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利:真正去主力店可能只適合一線城市
來源:聯商網 作者:聯商網 時間:2014-07-30
核心提示:購物中心下一步怎么走?爆發期的購物中心要“拼”什么?對此,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亞洲購物中心協會副主席郭增利,闡述了對新時期購物中心的發展看法。
盡管國內購物中心空置率一路走高,但中國商業地產指數顯示市場依然信心強勁。
根據RET睿意德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二線城市第二季度的空置率繼續走高,達到了14.9%的歷史峰值,但以成都、鄭州等為代表的城市仍有大體量的新商業項目入市。這使得二線城市“高存量,難去化”的局面雪上加霜,更造成短期內出現了供需失衡的局面,空置率大幅上漲。
購物中心下一步怎么走?爆發期的購物中心要“拼”什么?對此,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亞洲購物中心協會副主席郭增利,闡述了對新時期購物中心的發展看法。
關于新時期購物中心的發展特點,郭增利概括了六個字,“新時期、中國式”。郭增利表示,中國購物中心的發展其實是有一定的政策支撐,在未來整個城市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城市規劃約束這樣一種客觀上的要求,未來90%以上的商業設施都會以綜合體、購物中心方法來出現。隨著未來更多的商業設施以復合式的綜合體和購物中心出現,中國的房地產的還會在上升通道當中進一步發展。
郭增利指出,這些存量和未來即將進入市場的增量之間已經開始展開白熱化的競爭。這一種競爭會導致兩點,一是,原有的優勢的購物中心的項目,很有可能會形成馬太效應,會越來越強,吸引力越來越大;二是,由于需求方收入水平增長,商業項目未保持同步增長,對新增的這一部分的
商業地產項目形成很大的壓力。這一種壓力不僅僅體現在開發商招商困難,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后期的運營當中開發商可能會面臨著市場需求不足,產生經營上的壓力。
郭增利指出,在中國購物中心的布局在向二、三線城市轉移的過程當中,往往可能忽略了一點它的消費能級。開發商通常情況下,在二線城市會延用一線城市的做法,到三線城市,仍在延用二線城市項目的操盤方法,包括定位、組合等,造成真正投入到市場項目與本地市場需求中間會有一定的差距,這會使項目進入艱難培育期。隨著中心分布范圍城市越來越向下線城市發展,消費能級逐級遞減,開發商的發展速度一定要進行調整。
透過對澳洲、美國以及中國購物中心的分析對比,郭增利認為,應把購物中心滿足的需求分成三點:本型需求、迎合性需求和引領性需求。而購物中心歸根到底要使得居民買得起,生活離不開,城市少不了。
如何實現上述“功效”?郭增利表示,第一,遵循基本的商業規律,千方百計創造更高的客流產生更高的營業額;第二,要通過業品牌組合之間的互動、共享,使消費的黏性得到提高,讓消費者,讓老百姓能夠覺得我們購物中心是一個離不開的場所;第三,成為體驗式的場所。讓購物中心成有歸屬感的場所,比如藝術、科技類購物中心等。
對于國內購物中心去主力店現象,郭增利表示,主力店加專賣店加配套店是目前中國購物中心通用的主力組合方式,這一種組合方式適合商業還不是特別發達的這一種城市,結合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真正去主力店可能只適合一線城市。未來消費能力比較低的城市面對挑戰和壓力會更大,主力店還應該成為購物中心一個標準。
郭增利指出,中國購物中心的缺陷不是品牌不夠豐富,而是消費黏性跟澳大利亞等國外購物中心相比存在有巨大差異。提高消費黏性,跟消費者打造密切關系,才能拉高客流量,提高營業額,能夠給更多的零售商帶來更好業績和表現。
本文來自聯商網,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