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影響下,我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累計達到81.4萬億元,同比僅增長3%,亞洲開發銀行預計,我國全年經濟增速將溫和增長3.3%。盡管與大多數西方經濟體相比,中國GDP增速看起來較高,但卻遠遠低于疫情前的經濟增速,且與年初“兩會”時設定的全年5.5%增長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房地產,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由于房地產業具有鏈條長、關聯行業多等特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對其他行業增加值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累計值為10.3萬億元,占同期名義GDP的比例為11.9%,意味著房地產的企穩對我國整體經濟的企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時間進入到2022年的第四季度,從“二十大”到“金融十六條”,無不是在為房地產企業企穩提供政策支持,調控了超過六年的房地產融資政策開始松動。不僅對房地產的融資放開,而且國家主動對房企進行幫扶,銀保監會要求大型銀行加快對房企授信。
哪些房企最受六大銀行的青睞?
2022年11月24日,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人民銀行、銀保監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印發后,大型銀行部立即督促指導,要求大型銀行加快貫徹落實。
六家大型銀行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紛紛為房企開出大額授信。據公開信息統計,六大國有銀行已與17家房企達成合作協議,已披露的意向性授信額度合計為12750億元。
六大行最青睞哪些房企呢?
農業銀行與中海發展、華潤置地、萬科集團、龍湖集團和金地集團5家房企舉行銀企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銀企各方將利用各自行業優勢,整合資源,深化全面合作,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共贏的原則,圍繞商品房、保障房、城市更新等重點領域,在房地產開發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并購貸款、債券承銷與投資等業務方面,進一步加深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中國銀行則為萬科集團提供1000億元的意向性授信額度,且為碧桂園、龍湖集團各提供600億元意向性授信額度。
交通銀行則為萬科集團提供1000億元的意向性授信額度,同時為美的置業提供200億元的意向性授信額度。
工商銀行向12家全國性房地產企業提供意向性融資,總額達6550億元。這12家房企分別是:中海發展、保利發展、華潤置地、招商蛇口、華僑城、萬科集團、金地集團、綠城中國、龍湖集團、碧桂園集團、美的置業和金輝集團。
建設銀行簽署合作協議的房企包括: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首開控股、越秀集團、萬科集團、龍湖集團、美的置業、合生創展和大華集團。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則分別與5家房企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提供意向性融資總額2800億元,共促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5家房企是:萬科集團、龍湖集團、綠城集團、碧桂園集團和美的置業。
圖表 1:六大行及授信房企一覽表
從國有大行簽約企業來看,大型民營房企最受青睞。具體來看,萬科是銀行的“團寵”,其不僅與所有六家大型銀行均有合作,拿下了超過3000億元的授信,且尚有未公布的額度;其次是龍湖集團和美的置業,分別獲得5家和4家銀行授信;同樣屬于銷售額頭部的房企碧桂園集團,則通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3家拿到總共1500億元的意向性授信。
圖表 2:最受銀行青睞的房企(按數量排序)
有專業人士表示,銀行對合作房企的要求主要看本身的銷售規模、城市布局以及房企本身的股東結構,還有資金鏈的穩健程度。所以,銀行選擇萬科等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這些意向性授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房企的資金面提供支撐,但最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提振行業發展,仍需后續觀察。
樓市能否回暖?
在六大行發融資禮包消息的次日,A股房地產指數上升4.42%,藍光發展、嘉凱城、粵宏遠、中國武夷、信達地產、中交地產、新黃浦、首開股份、南國置業漲停,特發服務、萬科單日上漲超過8%。以此可見,資本市場對這一消息的回應情緒樂觀。
但是,銀行的授信能否讓樓市回暖?
其實,問題的本質還要回到房企的基本面上來。
銀行目前開出的僅是意向性授信額度,雖然能短期改變企業的現金流壓力,但最終企業能否使用,還取決于企業的終端銷售等因素。若房企的經營不佳,融資面的暖流則或許難以改變房企的經營狀況。
所以,未來的政策著力點應該是幫助企業的銷售端回暖。
比如,對于之前調控偏緊的一二線城市有望降低房貸利率,已經下調商貸利率的城市不排除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繼續調整優化。同時,近期核心一二線城市優化政策陸續出臺,信號意義明顯,預計核心二線城市后續或將跟進優化“認房又認貸”、調整限購政策等。
結 語
11月以來,各種針對房地產的融資端的政策頻出,雖然能短期緩解房企的現金流壓力,但長期來看,還得看房企的基本面。在當前我國人口增速逐年下降,新冠疫情影響普通百姓的收入預期的情況下,人們對買房的需求普遍下降。未來,政策的著力點應該在一、二線城市上,或從房貸利率、限購政策等方面全面松綁。
文章來源:地產資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