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商業與藝術的融合熱度持續攀升,它們緊跟消費需求和喜好,以“藝術”營造多元空間場景,不斷豐富商業模式,提升商場藝術格調。隨著“藝術+商業”探索的不斷深入,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走進商業,助力商業發展之余,除了滿足消費者多元多功能的生活需求,也帶來更多元的文化藝術體驗。
國內商業地產的藝術化趨勢
在國內商業地產行業中,藝術化趨勢同樣愈發明顯,而K11購物藝術中心正是在這波浪潮中脫穎而出的典型代表。與Selfridges和巴黎的Le Bon Marché相似的是,k11通過將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巧妙地融入零售空間,不僅極大豐富了顧客的購物體驗,也顯著提升了品牌形象。
然而,K11更進一步,在購物中心內直接設立美術館,每年定期舉辦各類文藝活動,如藝術展、主題工作坊、本地獨立音樂表演及跨界文化交流座談會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展示了商業空間中藝術的無限潛力,也將購物中心轉化為了一個集藝術、時尚和自然于一體的文化交匯點。K11的每個細節都充滿了創新和藝術氣息,為顧客帶來了獨一無二的購物與文化體驗,展現了商業地產行業在藝術化道路上的前瞻性和創造力。
正如K-11藝術購物中心通過其“美術館館-零售”概念展示了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先例,北京的SKP-S商場則在這一理念上進一步創新,展現了藝術與商業融合的更多可能性。SKP-S不僅僅是銷售奢侈品的地方,更是一個藝術體驗和文化交流的平臺。這個商場的設計理念融合了建筑、設計、藝術和技術,創造了一種類似火星的獨特體驗,使其成為全球品牌及其追隨者可以沉浸其中并進行實驗的孵化器。
SKP-S的核心是其不斷變化的藝術實驗空間,定期展示各種展覽和裝置,將藝術作品融入零售環境中。這種融合策略強調在購物過程中展示本地新興藝術家的作品,讓公眾在購物中欣賞藝術。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SKP-S不僅是一個購物的目的地,更是藝術欣賞和文化體驗的重要場所,展示了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巨大潛力。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k11和skp-s,在國內,有一家藝術購物中心更是被譽為獨一無二不可復制,堪稱藝術商業的典范之作:作為藝術類商業中心的先行者,僑福芳草地絕對但當得起這樣的溢美之詞。與之前提到的兩家不同,僑福芳草地憑借多元的藝術氛圍、領先的環保設計、永續發展的經營理念等優勢,迄今為止,仍然是無數競相變身藝術與美學的創意空間的商場的學習范本。其中許多為商場量身定制的藝術品便是最好的證明,比如壯麗的楊韜作品《空束》,從建筑頂部延伸到地下二層,將628根絲線拉向底部中央的佛祖雕像,仿佛佛光注照、震撼人心。
此外,僑福芳草地還設有僑福當代美術館·北京,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欣賞當代藝術的機會。購物中心不僅是商品的交易場所,更是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心。它的藝術收藏和珍貴展品為購物中心增色不少,為顧客創造了與藝術家對話的機會。
在中國市場,藝術與商業的融合呈現出獨特的特點和創新策略。相比國外市場,中國在這一領域展示了更高的頻率、更深度的合作、更廣泛的覆蓋。社交媒體的整合為品牌提供了更緊密的與受眾互動的機會,同時,本土藝術家的支持和國際文化交流也為中國市場增添了多元化的元素。這些特點使得中國市場成為了藝術與商業融合的充滿活力和創新的領域,預示著未來將繼續迎來更多令人興奮的發展。無論是本土消費者還是國際游客,都能在這個充滿創意和文化魅力的市場中享受到豐富多彩的購物和文化體驗。
“藝術商業CP”擁有更多流量
商業空間設計的目的是如何聚焦目標消費人群、激活商業空間,吸引消費者參與互動、產生消費行為。
1、強大的輻射范圍和聚客能力。
購物中心融入藝術體驗,為藝術的普及和推廣提供了轉化的橋梁,提升了大眾的藝術興趣,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影響力。
在廣州K11的的受訪觀眾中,97%的消費者表示通過觀看展覽使其提升了對當代藝術的興趣。
“藝術+商業”的獨特定位,形成了一個打通線上線下、全方位滲透都市文化和年輕消費者群體的社交商業空間,不僅避開了購物中心同質化問題,還對消費者造就了強有力的吸引力。
福岡三越百貨,是日本最有名的百貨店之一,是日本的購物圣地之一。除了超群的地理位置和購物環境,從開業至今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獲得眾多的人氣支持,1997年開放的巖田屋三越美術館畫廊為三越百貨帶了超高的人氣和源源不斷的客流。
定期舉辦各類藝術文化活動和享有盛譽美術巨匠的展覽,拉近了消費者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每年兩次的美術特選會,已成為九州最大規模的藝術盛宴,受到民眾的關注和喜愛。
2、消費場景的升級體驗。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進一步升級,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希望在商場里能夠獲得更高層次的體驗,希望在豐富的品牌業態之余,還擁有一定的藝術文化性與精神內涵的商業空間。 憑借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觸達,變換空間裝置,增值空間能量,對社交場景進行重塑和升級。
“藝術+商業”如何做到“流量+吸金”?
在“藝術+商業”瘋狂蔓延的路徑上,也被玩出了各種花樣。大多將體驗性的藝術植入商業中,聲音鵲起的卻寥寥無幾,歸根到底,藝術裝置只是其中一步,運營也起著關鍵作用,一些頭部玩家的連續實現“流量+吸金”模式為實體商業轉型消費升級提供了參考方向。
1、突破傳統,凝聚人氣。
從“藝術商業”到“藝術IP”,無疑是對“商業”最有效的升級,地標性、文化性的設計讓建筑空間更具吸引力。
?波蘭Stary Browar
Stary Browar由一家舊釀酒廠改造而來,其中商業、藝術空間各占一半。每年都有眾多文化活動在這里舉辦,現在“老啤酒廠”購物中心已經成為波茲南有象征性的一個地標。
?美國NorthPark Center
1965年落成的 Northpark Center 一直致力于商業和藝術的結合,堪比藝術博物館,被稱為公共藝術的殿堂。購物中心的創始人是狂熱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他們將世界上熱門的雕塑作品收入囊中,包括畢加索、馬蒂斯、賈科梅蒂、塞拉等等藝術家的珍貴作品。
?“藝術IP”K11
K11是全球率先把藝術·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高度融合的商業品牌,為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K11已經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購物中心,在建筑外觀和形態上進行大膽突破,對場景硬件進行體驗式的設計嘗試。在這個購物中心里,藝術品展覽、以及各種藝術演出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商場“販賣商品”的刻板形象弱化。
每座K11藝術占據較大的公共空間比重,目前開業的有香港、上海、廣州、武漢、沈陽K11,每座K11根植于當地文化的主題差異化的定位,對空間的設計也是各有千秋,玩出了各自的“殺手锏”!
案例借鑒:從購物空間上看,讓出大部分的零售面積,保留一部分的公共空間顯然會影響坪效。但在寬敞而精心打造的空間場景中,讓商品更具有附加值,顧客也更愿意買單,客單價亦比普通零售更高。
2、品牌招商,新生活方式的重新組合。
商場招商和品牌業態引入要從消費者到場驅動的底層邏輯出發,購物中心運營者要更懂消費者,而“懂”就體現在了業態和品牌的迭代升級上。
?上海TX淮海
TX淮海首創策展型零售概念,總占地2.5萬㎡,以“Digital數字化、Oasis綠洲、Urban都市、X(Collaboration)跨界”為核心元素,重新定義商業空間。一眼望去,商場里到處都是首店、網紅店,基本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
L1 層:MARKET H淮海大市集&青山周平;
L2 層:街頭潮流&家居生活方式自定義;
L3 層:街頭潮流&家居生活方式自定義零售空間;
L4 層:復古、VIntage設計;
L5層:與teamLab聯手打造藝術空間。
匯集了CARINO全國首店、麥吉 machimachi上海首店、KU?KU? by設集品全國首店、陳冠希的 INNERSECT潮貨集合店,還有滑雪俱樂部和全球頂尖的運動裝備的運動體驗創新概念空間,打造的“新奢運動生活方式”。逛累了還可以去日本福岡的網紅咖啡NO COFFEE、臺灣超人氣奶茶machi machi、豚王拉面等網紅首店打卡休息。
相比傳統購物中心更高租金也并沒有影響品牌的入駐率,反而吸引更多時尚、前沿、追求個性的國內、國際潮牌紛紛開設線下首店,一經開業就收到消費者的青睞。
案例借鑒:傳統購物中心將品牌堆砌在一個空間里,導致同質化嚴重,以藝術定位為基礎選擇獨到精準的品牌組合,強勢入駐優質首店,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審美疲勞后對新生品牌的欲求。
3、特色經營方式。
特色經營是每一個商業空間都在追求的目標,如果囿于狹隘的思路,很難契合消費者的真正訴求。
?曼谷Siam Discovery
把項目空間劃分為數碼、街頭、創意以及游戲實驗室等13個主題空間,為顧客打造成了一個以生活體驗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實驗室”。
?北京SKP-S
SKP-S是SKP聯手GENTLE MONSTER 合力打造的旗艦項目,以“數字-模擬未來”為主題打造諸如“未來農場”、“火星世界”、“未來主義”等的沉浸式探索體驗。
在SKP-S里,一向對形象輸出有嚴苛標準的頂級大牌甚至愿意選擇弱化自身調性,融入到整個商場氛圍中。
在店裝上品牌幾乎都給到了獨家定制,許多品牌門店進行了空間重構,以便更加符合商場整體的“未來感”,商品層面也多以“獨家”呈現。
由GENTLE MONSTER打造的藝術甜品NUDAKE于SKP-S開設了其全球第一間旗艦店,空間設計和12款以“火星幻想”為主題的藝術甜品,帶來非同一般的視覺與味覺盛宴。
SKP-S的融合不僅在環境、品牌、音效、香氛、互動裝置等方面有所體現,更是在店內自營工作人員的統一工服(類宇航服)、工牌甚至手提袋等細節上都做到了統一的呈現。
案例借鑒:準確捕捉消費者對于消費升級、沉浸式體驗的需求,模糊環境與藝術的邊界,植入新鮮感,通過強化IP形象等引發消費者共情力,才能牢牢抓住消費者的內心。
4、藝術循環。
融僑中心ART MALL在4層斥巨資打造專業藝術空間,用于藝術展和文化講座等互動交流活動空間。在5個樓層的不同區域,規劃出無償提供給本土藝術家、文化人、手工業者的展示平臺,構建了消費者與藝術零距離的人文磁場。
K11的藝術中心為藝術家搭建一個提供生活創作空間和參與國內外展覽機會的平臺,在武漢和貴陽設立的K11藝術村。目前,已有超過30名的藝術家入駐進行創作。同時,K11還與巴黎東京宮簽訂了長達3年的合作計劃,推薦國內的新秀藝術家舉辦展覽。
案例借鑒:購物中心應洞察商業與藝術結合之道,向大眾普及藝術的同時,也讓藝術為商業助力,形成一個可持續的有機整體,實現商業與藝術共生共贏的良性循環。
結 語
隨著消費理念和需求的不斷升級,購物中心越來越趨于個性化、服務化、場景化、主題化。商業場景迭代,需要不斷注入創新帶來的新鮮感,藝術跨界已然成為這一目標的突破口。
然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各類藝術展,藝術裝置,在消費者心中的差異化將愈來愈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審美疲勞等問題,如果為了差異而差異,盲目走向“主題化”,反而會降低自身格調。
同時,藝術主題購物中心的開發需要強大的資金實力支撐。據悉,上海K11改造歷時2年半,耗資4億元,而芳草地經過3年的設計方案修改和5年的施工,共8年的時間才落成。
無論怎樣從單一的購物需求向精神多元的需求轉型,商業地產的最后目的就是盈利。只吸引消費者觀看不買,打的旗號再響亮、聲勢再浩大的展覽也毫無意義。如何通過藝術和商業的結合為項目創造更多價值,才是每個商業地產人值得的思考的課題。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課堂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