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熱詞不斷涌現,對這些熱詞及其背后的旅游現象進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我們把握旅游發展的一些規律。本文圍繞旅游業新質生產力、網紅城市、縣城旅游熱這幾個熱詞展開探討,希望能為各地發展旅游提供一點新思路。
旅游業新質生產力:知識型旅游生產是核心內容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對旅游業新質生產力目前各方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解,如果局限為新技術太狹隘,如果擴大到新供給又太泛化。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旅游業新質生產力應該建立在知識型旅游生產的基礎之上,抑或說知識型旅游生產就是旅游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容。回顧我國國內旅游的發展,一開始憑借的是資源優勢,很多景區人們都沒見過沒聽過,千里迢迢前去一睹芳容。后來憑借的是信息不對稱,普通人不了解其中的門道,通過旅行服務機構方便一些,經濟學的說法就是交易成本更低。現在憑借的是知識生產,人們想看的大多看過了,想嘗的大多嘗過了,想聽的就算沒聽過網絡上搜索一下就了解了。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可是去哪看、看什么?人們似乎越來越迷茫了。這就需要旅游從業者挖空心思,不但想游客所想,還要想游客所不能想,否則產品就很少有人問津。從環球影城和迪斯尼樂園,到千古情和印象系列旅游演藝,再到《消失的法老》和東郊記憶的ARTE全沉浸式美術館,吸引人的正是這些項目和產品所蘊含的科技與創意。這些項目和產品的出現,也不是因為游客先有了具體的需求指向,而是業者經由知識生產通過供給創造了旅游需求,構筑了商業護城河。
當前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已深刻改變,人們希望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我們旅游從業者,如果不能通過才智和經驗幫助游客享受和理解生活,被業內的少數精英、跨界的競爭者,甚至AI機器人替代就是必然。GPT-4接口全面開放使用,訊飛星火Lite接口和騰訊云AI代碼助手也都全面對外開放,隨著這些大模型不斷迭代升級,不久的將來游客可以通過跟自己的手機應用對話,決定自己應該去哪里玩、玩什么和怎么玩。表面上看,游客似乎越來越不需要旅游企業的服務,旅游企業越來越“撈”不到游客。實際上,游客只是不需要一些守舊傳統的旅游企業,而能與時俱進豐富內容提供的企業的市場機會更大了。游客在與各種數字人對話的過程中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其中很多需求是隱約含糊的,有一些是目前不能滿足的,懂得知識生產的業者有機會通過游客的對話表達不斷有的放矢研發新產品,自然更容易在市場上賣座,旅游供給和需求相統籌的廣度和深度也就越來越高了。
網紅城市:通過傳遞善意提升服務贏得游客
近年來出現了不少網紅城市,旅游熱度在不同地區輪動,有利于維持城鄉居民對于旅游活動的關注和興趣,將潛在旅游需求不斷轉化為現實旅游行動,為旅游市場發展增添動力,是一個好的現象,當然也是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一是網紅城市提供示范效應,帶來目的地競爭壓力,迫使一些目的地創新做法,研發新產品。二是有利于推動旅游市場競爭由資源端擴展到服務端。一些旅游資源存在先天不足、又不屬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地方,發展旅游的可能性很小,本地旅游消費外流明顯,更不用說吸引外地旅游消費。網紅城市崛起給了一些城市新的機會——可以通過傳遞善意、提升服務贏得游客。三是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提升供給水平。旅游市場存在一種低水平發展陷阱,就是“游客少,企業不敢投,產品就更少,游客更不愿意去”,一旦崛起為網紅城市,就有可能突破這個低水平發展陷阱,通過大量游客涌入帶來市場增量,帶動各方資源和資本向旅游領域集中,將當地旅游發展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雖然一些網紅城市沒有長紅,事實上也很難長紅,但知名度提高了,旅游發展的各方面要素供給提高了,目的地競爭力提高了,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符合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邏輯的。
網紅是一種注意力經濟現象,高關注度遲早會慢慢消散。就如潮水雖然退去,卻給潟湖帶去了各種新鮮生命,它們有的作為食物、有的作為新的捕獵者,活躍了潟湖的生態體系。網紅城市要做的,不是致力于維持高關注度,而是盡快擺脫對高關注度的依賴,也就是即便不是網紅城市了,游客也愿意來。首要的工作就是擴充產品線,畢竟游客到一個地方不能只往燒烤店或麻辣燙店里跑,還要看景區、逛街區、追活動,白天有得玩夜晚也有消遣的去處。然后還要快速重塑城市接待體系,交通上游客進得來也散得開,停車盡可能方便。住宿上既要擴大供給也要管控好價格。餐飲上不能一味強調本地特色,人的味覺是有記憶的,頓頓手把肉、拌面,多數外地游客是不習慣的。人們說“食在廣州”,不止是因為粵菜豐富,更因為湘菜、川菜、淮揚菜和西餐等都容易吃得到。政府部門之間的常態化合作也是重中之重,一個目的地想要發展得好,除了要對游客友好,還要對當地的市場主體友好。
縣城旅游熱:去往相對原真的地方發現更真實的自己
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一方面是中國游客遍及200多個國家,另一方面是縣城旅游熱度上漲,這其實體現了旅游客流由集中向分散轉變的基本規律,或者說是一種目的地下沉的現象,出境游游客前往更多不知名的國家,國內游游客前往更多中小目的地。
首先,隨著人們的旅游經驗越來越豐富,很多地方都去看過了,很多美食都嘗過了,很多遠方的故事都聽過了,就不一定要去那些知名度高的國家、國內的大城市和那些知名度領先的目的地旅游,去到一些以前沒關注過的地方,可能會有更多的驚喜。
其次,知名度低一些的國內外目的地,往往性價比更高,假日期間價格平穩,游客很少會有“買貴了”的體驗。這也表明現代社會信息越來越對稱,游客的決策更趨理性。
最后,中小目的地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為游客提供服務,比如,去往海外旅游,當地政府官員接機;國內一些中小城市打開機關停車場、開放機關食堂、提供免費公交和停車位等,這在大國和國內大城市是不容易做到的。游客去往這樣的地方旅游,更能感受到“一種朝向自己的動作”,被熱情款待的感覺油然而生,有利于提升旅游體驗。
縣城等中小目的地相對原真,越來越多的游客愿意且喜歡去尋找和感受這份原真,而不去人擠人,不去人云亦云。旅游是在發現目的地,更是在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對美的感動,發現自己與他人的情感連接,發現自己的快樂、自己的存在等,去往那些相對原真的地方旅游,也能更好地發現更真實的自己。當然,原真并不是要在形式上保持原來的樣子,而是營造相對純粹的精神文化生活場景。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出門旅游,希望換一個生活環境,但往往不能接受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住宿設施要有一定的品質,主要旅游場所及周邊餐飲、娛樂設施等要瞄準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配置。通俗來說,場景建設上要體現中小目的地的生活環境,也要錨定大型客源地的生活水準,才能最大化發揮縣城等中小目的地的比較優勢,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文章來源:北京江山多嬌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