間,共享的學習空間。
普羅市集的室內空間結構,感謝A9A建筑事務所的圖片
這里似乎就是一個社區大學,食堂、自修式、教室、生活店鋪于一體,產生一種濃濃的學院化氛圍。
市集的運營模型——活動、策展
從普通的社區商業,到新型的市集綜合體,除了空間和內容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差異點就是運營。
沒有了運營的靈魂,這里就會淪落為一個普通的菜市場,一個混亂的餐飲街,一個空蕩蕩的自修間。所以,為了運營的考慮,空間上必須要有中庭、禮堂類似的可以留白的空間。
基于社區里坊的運營,是需要豐富的社會資源的。在大運營時代,沒有運營效益的資產都是無效資產。市集的運營如果做得不出彩,就可能會是變相的售樓處。僅有新美學的設計,沒有持續有效的運營,必然會成為新的無效公建。
從餐飲上看,新型市集的餐飲不同于普通的菜市場,除了空間更加精致之外,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是需要的。
而當下運營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降低運營成本,又能實實在在的把活動做起來?很多項目為了運營而運營,一味是甲方在運營上做巨大的投入,養了團隊,同時投入了相當大的活動費用,這樣的運營顯然就是不可持續的。
只有發動了業主和消費者的共創,才是好的運營。這就需要從社會公益的角度來思考運營體系。將空間做成平臺,讓不同的社團來這里共建,才能形成長久的經營模式。
萬科理想之地 春熙集,圖源網絡
總 結
從大的社會背景來講,猛烈的城鎮化讓四面八方的人來到了大城市。陌生的人們經過地理的遷徙,在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這樣的城鎮化也重塑了中國的社會結構。
在社會變革的大浪潮下,中國的很多城市進入到了日本式的“無緣城市”。在這里的人們,沒有熟悉的地緣風土人情,沒有親近的血緣關系,沒有豐富的社會資源網絡,我們似乎進入到艾略特式的大都市的“荒原”。
而抵御這種“荒原感”的就是要構建一個個溫暖的“島嶼”。我們要建的不是100萬人來一次的島嶼,而是能讓1萬人重訪100次的島嶼。
從某種意義上看,市集綜合體就這樣的島嶼。
那么,作為一種新業態,它能否長久的生存下去呢?我總體還是比較樂觀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一個小物種,體量小,投資不大,但是業態與社區有著深度的鏈接,適應性更強。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小型餐飲店鋪也是坪效最高的一種業態。
其實中國多數的社區商業或者區域性商場,都可以在一個幾千方的市集綜合體里解決問題。過度的商業設施供給,已經讓太多的商業項目難以為繼。
所以,在擠泡沫時代,最大程度的空間縮水,實現最好的運營坪效,在社群公益和商業交易中做到平衡的業態,一定會有著光明的未來。
要構建這樣的島嶼,就要有一個新的場景,要建立一個運營團隊,要有一筆運營預算,要有一批熱心的主理人,要有一種平等、博愛和共創的組織心態。
文章來源:房地產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