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鄉村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斷升級,鄉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轉移或者向職業農民轉型,鄉村文化賴以存續的土壤在逐漸流失。由此,鄉村文化基因的保護和傳承變得日益緊迫。鄉村旅游以鄉村文化為內涵,天然具有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基因的作用;鄉村文化也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愈發突顯其重要地位。
重新認識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是隱藏在歷史積淀塑造的人文內涵中的。每一個村名的背后,藏著一個人或一件事;村莊的建筑格局,是千百年擇優而居的生存狀態;聚落的形態,來源于一個望族或一段歷史;村莊風水, 包含著先祖生存的智慧。
鄉村文化反映在鄉村村民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里。“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迥異民風民俗;南北環境差異、民族風俗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居草原則游牧、居水邊則捕撈、居平原則耕作、居深山則捕獵,不同的生產方式也構成了每個鄉村獨有的文化美麗。
然而,在如今的鄉村旅游開發中,很多規劃設計者并沒有挖掘到鄉村的原真文化,僅將鄉村的文化表象粗暴放大和復制,使得塑造出來的鄉村文化意象缺乏原真性和獨特性,陷入了新的“千村一面”的尷尬境地。
精準提煉鄉村文化
首先,挖掘各地的鄉村文化應該從鄉村所處的地域環境入手,了解當地鄉村文化的基本構成。地域環境和自然資源決定了村民采用哪種生產方式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所需的材料,決定了村民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鄉村的景觀。正是地域根基的不同,能體現出鄉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獨特性。
第二,每個村落的發展,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傳說。這些村莊,或因為重大事件,或由于重要人物,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轉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并成為時代變遷的標志。吃透隱藏在鄉村背后的歷史,才能更好地選擇、提煉符合且獨特的文化屬性,塑造成鄉村的文化品牌。
第三,鄉村文化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煉一種讓村民認同,游客感知的文化符號。因為,對于本地村民來講,鄉村是一種生活環境,也是一種生命印記。而對于游客,對一個鄉村的認知,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認知,想要了解一個村落的故事,需要對本土文化有一種認同性,才能真正融入,感知這份文化。選擇某一有強認同感的文化符號,可以應用在村落的景觀環境、交通指引、建筑形態、文化演藝、產品包裝等鄉村系統中,成為鄉村獨有的標記或者形象。
鄉村文化
在旅游中的呈現
鄉村文化涵蓋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開發規劃過程中應該對鄉村自然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進行提煉,確定鄉村自然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現主題,圍繞著主題對鄉村文化進行放大,形成鄉村品牌形象。
保留初始的風景
鄉村景觀,包含因地域環境形成的地域自然風貌、鄉村聚落形態、后天農田景觀等內容,是村民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原真文化的體現,也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旅游開發時就應該以恢復和保護為原則。
鄉村景觀的保護與開發中,除了提升基礎的道路交通等基礎配套,最重要的需注意提煉鄉村本土的元素,還原鄉村本土的風格,將原始的鄉村風景保留,將最初的感覺保留,將歷史的文脈保留,將鄉村的味道保留。
回歸原始的情懷
縈繞在很多人心中的“鄉愁”,其實是遠離鄉土的人,對于家鄉的一種記憶、一種兒時的情懷。因此,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需要融入都市客群對鄉村的一種原始記憶,引起游客在鄉村旅游中的歸屬感。
鄉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是最能體現鄉村文化的節點,是鄉村文化的展示載體,同時也是游客感知一個鄉村的最直接表現,游客需要一種真實可觸摸的鄉村旅游。鄉村文化的融入可以鄉村農事活動體驗、鄉村農耕技術展示、鄉村民俗活動體驗等形式,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成為游客感受鄉村,尋找本真的一種體驗。
還原最初的味道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我們會提出“關注農民、關注農村、關注農田”等內容,會解決農民的再就業問題、鄉村的旅游要素配置和特色問題,會解決鄉村旅游核心農田景觀的營造問題,卻忽略了農產品的開發與鄉村文化的融入。鄉村農產品是鄉村最真實味道的直接載體,也是涉及到村民最直接的產業經濟問題。
有溫度的產品,有文化的包裝,有目的的營銷,才能真正實現“可帶走的記憶”。將農產品變成禮品,提升經濟價值;將商品變成記憶,進行情感營銷;將文化融入農業,增加產品內涵;農副產品的文化包裝和營銷,不僅實現了產品價值的提升,還可通過游客,將本土文化進行傳播,增強鄉村的市場影響力。
傳承至臻的工藝
中國的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并服務于農耕社會,是中華文化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鄉村民俗文化、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并在此基礎上創新開發,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
承載鄉村文化的
創新模式
鄉村旅游的開發大多圍繞基礎六要素展開,鄉村文化基本也通過這些層面來轉化。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雖然乍看有了地方文化的表達,但其體驗形式和深度缺乏新意,難以令人記憶深刻。把握創新思維,開發一批符合新時代旅游需求的產品,能讓你的鄉村在旅游市場中標新立異,脫穎而出。
生態博物館
展現文化遺產的“真”面目
生態博物館“是指不移動文物的原始位置,而是把文物、文化保持在其原生狀態下的一種博物館建設形式”。它打破了傳統的集中收藏式展現文化的博物館建設模式,能夠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本來或原始面貌,能夠滿足人們對文化的“本性追求”,尤其適合古鎮古村落的文化旅游開發,是目前較被認可的一種鄉村文化旅游持續發展新型模式。
生態博物館具原生態性、民眾性、原地保護、整體保護和動態發展四大特點。
? 原生態性,生態博物館建立于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保存較完整的文化生態中。
? 民眾性,生態博物館扎根于民眾的社區里,社區居民與其所創造的文化和其所改造的自然和諧相處。
? 原地保護,生態博物館是以社區為基礎,以原地方式進行原生態狀況下的“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
? 整體保護,社區面積即為生態博物館的面積,整個區域內的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都受到整體保護。
? 動態發展,生態博物館處于現實之中,聯系過去和未來,重視經濟變革,強調文化的演進和社會的發展,在動態發展中保持自身特質。
新農村田園主義
心靈棲息的“第三空間”
對于現代都市人來說,繁忙的工作和瑣碎的家務使整個社會都承受著比過去更大的壓力,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第三空間”,一個家庭和工作以外的舒適的社交聚會場所,一個既帶有城市特色,又極具鄉村韻味的心靈駐足空間。
發展城鄉“第三空間”的思路,構建了鄉村與城市一體發展的理想模式,包括養生公寓、養老別墅、田園度假村落、鄉村四合院、主題莊園等多種形式,能夠滿足城市居民對于鄉村生活的所有追求和向往,并保證高品質的生活舒適度,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能在農莊獲得身心的滿足和愉悅。
永不落幕的廟會
活著的民俗,草根的派對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廟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保存著民眾的精神信仰,是“活著的民俗”。“廟會”是具有“派對”性質、帶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節慶活動,各種活動配合各種民間飲食和土特產品,是啟動農村和城市消費的引擎。
打造“永不落幕的廟會”,一方面是將廟會中的動態表演和靜態展示在項目地成為常態化;另一方面,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歷久彌新,不論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其扎根的土壤。
引寨入城
在城市吹響田園牧歌
隨著城市環境的不斷惡化,許多城市開啟了構建“田園城市”(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的步伐。這種城鄉融合的城市設計理念能夠使鄉村文化慢慢滲透到城市中,為鄉村文化在城市的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將“山、水、田、林、城”融為一體的田園式城市形態的全新概念,形成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鄉村文化與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
結 語
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鄉村文化并不是虛無縹緲、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發展的地域根基。挖掘鄉村文化需仔細探索,提煉鄉村的原真性和獨特性。關注鄉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脈絡,以點擴面,通過原生態鄉村景觀風貌保護、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體驗等方式,能為當下的鄉村旅游開發注入更多的生命力與內核。
文章來源:境鑒Leisure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