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成都太古里,是成都商業的一個里程碑。從這個項目開始,在成都做項目,就不能“太正常”。
不得不說,成都的商業卷到沒有三流項目的生存空間,稍顯老舊一點的就很容易被淘汰。的確,你得從內容、主力店、場景形態全方面都有點絕活,才有機會在這個城市站得住腳。
當然這也不僅因為城市商業供應量大,參與的玩家多,更重要在于成都人民的生活方式,上千年來的“愛耍氣質”,總是喜歡去找點新的好玩的,也同時會把消費、度假、娛樂這幾件事混合在一起,這是成都消費者刻進骨子里的偏好。
是的,成都人民不怕陌生不怕遠,就怕你“沒啥意思”。在這種活躍開放的市場需求,和城市的消費文化之上,新的商業不整點狠活、來點真東西,很容易死的“悄無聲息”。
于是你看成都這兩年的新商業,都有不可取代的獨特性。要么主題特別垂直細分,挖出一條新賽道;要么場景特別打動人、留得住人,要不就是眼光獨到,運營能力強,精準面對某類客群…總之,在這做商業什么都要,要資源,要創新,要運營,不過這也成就了城市商業的豐富多樣,引得全國同行來學習。
而伴隨著這座城市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以及大量年輕人的涌入,成都城市新區的商業也一腳邁入了紅海。
同樣,對于成都的一張名片麓湖來說,一次新的契機正擺在眼前:麓湖住宅的價值自然不用贅述,在創新商業上,各種有趣有內容的“非標”正在依次呈現,有聲有色;但在購物中心,城市商圈,城市綜合體...這些商業地產的“正面戰場”上,麓湖面對的挑戰也很直接。
在這里,它將如何找到自己的節奏?
隱溪川效果圖
麓湖商業,走向“正面戰場”的時刻
在新區做商業并不容易,天府新區的客群太混合:麓山麓湖以及周邊幾個板塊買房的新成都人,天府中央商務區、興隆湖板塊的產業人群,以及從城里移居or從二三圈層來的二代三代成都人,和上班居住都在這個區域、剛畢業的年輕人...
這些客群的需求很多元,他們什么都需要,既需要點有成都氣息的休閑生活狀態,又必須能滿足基礎的生活服務和配套,而且都見過世面,沒有實實在在的內容,打動不了他們。
而作為一個被地產行業當做標桿案例爭相參觀和學習的案例,麓湖商業板塊最主要的壓力,不只是來自成都商業的飽和式競爭,不只是客群的多元需求,也不只是眾目睽睽之下、一個“慣性優等生的某次應試成績”...而是回到實實在在的區域日常消費,來自于周邊5公里范圍里的商業內卷。
麓湖周邊不僅商場環繞,而且還亮點頻出:正對著麓山,四年前開始布局商業的天府和悅廣場,有超級主力店山姆會員店坐鎮,23年商場開業半年便創造31億+成績,一舉成為市場黑馬;后有天府大悅城填補中央商務區的傳統商業空白,自有成熟的品牌梯隊,一舉瞄準天府新區核心區的產辦和常駐人群。
這些還只是明面上的,還有許多潛在對手也在未雨綢繆。
不可否認,這些擁有全業態和大量連鎖品牌,走家庭型線路的商場,確實成為了新區大量居民外出消費游逛的首選。與此同時,麓湖麓山的高凈值家庭,也幾乎成為了這些商業體的首要目標客群。
而回看麓湖自己,雖然十多年以來踐行長期主義,一端實現造城奇跡,通過社群生態和創新內容與商業,營造著自己的“在地性”,但回到傳統商業領域,它似乎沒能搶到先機。
對麓湖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麓鎮市集
麓湖CPI改造前照片
從內部來看,麓湖過去幾年在突破傳統商業玩法上有諸多嘗試,從不去抄誰復制誰,也推出一些不同定位場景的非標商業。麓坊、美食島、海浪公園、麓鎮、還有月底即將打開,充滿獨特氣質的CPI...這些年麓湖創造出許多好玩的內容,也堪稱最有活力的創新商業孵化池之一。
但作為行業觀察者,我們是有疑問的。且不說這些小體量商業的真實運營狀況,究竟具有多大持久性?麓湖偌大的城市級體量,分地塊的小體量商業始終目的性太強,缺少聯動協同,有點各自為戰;整體看來,也缺乏一個大的系統,去把所有商業串聯起來。
不得不說,麓湖需要一個鏈接城市公共交通的大體量商業樞紐,來聯動不同的商業,社區和公園,使其形成一個真正的城市商圈。
畢竟麓湖不像是阿那亞一般“空降”在某個區域。麓湖身處成都新老城市核心的中間,其城市屬性太過強烈,若想成就作為一個城市區域的持久活力,踐行自己對客戶的承諾,成就最終的城市與資產價值,就必須在大型商業綜合體上去破局,去和這些大盒子正面對抗。
然而,在這種商業地產的賽道上,論資源論經驗,麓湖是沒辦法和各種央企&港資相比,而單純的設計和景觀能力,也絕不是一個可以致勝的要素;或許麓湖的長期主義戰略,和造城邏輯可以支持好商業的呈現,但麓湖還有個“絕活”,你或許知道但肯定想不到。
那就是“做水”。毫無疑問,水是成就麓湖的IP,麓湖商業也要用好這個IP,讓水來成為商業破局的起點,創造無法被復制的特征性。
隱溪川效果圖
商業與水、密切相連
這些年,我們發現在泰國、新加坡、日本美國,大量的商業項目中都伴隨著水和綠植的應用,說起來兩者都是能軟化建筑空間的元素,目的都是為了營造和自然距離更近的商業空間,讓人不產生太強烈的商業感和建筑感。
而水在日常消費場景中的應用,也是很多年前就開始探索的話題。商業和水之間,也有天生的依存關系,水聚財,水利萬物,水帶來休憩,所以你能發現好的商業都有各種意義的“水景”。
甚至有不少項目愿意隱去建筑立面,將視線讓渡給植物,讓渡給水。
佛羅里達州 Bal Harbour Shops
邁阿密的Bal Harbour Shops,便是一個典型的親水街區樣本,也因此在多年前就成為自然驅動的奢侈品零售目的地。它最大的特點便是在中庭設置了一個不規則的水池,兩邊種上防風和鹽霧的灌木和綠植,讓池魚和植物自然生長,加上適宜游逛的尺度,兩邊的商鋪儼然是從這條水中延伸出來的。
不同于大量街區商業的開放式地面停車場,Bal Harbour Shops的停車空間也被包裹在高大的樹木之下,柔化了大量的停車場及交通要道的邊緣。
而這個如今依然是行業考察熱地的商業,竟然已經存在近60年了。
或出于實施難度,或出于維護成本,加上氣候帶等影響,國內大部分商業與水和自然的結合,都有點裝置藝術、意猶未盡的感覺,總讓人覺得水是水,商業是商業,誰也不是誰的一部分。
曼谷 Central Festival EastVille
話說回來,商業中隱藏一條小溪,或者說溪流兩旁生長出商業,這個事情其實特別適合發生在成都。
成都也是傍著錦江畔展開的城市脈絡,所以你會發現炎夏周末的都江堰漂流、黃龍溪的水池里永遠人滿為患,這可能是成都人民第一時間能想到的、真正算得上和水有互動的目的地;
但凡在小紅書上搜一下成都周邊耍水,能夠彈出上千條攻略,和各種1-3小時不等的推薦線路,一堆水邊露營的照片,西瓜可樂在野灘涂里擺拍的照片,甚至是河岸上支個桌子打麻將避暑的照片,可以說耍水就是成都人民的本能之一。
但是說起來成都又缺乏一個真正把消費場景和水結合得很好的、城市近郊的目的地。不是古鎮,也不是周末自駕游,就是日常生活可及的,可以玩水的場景。
麓湖本來就是“玩水造水”的大師,顯然最有機會成為承載這個場所的目的地。
是的,麓湖本身就是一個水城,這水城的中心,就是麓湖最后的商業底牌——麓湖水鎮。
而水鎮的前奏,正是麓湖W2,既是整個城市中軸線的重要節點,也是麓湖北門戶,又是商業的首個真正意義上的TOD項目,整個麓湖城市版圖的重要環節。
所以,麓湖如何思考W2地塊?它應當扮演何種角色,承載怎樣的功能?
麓湖水鎮全景效果圖
W2地塊 半鳥瞰效果圖
水鎮與W2,麓湖商業的支點
一個城市的繁榮程度往往取決于它的downtown,麓湖亦然。
水鎮之于麓湖,類似寬窄巷子之于少城,太古里之于整個春熙路,它好比一個城中之城,也是麓湖城市價值的關鍵所在。
對于一個分了六期、總體量近60萬方,又涉及多個產業商業、有著多客群多主題定位的商圈級項目,水鎮顯然很難一蹴而就,此刻W2地塊就成了水鎮先行一步的demo,先去覆蓋周邊居民的日常需求,再沿著這個樞紐,讓水鎮一步一步生長開來,長成一個龐大但依靠交通系統與水道相互鏈接的生態系統。
而盡管W2地塊在地理上牽動著水鎮整體的建設與發展,同時它也面臨著一些來自物理空間的挑戰:地理環境面臨天生的降坡峽谷,基地內部超過一層樓的高差,以及成都常年不見藍的氣候。
W2地塊位于天府大道東側,綜合容積率2.5,嚴格的限高控制,整體長度約600米,逾11萬方的商業,由5萬方的GMS店-伊藤盒子、和約6萬方自持街區組成。
從整體布局來看其動線是復雜的,到達性、面臨主干道一側的開口也存在不小難度,如何讓人進入這里,自由穿行,且自愿上下坡,照顧到每個組團的可達性,需要一個動態的核心引擎。
對于這樣高容積率地塊的建筑規劃,麓湖與建筑設計團隊最初考慮過幾個方向,其一是類似美國的PowerCenter概念,類似于曼谷的MEGA CENTER項目、由幾個超級大盒子堆成的商圈式購物中心;然后,才是一個社區生活中心,由某個主力店帶動整個閑散的“生活社交場所”。
顯然后者更符合麓湖的氣質。
11萬方的商業,為了解決腹地可達性的問題,項目進行了調規,從W2地塊中部東西向穿過,分為南北兩個區,更有利于客流的導入,也將W2的商業地塊和住宅地塊進行了一定的劃分。
麓湖W2地塊位置及南北區域示意
而地勢有高差,那就順勢而為,去利用高差,轉化為這個項目的核心資源。經過多輪內外部的研討,確立了高差與河流作為骨架的基本結構。
延續麓湖的水系,景觀設計團隊Lab D+H給出這樣的解題思路:引入一條自然形成的溪流,順著坡降的地勢,由高到低順流而下,到中間形成一條小河——故得名隱溪川,讓商業展開于溪流兩側,也意味著藏在商業里的峽谷溪流。
W2南區地塊草圖 concept sketches
溪流的概念是什么?它順地勢而下、尺度小、流速慢,這就意味著不同于水街的河只可遠觀,或者有不少商業或空間的水景都要用禮賓線圍起來,將人和水隔開,水只是作為觀賞和一個景別。溪流意味著你可以參與其中,與水互動,觸摸它,甚至走入其中,玩味它。
而商業建筑設計部分,麓湖選擇了先鋒新銳的團隊00Group,中庭上方的環狀設計是一個UFO,充滿了想象和探索欲的飛碟意象,而疊瀑和跌水就在飛碟的正下方,流經形同巖石的建筑體,階梯狀向下展開。
而在街區之中又加入了銀杏傘的結構柱,內置排水系統,地面與頂部都被綠植與爬藤環繞,形成一個個傘狀的樹,也成為隱溪川的點睛之筆。
隱溪川街區銀杏傘效果圖
這就形成了一個“ 川、瀑、溪”的景觀線索,一階一階由高至低有一個線性傳導、自然發生的過程,再由舒緩的斜坡串聯起連續有趣的行走體驗,提升游逛舒適感的同時,消解了高差帶來的不便。
并且,這種充滿未來感的建筑形態,和最為原始自然的“溪流”融合在一起,這種強烈的反差,就是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場景。
試想一下作為一個城市重要的TOD項目,旅客抵達時,走出站口的一瞬間,呈現在眼前的疊瀑與溪流,層層疊疊的石階,曲徑通幽,讓人沉浸于此,這個畫面本身,就已經讓它成為來成都旅游必須坐坐,來“玩水”的最直接理由。
隱溪川南區效果圖
在標準與非標之間,找到平衡
再聊回麓湖本身。
萬華的風格,麓湖的一切,都可以說是“非標”的,不管是規劃,住宅或是商業,這背后其實也是企業基因帶來的關于創新實踐的支撐。住宅時代如此,商業同理,麓湖的商業也一向不滿足于單一的配套邏輯。
從隱溪川的設計也不難看出一些延續麓湖過往商業的端倪:開放式場景、大量外擺,用綠植和水軟化空間、有到訪的理由,也不乏游逛的趣味。
當然,非標只是某種異于傳統形態的歸類和說法,其目的并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你會發現麓湖的所有已呈現的商業產品,都在營造一種以人為本的空間,隨處可坐的、休閑的、松弛的、能夠產生強社交的空間。
可在另一端,規劃了幾萬方的盒子商業,也沒有將單地塊切得過碎,也能看出在標準化商業形態的表達上,麓湖在找尋一些新的平衡點;不變的是建筑尺度與景觀場景,一切都圍繞人的情緒關照,社交鏈接,是初心也是歸心。
而W2隱溪川就會是一個“打樣”:它的定位是“高品質家庭生活中心”,營造以女主人為核心,兼顧兒童、家庭的精致高級生活感,聚焦這種商業的“人性與感性”。
W2只是一個開始,麓湖商業的節奏也會在未來幾年開始加速。
麓湖水鎮西區的A3、A7等地塊也在快速的推進中。預計到2027年左右,這些商業都會陸續呈現,屆時,麓湖的產業配套將完全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在麓湖居住區,漫汀circle商業街、D4的菜市場等都會在今年呈現。同期,湖心區的多個商業體、文化設施都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2027年前后也是居住配套呈現的集中期。
標準化,關乎商業的速度和效率,不可缺少;而自然生長的“非標”其實才會是城市商業的終極形態。那些線下商業走的更快的城市,不管是曼谷、東京還是首爾,也包括成都,無一不是如此,這也是麓湖所追求的“可持續城市生態”,在標準與非標中平衡,想辦法去兼得速度、效率與有趣,自我進化,最終去吸引好品牌、好內容和人。
隱溪川街區效果圖
后記
在與W2景觀的設計團隊Lab D+H聊到未來商業時,我們拋出一個問題:伴隨漫長周期的設計,該如何面對市場和消費者的長期變化?
Lab D+H聯合創始人李中偉老師是這樣回答的:每一個做商業景觀的設計師都是預言家,而非跟隨商業時尚趨勢左右橫跳,把當下的特色,用心努力發揮到極致,讓景觀變成一個孤品。從文化中生長起來的、天然的具有生命力的項目,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淘汰的。
也正如他所言,W2最大的價值可能不是建筑,而是大家為了尋找一條隱藏的河流,為了這條隱溪而來,也會讓商業的影響力從區域蔓延至全國。
而隱溪川就如同養云安縵的老香樟一樣,本來可能是一個歷史中的河流,然后被搬到了W2,它變得更加珍貴和有意義。
文章來源:感性城市S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