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行業新聞

以“公共文化+旅游”為引領的博洛尼亞“文旅融合”模式

來源:睿途旅創       作者:睿途旅創       時間:2023-08-08

每一座城市都在不斷變化,在其成長演進的歷程中,整體和局部在一定階段都會進行程度不等的改造、開發和建設。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早已認識到維護城市歷史風貌,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對特定的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再開發,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從而推動古城的復興。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名城。但在古城或歷史街區的保護、利用等方面,由于起步較晚,仍面臨著管理制度不完善、文化底蘊認知不足、開發過度、業態功能單一等問題。

意大利同為文明古國,其世界遺產總數現與中國并居榜首。在這里有一座城市,它的時間仿佛停留在典雅的中世紀,整座城、每條街都成為了不可復制的歷史。來到這里,浸在這般古老的氣息之中,不覺壓抑反而覺得身心放松,或許是陽光和人文的力量,帶給這座古城的溫度,這便是博洛尼亞。


來源:veer

博洛尼亞位于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人口50萬,世界現存最古老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坐落于此。杜卡迪與蘭博基尼,法拉利,瑪莎拉蒂,帕加尼等頂級豪車品牌都出自該大區,然而作為大區的首府城市,博洛尼亞卻始終保持著它的低調與古樸,同時又充滿了生機。今天就來看一下這座古城是如何進行城市更新的。

在城市社會學的語境當中,古城更新實際涵蓋了保護改造建筑場所、打造古城想象和城市品牌、重構人們圍繞古城空間使用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是物質空間改造、精神空間營造和社會空間重構三種話語的交織并存。這一前提下,“保護”、“再生”、“共治”成為了博洛尼亞古城更新的關鍵詞。

保護:“整體性”保護的制度與精神

博洛尼亞有許多重要的建筑,如天主教堂、市政廳等,其歷史中心是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建筑群體典范之一。11世紀以后作為地區商業中心逐步繁榮。19世紀末,隨著城市向外擴張,市中心人口開始減少。第二次大戰結束至1960年中期,意大利國家經歷了大規模戰后重建和“第一次經濟奇跡”,與欣欣向榮的新建成的城市街區相比,老城中心卻面臨著嚴重衰敗的物質環境、惡劣的居住條件和衰退的社會活力等問題。

一、古城保護的“反發展”理念。

在博洛尼亞處于變革與更新的重要時期,其政府為了保護和再生博洛尼亞老城歷史風貌、平衡城市建設與地域發展放棄了大發展,以一種“反發展”的方式去保護過去的文物古跡,在保護之中不僅考慮了旅游觀光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 而對于城市日常活動和市民生活環境的維護更為重視。因此,博洛尼亞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把人和房子一起保護 ”的口號,即不只是保存歷史建筑更要留住其中的生活者。這是一種新的全球性保護觀念 即 “整體性保護”,它在《1969年博洛尼亞城市總體控制性規劃修編》被提出,它強調了:

1. 重組市中心生活,而不只是表象性的整改或減少道路交通等的成本;

2. 以歷史保護的視角來分析、判別有文化價值的建筑和未來的建筑利用,建立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古城保護的規劃法規;

3. 科學合理地利用公眾住房基金來保護歷史環境和在尊重城市肌理的基礎上改善繼續居住的條件;

4. 有選擇地利用無人居住的、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來提供讓人易于理解、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公共性服務基地;

5. 有選擇地利用無人居住的、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來提供讓人易于理解、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公共性服務基地。

這一思想在1974年 的歐洲議會上也得到正式肯定,“整體性保護”成為更新城市歷史街區唯一有效的準則。


來源:veer

二、兼顧次要建筑與自然環境。

博洛尼亞在保護規劃中十分重視次要建筑的保護,將次要建筑及主要建筑周邊的自然環境作為主要建筑的一部分進行保護。這種大面積的保護在當時受到了許多房地產商的反對,并指責其為“盲目崇拜”。但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歷史建筑都有其生長的環境,雖然歷史街區是以歷史建筑而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但是如果破壞了了歷史建筑周圍具有鮮明特色的次要建筑和自然環境,打破一種平衡、和諧的對話關系,這就像一個紳士戴了一頂搖滾歌手的帽子,顯得不倫不類。

值得一提的是古城中的風格百變、環繞建筑物的拱廊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修復。簡潔的中世紀風格,嚴格的哥特作品、華麗的文藝復興風格和厚重的巴洛克設計,將街道、廣場巧妙地連為一體拱門下形成長約35公里的全天候行人走廊成為建筑史上利用回廊為建筑元素的代表。柱廊的頂部呈多面拱形,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柱子均由石料筑成看上去猶如古典的舞臺布景,這些具有古典韻味的拱廊讓行人不論是烈日當頭還是陰雨綿綿,都可以從容地徜徉在拱廊之中,或在拱廊下的咖啡館小坐順便欣賞街景或逛街購物,絲毫不被天氣影響。


來源:小紅書@Another Period

三、保護城市的生活秩序和精神面貌。

博洛尼亞在實踐中的保護對象不只是古老的建筑物,更是包含了整個城市原有的生活和秩序,也就是經常談及的城市肌理與城市精神面貌,其成功地將歷史中心區和古老建筑物一起保存,并且使其中的底層收入階級的居民不因為城市更新而搬離出。原有的居住環境保證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穩定、健康發展也是保護了歷史遺產和遺產的周邊環境。

由于歷史城市中心在重新煥發光彩后受到高收入者的喜愛,博洛尼亞的市中心區曾出現“貴族化”傾向,低收入者面臨被迫遷出的困境。這種趨勢繼續延續就會損害整個市中心區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市中心區的趣味和魅力也將隨之變質。博洛尼亞的人民和政府共同合作及時制止了這種傾向,維持了市中心區服務于社會各階層的定位。

再生:街區活力的培育與商業氣氛的營造

一、堅持“利用即保護”,拒絕凍結式保護。

對于建筑來說,荒廢會使其更容易衰敗和破落,把這些建筑重新利用起來是一種既利用原有資源,可以延長建筑物的使用時間,更可以維持城市中心的活力。對于已經判別為歷史遺產的建筑,應該盡可能的去發掘其存在的潛在價值,其對于城市、社會以及人類的教育意義等更多深層次的內在含義。

政府在一開始采用直接公共干預模式,是以特定的街區為保護更新的實踐對象、以公共行政部門執行力和公共財政作為保障,以物質空間修繕整治、居住改 善和局部功能調整(調整方向為文化、教育、辦公類功能)為主要內容。不僅改善了街區內部居住環境,且對保持社會結構和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確實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保存了老城內部歷史環境;后期通過地方政府的間接引導以及文化、旅游、商業等產業和公共活動的植入,確實阻止了老城內部社會經濟活力的全面衰退,外部公共空間品質得以提升。


來源:小紅書@luna

二、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創意城市。

博洛尼亞的文化消費水平位于整個意大利前列,截至2008年,博洛尼亞就有23個劇場,電影院40個、美術館與博物館達到50個,80個以上的圖書館和更多的書店,基于博洛尼亞的城市面積這個密度是非常驚人的。“博洛尼亞2000計劃”中,以創造創造性的文化空間為目的,進行文化的基礎設施整備和多數的活動(音樂會、會議、實驗室等),而在老城區內,大大小小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也成為了街區一項優良的傳統,漫步其中不難邂逅一場公開講座、一個展、創意市集或者是悠揚的合唱。

這些年城市的構造方法由機能性重視向文化藝術性尊重改變。在意大利語中,工匠被稱為Artigiano,技藝被稱作Arte,詞根均為art,可見在意大利傳統工藝與藝術有著天然的聯系。博羅尼亞市在1980年代,作為工匠企業從傳統發展為尖端產業的“后現代化”代表性城市。1990年代后期也作為“創造都市”的代表被經常談及。很多不同類型的建筑修舊如舊,如舊的煙草工廠就改造為了文學藝術戲劇等的復合創造空間,設有電影研究所和資料室、近代美術館以及此類相關專業的大學校舍。再以旅游紀念品為例,精品店中不乏博洛尼亞的獨創品牌,比如Mad tea,所有創意都來自于當地故事或者童話故事,并加入本地限定,深受外來游客的喜愛。

三、生活文化為引領,時尚中高端業態均衡發展。

如今漫步市中心廣場,古代監獄化身博物館,該建筑下的拱廊成為了露天酒吧,在這里聚餐既可以避雨又可以享受開闊的空間。歷史建筑的合理利用以及合理的商業布局讓古城的保護更顯活力。

這里不僅有著關乎當地生活的雜貨鋪、便利店,也有著世界時尚品牌排列的時尚街;有著充滿特色的小吃與快餐,也有著掛著無數到訪名人畫像的百年意大利料理餐廳,包括愛馬仕、LV、GUCCI等高端品牌店鋪在內,它們被靈活分布在歷史建筑群當中。可以說是滿足了各消費階層、包括當地居民以及游客等各屬性的人群。

走在拱廊之下,漫無目的的閑逛,也許很快就會有意外的發現,很容易營造出一種輕松休閑的氣氛不一樣的人雖然感受到的風景會有所不同,而一樣的是當他們走在了中心廣場,都可以席地而坐,享受著一樣美好的午后陽光。


來源:小紅書@今天可以吃炸醬面嗎

共治:促進社區參與和市民共同治理

幾年前,一個由十多位50多歲、家住博洛尼亞卡爾杜齊廣場附近的女性所組成的團體,決定不再忍受廣場上因長期使用而導致油漆脫落的長椅,決定親自動手,粉刷長椅。在得到了政府的成全之后,政府甚至還給她們提供刷子和手套。這樣一個插曲,也啟發了博洛尼亞市政官員開始從整體上思考如何協調市民和市政府之間的合作方式。

一、市民和城市的協議合作。

一個對意大利乃至大部分歐洲來說都可以稱得上開創性的政策由此產生,它有一個很長的名字,叫做“關于協調市民和市政府之間對城市公共資源進行保護和再生的制度”自2014年博洛尼亞市議會采用以來,這項政策已經成為意大利的一個模式,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正好可以利用市民的幫助進行都市改造。據統計,意大利大約有60個市采用了博洛尼亞的這項政策。

這項政策主要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它為那些愿意在市政資產和合作項目上貢獻時間和才華的人提供了清晰的途徑。第二,它也清楚規定了城市管理者可以給市民或公民團體提供不同形式的實物支持(比如油漆刷、閑置房產或者市政員工的技術幫助)。這些條款在“合作協議”的文件中有著詳細的闡述,協議草案在實施之前也公布在網站上,并且開放公眾評論。


來源:veer

二、“博洛尼亞模式”。

市民與政府的合作思維出現在博洛尼亞一點也不讓人感到奇怪。有著西方世界最古老大學的博洛尼亞,它的文化活力被一群有創造力的年輕人攪動并點燃。這個城市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這個國家政治實驗室的角色,有著良好治理和實驗精神的美譽。多年以前,公共財政支持的幼兒園和老年中心就從這里起步。

如今這項關于城市公共資源的制度是博洛尼亞又一個創新,它產生了由不同市民參與的各種各樣的策略,共同形成所謂的“博洛尼亞模式”。這些合作策略一部分是從城市領導人走向市民,另外一些則是自下而上。

“社會街道”運動就是市民推動的一個例子。該項運動起源于博洛尼亞的 Via Fondazza街道,最早是那里的市民為了鼓勵鄰居之間相互認識和了解,建立Facebook小組。后來,小組成員又發起了更多具體的行動,建立鄰里共享制度。“社會街道”這一形式已經出現在全世界400個街道和廣場,光在博洛尼亞就有57個。


來源:小紅書@酸酸Didooo

2014年的一段時間,占據博洛尼亞輿論頭條的是“市民與城市領導者共同設計城市未來”。在10月到12月的一系列工作坊中,市長Virginio Merola和他的助手們積極尋求市民的幫助,來確定城市不同地區都市更新的優先項目。這些工作坊的名字叫做“合作的博洛尼亞”(Collaboration is Bologna)。

博洛尼亞的居民憑借著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具有一種保護自覺性,而且其思想觀念上有著對于自身權利維護的認識,政府也為這種熱情的釋放提供了渠道,共同促使了公眾參與的成功。正是由于公眾參與的協助,使得博洛尼亞在政府舊城更新上取得了成功,最大程度的保護了針對社會各階層的市中心區,使其具有綜合功能。

城市的更新,特別是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更新,不僅要對硬件設施加以改進以適應現代生活,更要考慮城市人的社會網絡結構、心里定勢、情感依戀等軟件的延續與更新。古城保護和更新的目的不僅是針對城市的建筑實體及其功能,更是對城市的歷史、文脈的保護和城市活力的維持。

文章來源:睿途旅創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