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型商業街的9大規劃設計要素
來源:飆馬(中國) 作者:飆馬(中國) 時間:2016-03-21
本站訊 上周(3月14日至3月18日)共有2家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商,通過各種渠道向飆馬尋求項目合作。
尋求服務的項目是:來自河南鄭州的某產業園區項目,邀請我司參與針對園區整體營銷推廣的競標;來自山東青島的總建面34萬方的某商業項目,尋求招商和銷售代理服務。
商業街就是由眾多商店、餐飲店、服務類店鋪共同組成,按一定結構比例規律排列的商業繁華街道,是城市商業的縮影和精華,是一種多功能、多業種、多業態的商業集合體。
按照商品的經營類別,商業街可以分為專業商業街和復合商業街。專業商業街的商鋪往往集中經營某一類(種)商品,比如建材、汽車配件等;復合商業街的商鋪對經營的商品不加確定,比如北京西單商業街。
商業街的主要特點是因商業店鋪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購物、休閑、餐飲等功能空間,基于商業街的店鋪特色,決定了其設計的核心就是讓空間有用而舒適。
成功的商業街不但能給自身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會成為帶動周邊產業繁榮的催化劑,甚至成為展現當地商業文化活動的城市名片。
復合型商業街類型多樣,其規模大小、空間形態、業態構成、環境營造均各有差異,但是在規劃設計時,有幾個要素卻是必不可少的。
客戶構成:客戶群定位是決定商業街規模、形態和風格的重要設計依據。對客戶所處的社會階層、購物心理、行為習慣的分析是商業街設計的基礎。為中低端客戶服務的商業街側重一站式消費體驗,規模較大,入口處往往配置大型購物中心,街道網絡較復雜,街道尺度較大,利于人流集散;為高端客戶服務的商業街人流較少,街道簡潔,空間靈活,尺度親和;為度假客戶服務的商業街空間更加豐富,景觀、廣場等戶外元素應用較多,餐飲、娛樂的總量較大。
商業業態:業態的構成、比例、分布是商業街設計的核心。處理好商業、餐飲、娛樂等業態的檔次和相互關系決定了商業街日后的發展趨勢。一般消費檔次越高、休閑氛圍越濃的商業街餐飲、娛樂的比重就越高,有的甚至會超過50%。
商業主題:一般的商業街,都有以文化包裝的商業主題,這種主題有時是直截了當的,甚至是夸張的,有時又是婉轉含蓄的。
街道形態:總體規模較小時,主干形式較多采用,這種布局可獲得較高的建筑密度;當增加到一定規模時,從主街上派生出支街是增加店鋪沿街面的有效手段,但過長的支街會導致商業價值的降低;網狀商業街商業價值的均好性較好,但容易引起導向性的混亂,因此需要增加廣場和標志物,加強引導;商業街的外部交流通向偏于一側時,為了不引起人流的原路折返,采用環形模式比較適宜。不論采用哪種街道模式,其主街長度都要進行控制,一般300米長的商業街令人愉悅,超過500米就會令人感到疲勞和乏味。
人的尺度:商業街的尺寸度應該以客戶的步行活動為參照,客戶關注的縱向范圍主要集中在建筑的首層,而橫向關注范圍一般在20米之內,從建筑高度和街道比例來看,街寬宜在樓高的1/2——1之間。
造型設計:建筑外觀造型的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是建筑的宏觀造型,也就是天際線。第二層是人在中距離上對建筑的感知,也就是建筑外觀的中觀元素。第三層是人到建筑近前,與建筑直接接觸的微觀層面。因此,在商業街外部造型上著重第一、二層面的設計,而在商業街內部要將第二、三層面作為設計重點。
軟性面材:商業街越來越多的應用軟性面材,這一趨勢使得建筑立面設計更趨近室內裝修設計,這就要求設計師不能停留在一般意義的設計深度上,必須以裝修的精度來做商業街立面設計。
景觀小品:商業街室外空間與氣氛的形成,還取決于景觀、小品等元素的運用,這些元素是商業街與人發生親密接觸的界面,需要從景觀、小品的角度深化商業街的設計。
標識設計:優秀的標識設計能大大提升商業街的品牌效應和文化內涵,強化客戶的視覺感受和行為體驗,與商業街所要體現的主題相輔相成,同時還能增加客戶的愉悅感。
文中內容整理自百度百科,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