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商業項目,和做自媒體有些共通之處:在最開始的時候,誰都會有“一戰成名”的愿望。
都想在最快的時間里,去做一個很出圈的商業作品,把各種對于商業場景的想法展現出來,打造出行業里的新標桿,也能成為城市里大家真正喜歡的地方,讓足夠多的客人和同行來體驗消費,又叫好又叫座,在這個行業里留下一筆。
做內容也是如此。開始的時候滿腦子裝的都是“爆款”,怎么去做十萬加,怎么去迅速地“起好”接廣告,擴大影響力,成為某個領域頭部的“個人IP”和成功自媒體,反過來再去帶課教別人。
這種想法雖然有些浮躁,但無可厚非,開始的時候誰都想上進,想出成績,想能快速的成長。但這種思路里忽視的要素,是時間。
如今做自媒體做內容都很卷,小紅書一般的中腰部博主已經廉價到不忍直視的程度,僧多粥少,新博主越來越多,但投放業務卻沒增加多少,而那些“一夜起號”的故事更多只是像個傳奇而已,顯得遙不可及。終歸到底這也是個存量市場,一時的爆不爆也不那么重要,歸根到底還是看能不能持續穩定輸出一些有營養,比較真誠的內容,始終能給大家帶來些新思考,這是最難的。
而這里面的關鍵詞,是“持續穩定輸出”。
做項目也一樣,不管是做商業還是做品牌,我們不能永遠陷入在“新場景”的狂歡里。總想著靠新奇特的設計裝飾來去“征服”客人,總是在追求“網紅打卡”的路上,雖然“爆”很重要,一夜之間盡量去覆蓋到最多的消費者,但比“爆”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找到長期持續之:如何“從打卡到常來”,如何從新奇刺激到常逛常買,如何從帶人去感受到自己愿意來。
誠懇地講,有太多有亮點項目沒有倒在開業前的煎熬,而是在“開業即巔峰”之后,倒在這個轉換里。
是的,我把它稱之為“網紅商業”的“渡劫”。
曼谷 The COMMONS
作為行業觀察者,關心各種新項目,新思路和新玩法已經成為下意識的習慣,但同時作為實踐者參與者的角色,回過頭來看這些項目后來的實際運營狀況,其實更有意思。
是的,這些一開始備受矚目的非標項目,實際的客流如何、租金和銷售數據怎么樣,不同背景的客人對這里的消費反饋如何?它有沒有帶動周邊的氣氛,有沒有真正地改善和更新這里的商業面貌,什么樣的品牌在里面掙到錢,而誰就只能湊個熱鬧?
具體情況不方便說也別來問我,只能說結果喜憂參半,事實上憂會更多一些。當然每個項目的生命周期都很長,也會有各種因素影響:整個區域的商業狀況、團隊和運營的投入等等。但其實最驚險的過程反而發生在項目開業后的3-6個月,尤其是對那些小體量、強主題的案例。
開業后3-6個月是個敏感的時間段。開業之初,必然會因為獨特的定位、場景體驗、商戶內容,迅速地吸引出第一批客人,而這些場景又通過社交媒體,諸如小紅書、朋友圈一類的平臺進一步擴張發酵,成為一個“景點”般的存在,對各種類型的客群都會有吸引力,大家都想有些刺激性的場景體驗。
當然這個客流中還會包含大量的同行考察團體,來自全國各省市各種背景的行業團隊,這也是挺有消費力的一群人;其次,周邊常駐居民、年輕游客,都會因為好奇集中在項目開業后的一段時間到來。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里,客流的特點是“好奇、打卡且復合”,都會比較深入的逛每個角落,嘗試著去買點東西,也愿意去分享這些照片視頻,然后推進給身邊更合適的人,項目的故事會在行業里傳開,每天都有各種團隊來考察學習,作為項目方也容易有種“八方來朝”的巔峰感覺。
這很正常,大家都會對新事物感興趣,前期籌備的成果也在這段時間里集中開火。
但這是最需要思路清晰的時刻。在這種“大客流高關注”里,到底有多少人在打卡之后,還可以留存下來成為核心客人,常來逛和買?會不會愿意帶朋友來?尤其是對于場景有特色的案例來說,其實更應該被看做“日常能來的地方”,而非“拍照打卡的景區”,這直接影響復購率,未來生意的穩定性。
臺中 PARK2草悟廣場
是什么讓大家打完卡之后,不愿意常來?
對一些小體量的項目來說,特別是可租兩萬方以下,最大的問題是豐富度不夠。百十來個品牌,如果不是特別社區日常的功能滿足,不是特別專攻某一群體,實際上招得再有特色也容易讓大家逛兩三次就覺得膩。如果項目本身沒什么內容輸出,沒有高頻次的曝光和活動,沒有來回變換的快閃策展,很難給大家一個持續刺激的過程和來的理由。
大多數顧客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尤其是對于初開招商率不高,定位垂直的項目來說,這是常見問題,也是個無解困難,只能等待市場或者招商率提升上來。
有些問題其實來自于基礎運營。業態組合是否合理、導視是否清晰、泛光照明是不是溫和不刺眼、背景音樂是不是在趕人走、有沒有足夠的公共家具讓人逛起來舒服、衛生間是否干凈無味、綜合下來到底給人的是一種待得住還是只能看看的感受,這考驗的是最基礎的空間運營能力。
當然,有些客人是注定留不住的。定位越精準越細分,就意味著對另外一部分客群是顧不上的,他們即便是出現在場合里也會有些違和,終歸如何讓真正對味的客人常來這里,帶著類似的人來這里才是重要的。
最終,什么狀態是理想的?對于這種“小體量非標”而言。
最對胃口的客人會常來玩,而且愿意帶不同的朋友來逛來消費;其他更廣泛的客群可以把這里當做“常逛常新”的目的地,帶外地朋友,有事沒事來轉轉體驗一些新的;周邊社區的客人也能把這當作自己的客廳,接待朋友見見個客人,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而游客也會將這里作為某種本地的名片,記在自己的行程表里。
做到這種狀態是不容易的。曾經寫過一篇網紅商業如何持續“保鮮”就聊過,要持續做內容,做社群,不斷地調整運營細節,調整租戶狀態,逐漸去突出項目本身的品牌性,盡可能多去提供一些消費目的,不僅僅是打折促銷各種SP活動,而是讓大家時刻覺得這里是代表某類文化的地方,讓客人可以不假思索的來。
簡單說,還是要守住空間和內容運營的水準,讓這種水準成為一種社會共識,消費認知的共識,牢牢的嵌入在大家的日常生活認知里。“去那個地方什么品牌都有,貨也全,經常有些演出展覽活動,有些好玩的快閃,有很多很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諸如此類,才可以做到不假思索,也讓其他項目難以撼動。
只有這樣的方式,才可以慢慢走出“開業即巔峰”的怪圈,淌過“從打卡到常來”的困局,讓項目持續擁有吸引力。
大阪 SEE SEA PARK
格局放大一點,時間拉長一點,從理想化的角度來看,一個有想法、有定位特色、內容細分的商業項目一定會走過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網紅打卡。這個無需解釋,大尺度的實體商業場景,有自己的審美風格系統,有自己的內容和商品組織的場景都會不可避免地迎來跟風打卡的熱潮,這個階段需要控制打卡評價方向,需要維持現場秩序,以及看到足夠多的暴露出來的問題。
第二階段,進入穩定商業運營。在開始的大雜燴熱鬧喧囂過去之后,在歷經半年的振蕩期度過之后,逐步去梳理清楚每個板塊,每個品牌以至于每個商戶商品的運營邏輯,誰在帶流量,誰在支撐項目形象,誰在消耗流量和消耗品牌性,誰提供租金和銷售,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去理清并且進行調整;同時也讓內容和社群運營進入常態化,有進有出,而不是一味的輸血消耗。
第三階段,走向成熟,定位真正被市場所認可接納。這件事不是項目說的算,而是市場說的算,是運營指標在證明所有事,正如一個項目的定位或許要從項目方本身講故事開始,終歸同行怎么看,品牌怎么看,客人怎么看,當他們的看法和項目所傳達的接近甚至一致時,項目才真正站得住自己的定位,擁有自己在市場上難以動搖的位置。
第四階段,成為產業鏈上的一環。品牌入駐在這里會不會成為行業上露出的信號?而有些項目在這里更容易被投資機構看到,或者說會成為“新消費”品牌的試驗場,成為新品牌對于市場的培養皿,這也很重要,這往往也意味著項目本身不僅僅是消費價值,當品牌入駐在這里,完成特定的目的(被看見被認證被投資),項目也擁有了產業價值。是的、安福路、朝陽大悅城、太古里、TX淮海、阿那亞在某些角度都擁有這樣的能力。
第五階段,無限延展的品牌可能性。這個時刻,項目的品牌將不再是“項目品牌”,而是可以無限延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品牌,成為年輕潮牌,成為代表某種審美體系、語言和價值觀體系的品牌,可以給更多項目產品做認證,做對價,和強勢品牌可以對等溝通,這其實就到了一種新的高度。但這件事很難,它意味著時間、空間和場景輸出、內容和價值觀輸出的各種維度的堅持標準,才有可能做到。
這件事本身不難理解,難在是否擁有做這樣事情的操作空間和決策機制,也意味著需要去養一支好團隊,意味著在投入金錢與時間等成本時,勢必得有“耗”的決心。這是艱難的,但回報也是巨大的,不僅提供項目直接的運營加持,也意味著更多的主動選擇。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至平至坦之途,則機會鮮矣。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徑。共勉。
文章來源:感性城市S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