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被大家關注了差不多20年,每天都有很多故事,但最近「雷聲滾滾」,大部分地產商壓力非常大,有很多「爆雷」情況發生。另外也是「腳步陣陣」,政府出臺了非常多的刺激需求、激發供給的政策。所以我們說:雷聲滾滾,腳步陣陣。
在這個過程中,我作為從業者如何看待?最近我覺得,有四個最重要的變化值得注意。
時代變化:
住宅進入「后開發時代」
第一,時代發生了變化。房地產已經由過去的「開發時代」步入「后開發時代」。「開發時代」是什么意思?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前,我們的房地產處于一個以住宅為核心的高速開發、建設、銷售、周轉的時代。這個開發時代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產物,而不是說永遠。
我經常去美國,我問他們,怎么沒有像萬科這樣的公司?他們說,30年前這樣的公司就結束了。二戰后有那么一段時間,美歐國家經歷了高速建住宅的階段,大概也就二三十年,但這樣的時候,30年前就結束了。
有一次,一個美國地產老板用直升飛機帶我去看一塊地。我看了以后跟他說了我們中國那套做住宅的辦法。他說,「馮先生我完全聽不懂,不是說我無知,而是所有人都聽不懂。」為什么呢?他說,「這個故事在美國早就沒有人講了。」
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的某一個階段,住宅是核心產品。這樣一個高速建設的階段在我們國家也經歷了20多年,到現在,我們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房地產敘事階段。
房地產的故事在發達經濟體大概是「1+7」的故事,而在我們人均GDP1萬美金之前,我們就只有一個故事,叫「住宅」。「1+7」的「7」是指7個不同的房地產品類:辦公寫字樓、商業、酒店度假、物流倉儲、醫療健康、教育研發,還有政府物業。
除了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幾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影響住宅市場發展,促使住宅市場開始進入到減速、減價、減量階段。
第一,人口增量放緩疊加老齡化趨勢,住宅增量應該減少。
第二,經濟發展模式由單純的外延式快速增長、聚焦城市化,走向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加上有些城市經濟產業格局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地方經濟發展不均,住宅增量也在放緩。
第三,金融和制度變化,對住宅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比如稅收制度、將來的遺產制度、匯率、銀行貸款利息、房住不炒政策,等等。
房地產進入到后開發時代,「1」放慢了,但是「7」加快了,「7」里面,加快幅度最大的是跟我們有關的兩件事情。
第一是物流倉儲。這里面有三個產品發展很快。一是冷鏈,二是智能倉儲,三是數據分析中心。
20年前,美國出現了一家特別的地產公司,我們當時都不懂。我老以為它是個互聯網公司,最后才知道是個房地產公司。這家公司的房子可以收租金,房子里放了一大堆服務器,而且電耗非常大,對安全的要求非常高。這種不斷收取穩定租金的房子就叫數據中心,回報率特別穩定,這種物業也是物流倉儲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新地產」。
第二種是醫療健康。我們公司最近七八年一直圍繞醫療健康來做不動產。現在全世界發展最快的,也是和身體健康有關的空間。除了醫院,我們還有很多與健康相關的空間需求。全球最大的這類空間,在韓國首爾江南區,聚集了最多的醫美機構,一個20萬平米的房子里全是做臉、做指甲的。
此外,我們還有康復領域的布局。我們每天跑步、健身、練瑜伽,都跟健康有關,而這些東西需要非常多的物業支持,這種物業就變成了跟大健康有關的不動產。我們這幾年做了很多這樣的產品,比如產業園區、醫療MALL、療愈酒店、健康公寓等。
所以我們講,「7」很重要,這就是新地產,主要方向是醫療健康和物流倉儲。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房地產由單一的住宅開發進入到全面的「1+7」業態發展階段,我們就叫「后開發時代」。
市場變化:
區域市場更重要,細分市場要深耕
第二個變化,也是最重要的,是市場變化。
其一,細分市場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家知道,大水漫灌、快速發展的時代過去了。市場減量減到多少?2019年近16萬億(銷售額)規模的住宅市場,新房加舊房,現在減到了不到10萬億,幾乎減掉一半。未來整體市場都會維持在10萬億以下,其中,新房有四五萬億。
減量以后,怎樣做細分?我去中國臺灣,看到他們就分得很細,比如說女性的細分市場,有單身不單居公寓,還有單身單居公寓。有滿足照護老人需求的房屋,也有滿足一個小家庭需求的戶型,甚至有專門針對藍領、干出租的、干銷售的人群設計的住宅。最小的戶型,現在能做到17平米,這都是細分市場。
其二,區域市場。現在來看,區域市場和全國市場的差異越來越清晰。過去,大的住宅公司「一張圖紙全國干」,全國一個樣。現在是深耕區域市場,發達地區、人口聚集的地區、開放度更高的地區,住宅的增長更大。相反,欠發達地區、封閉地區、產業下行地區,市場收縮得厲害,市場就沒法做。所以現在,住宅開發量大的公司一律在收縮戰線,不發達地區的供應量非常少。
其三,市場分層。比如我們現在說的,保障房就是保障房,商品房就是商品房。我國保障房(比例)現在不到30%,未來有建議發展到60%,保障房就是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和中低收入水平的人群居住的房子。保障房和豪宅是兩個專業,要求也不一樣。
所以,住宅市場發生的根本變化就是,區域市場更重要,細分市場要深耕,市場分層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定位,要在分層市場去做。
科技變化:
工廠化流水線就是快
第三個變化,科技發展水平會對住宅產生根本變化。
近幾年,住宅領域科技化的發展水平,已經完全改變了我對傳統住宅的看法。舉個例子,過去大家對于住宅的傳統看法,就是鋼筋混凝土、打地基建房,再來銷售、裝修,一套流程走下來,兩年半到三年。水泥建的房子有使用年限,而且高污染,防震結構也不夠彈性。另外,建房電費比較高。
現在我們的住宅科技進步到什么程度?遠大科技集團經過14年的研發和投入,現在造房子完全可以媲美造汽車,工業化住宅,就是流水線做出來的房子,一天可以做6萬平米,一年工作200天可以做1200萬平米,而在過去,200萬平米大盤大概15到20年才能做完。
一個項目從開工到房子做完,工廠化住宅時間花費更短,兩個月到三個月就能全部做好。這個房子從流水線下來,再用集裝箱拉過來,最后到現場裝配,就是兩到三個月。而且是精裝修,標準比我們自己買的好很多。打個比方,汽車肯定比拖拉機精致,工廠化流水線就是快。
第二,標準高,廚衛配置、空調新風系統比現在高一個等級。
另外,價格還便宜,為什么?工廠化做東西越多越便宜。特斯拉到中國,一開始70多萬一臺,現在多少?20萬。
最后,運營成本很低,電費只有傳統住宅的三分之一規模。
所以,科技的進步加速了住宅產業的變革。對于未來的房地產來說,用工業化的住宅,可以解決爆雷的問題,因為住宅都是成品,不再是一個半成品,也不會爛尾,就是直接拉過來做好的房子。
另外,也不需要高杠桿開發,用金融方式來服務即可。此外,所有的產品也不會變成空置房,假定房子做了10棟,就賣了5棟,剩下5棟賣不動了,那么,再有一個別的項目,就可以把它拆下來,挪過去,再裝上,所以,沒有空置,也沒有積壓。這就是科技進步對于行業的影響。
未來住宅領域的科技色彩,不光體現在建造,還有交易層面。大家知道,現在買賣房屋,經紀人給你打電話,你覺得他好像是亂打的,其實是精準打的。現在經紀人得到一個準確的電話,大概40塊錢到1200塊錢。如果我開經紀公司,我得知道誰可能買?我到哪兒找電話?
其實,有這樣的數據公司提供這樣的電話信息,他們能從海量信息中,找出潛在的買房人。這些背后都是技術,現在人工智能的參與,可以很快篩選出誰要買房,且告訴你,這個房子多少錢?歷史上交易多少次?估值多少?這樣你就能很快下決定。
科技進步對于住宅行業的品質保障和高效交易,至關重要。
體制改變:
保障房建設變成重中之重
最后,房地產未來還有一個重要改變,就是體制改變。我做企業30多年了。房地產行業一直在說,「我們面臨著市場和體制的雙重選擇」。
涉及房地產,基本上有三種體制。一種是完全靠市場解決,比如美國市場。一種是靠租賃解決,原則上不發展商品房,比如德國。還有一種是「新加坡體制」,20%是商品房,有競爭,市場化發展,剩余80%由政府對接,不進入商品房市場。我國房地產發展20多年,這三種體制都試過,目前還在不斷調整。
盡管市場有時會面臨一些特別困難的選擇,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重要變化。比如,政府強調,保障房建設變成重中之重。保障房由政府主導,這個大概會上升到60%比例,還有40%是商品房,交給市場去競爭和決定。這樣一種體制改變,對于我們行業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
所以,今天我講到的四種變化:后開發時代來臨、住宅對市場分層、科技進步對住宅的改變,以及未來我國住宅體制的變化,這些內容對我們至關重要。這樣的背景下,總體來說,房價進入到穩中有降的時代。如果我們在一個細分市場上,擁有站得住腳的好產品,價格也可能會上升。
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我國現有法律對于財產權的說法尚不明確。比如,住房我們以前是房屋所有權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合起來為不動產權證。我們的房子是70年,已經用了20到30年,后面的時間怎么弄?其實沒有太多明確的約定。所以,這些財產權利未來還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因此,對于未來的住宅投資,我們要謹慎。因為它的財產權利并不完整。現在的交易過程中,凡是20年以下的物業,比如說,辦公商業房本一般是40年到50年,現在過了20年就沒人買了。將來住宅也可能是這樣。假定說這個住宅還有20年(房本到期),價格收多少,不知道,這種情況下怎么投資?所以,未來住宅租賃市場會越來越好,但是投資越來越需要慎重。
總之,房地產行業尤其是商業化進程開啟以來,有一條準則始終沒有變化,就是創造一個固定的人造空間,我們在這個空間里居住、發展。房地產行業將一直存在,所以我們關注這個行業,而且未來,這個行業還會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階段,這樣房地產就進入了真正的產業化階段。
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