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行業新聞

經濟學家:2023不可能比2022差,房地產將體現支柱產業地位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中國經濟周刊       時間:2023-02-20


1月3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指數。根據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的解讀,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均升至擴張區間,我國經濟景氣水平明顯回升。

趙慶河表示,1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比上月上升12.8個百分點,重返擴張區間。春節假日消費市場回暖,服務業景氣水平大幅回升。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5個位于擴張區間,其中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郵政、貨幣金融服務、保險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氣區間;同時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高于上月24.0個百分點以上,重返擴張區間,表明居民消費意愿明顯增強,市場活躍度回升。


安徽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6日(正月十六),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97.4%、人員到崗率97.5%。春節假期,264個重點項目連續施工、同比多192個,預計完成投資54.5億元、多44.7億元。剔除春節假期影響,1月份文體娛樂、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與消費密切相關的行業增值稅開票金額分別增長39.1%、28.2%、16.8%。

多位經濟學家均認為,在防疫政策優化后,中國經濟2023年復蘇前景可期,推動經濟復蘇的根本之法是優化營商環境,給企業穩定的預期,同時也要把困難和不確定因素預估得更充分。

經濟復蘇成共識

不能滿足于自然恢復,努力很重要

“不可能比2022年差。2023年的復蘇,還有防疫政策優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這是有國際、國內廣泛共識的。”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說,“我們可以正常消費,也可以正常生產,對吧?回歸到正常,這總歸是好的。”

對“防疫政策優化后經濟自然快速反彈”這一預期,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認為合理。在他看來,報復性消費并不一定會出現,但即便沒有報復性消費,哪怕恢復性消費,也是非常好的變化。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也認為,旅游市場、消費市場的迅速復蘇,對于恢復、維護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十分有利。但他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能滿足于這種自然而然的恢復,政策還要有更好的發力,主觀努力很重要。

“比如為數眾多的小微企業,有很多在前些時候已經受到極大損害。現在市場有所恢復,但這些企業可能還面臨一些客觀的困難。”賈康說,“一些企業原來的本錢可能都消耗光了,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過程,未必有能力自己籌集新流動資金。這就不能光靠自然過程,一定還要有針對性的政策做一些扶助和引導。”

打造高標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警惕政府產業政策和技術經濟政策的偏差

蘇劍認為,推動經濟復蘇,政府最需要做的是給出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保證政策穩定可預期,謹慎使用封控措施。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也認為,為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塑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推動經濟復蘇的關鍵。“基于今天的現實,及時構建新的法律法規框架,依法去進行行業管理、產業管理。其實企業不怕政策干預,但預期要清楚,讓企業有信心”。

賈康則提醒,在全力推動經濟復蘇過程中,一定處理好政府和企業的關系。

“追趕世界創新大潮,所謂數字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數字化,完全靠市場自發力量肯定不行。”賈康說,不能夠否定政府的職能之一是實施盡可能合理的產業政策、技術經濟政策,但應當警惕政策執行中的偏差。“比如‘雙碳’政策,中央指導方針是持久戰的系統工程,但執行過程中卻往往分解成了碎片化的突擊戰,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直接上陣來拉閘限電,這就完全喪失了政策理性。” 他認為,政策要特別強調經濟手段為主,充分尊重市場規律。

曾剛也認同推動經濟復蘇的核心是經營環境,“投資信心很重要,政府的投資盡管規模很大,可以有3萬億、5萬億甚至更多,但如果能激發社會投資就更厲害了,對吧?”

在曾剛看來,在政府助推經濟復蘇和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讓企業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能有效提高各類政策和舉措的針對性及效率。

一些地方政府在做產業規劃或招商引資的時候,通常會強調自身的土地、廠房、優惠政策等優勢。但曾剛認為,“其實政府首先應該問,企業需要什么,企業需要的各方面條件,哪些我能幫忙做好”。

曾剛建議,可以更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專業的細分領域多讓專業的人參與。他舉例:“在美國對中國經濟和科技的打壓中,讓我們難受的,不只是美國政府,還有美國的行業協會。美國政府在制定各種政策時充分利用了行業協會的專業能力。”在他看來,相比發達國家,我國行業協會、細分行業專業人士在政策制定等活動中的參與度還不夠。

正視地緣政治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把困難預估得足一些

蘇劍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可能面臨3個方面變化:

一是中美、中歐關系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波動,“我們可以看到在中美、中歐關系變化之后,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速都非常高,應該說對中國有一定的擠壓和替代作用,這是不利因素”。

二是俄烏沖突,無論怎么發展,對中國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三是美聯儲加息放緩,如果停止加息,意味著美國經濟暫時會穩下來,對中國的出口會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美聯儲停止加息也意味著人民幣貶值周期基本過去,接下來可能進入升值過程,不利于中國的出口,但是對于保證中國國際收支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國際收支平衡現在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

賈康也認為,對外部環境影響最大的首先還是中美關系,其中的不確定性需要密切跟蹤,“主觀上,應千方百計處理好中美雙邊關系,爭取斗而不破,中央已經給出一系列的指導”。

管清友則提醒,中國處于超常規經濟周期,在助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要把困難預估得充分一些。

“過去幾年是極端特殊的情況,對不同社會群體心理上的影響,可能才剛剛開始顯現。”管清友說,“比如,有人變得更佛系、更躺平,沖勁沒那么大了。再比如消費,很多人可能覺得物盡其才、性價比高是最好的,沖動性消費減少了。”他認為,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會反映到一個人的日常消費、投資、工作等各個方面。

投資或成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亮點

在國民經濟“三駕馬車”里,蘇劍認為消費和出口的不確定性比較大,而投資可能是2023年一個比較明確的亮點,尤其是基建投資和國有企業的投資,政府在這一塊可以做的事情多一些。

賈康則認為,外貿可能會碰到一些新的問題,不能寄予太大的希望,為更好地支撐2023年的經濟增長,可以在主觀上發力投資和消費。有效投資是關鍵,帶動就業,帶動老百姓收入增長跟上,以社會保障政策和其他的一些配套政策,使老百姓敢花錢,從而使消費潛力更好地體現出來。

具體到行業表現,賈康認為得看政策的設計、執行如何促發展,光講客觀條件不夠,還要主觀努力,比如中央已經強調了新基建的重要性,適當超前安排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要和老基建相互呼應等,如果2023年處理得好,應該有亮色。還有就是要完成數字經濟平臺整改,要按中央要求盡快推出一批綠燈項目,繼續鼓勵他們創新發展,這也應該在2023年成為一個亮點。

“政策對房地產業的暖風頻吹,是主觀努力。客觀的基礎,則是我們確實還有這個潛力。不能光看前一段時間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問題以后的蕭條,處理得好,隨著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這方面還有可觀的空間。”賈康說,“房地產支柱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在2023年更好地體現應該是大概率的。我覺得在目前的大格局之下,從一線城市到一些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的房地產,一定會有亮眼表現。”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