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色小鎮在各處拔地而起,是助力供給側改革、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遺憾的是,不少特色小鎮變成“政績小鎮”,重地產輕產業、重開發輕管理、重商業輕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如何對錯誤方向糾偏并跳出發展陷阱?
在史無前例的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大量鄉村和小城鎮人口大河奔流一般向大中城市遷移,越來越多的小城鎮和鄉村變得從未有過的空曠寂寥,甚至一度出現了大量的“空巢村”。
挽救遙遠的農村記憶,耕耘美麗的綠水青山,延續古老的鄉村生命,激活鄉村的經濟潛能,成為社會各界的一個共同指向,特色小鎮建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研究不透、定位不明等原因,現實中大量所謂特色小鎮,都沒有“特色”,最終都逃不出“一轟而上,一轟而散”的命運。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脫穎而出、穩步發展、生命力旺盛的特色小鎮顯得尤為珍貴。
特色小鎮,基礎在小鎮,關鍵在特色。小鎮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自然資源等要素是其“先天條件”,也是各個小鎮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是小鎮離不開的“根”。但有些小鎮盲目跟從,忽視自身基礎,什么賺錢學什么,到最后非但沒有自己的特色,也因為“東施效顰”而衰亡。
同質化、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是特色小鎮的發展大忌。不僅造成相似路徑小鎮發展的飽和問題,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也在趨同的發展過程中喪失了發展特色小鎮的初衷和本真。由“先天條件”排列組合而形成別具一格、獨具魅力的特色發展之路,才是特色小鎮賴以生存的關鍵所在。
例如,云南新華村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是一個集田園風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白族村寨。除了具有白族村寨的民俗民風外,以銀藝為標識的發展道路讓既非城中村又非城郊村的新華村,不僅戰勝了人多地少的現實困難,也在鄉村人口大規模流失的城市化背景下,成為一座人口流入的村莊。
如果說云南新華村的銀藝是幾百年歷史積淀的結果,那么福建仙游僅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靠紅木家具制作闖出了一條“仙作紅木”的新路,市場份額占整個中國紅木市場的60%以上,占世界紅木家具和制品的份額更是超過一半,并讓很多年輕人都把做紅木家具作為終身的職業選擇,成為“平地起風雷”的特色小鎮典型。
而長城腳下的古北水鎮則與上述兩個小鎮異曲同工。古北水鎮坐落在司馬臺長城腳下,除了一般度假小鎮具備的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創意文化等旅游休閑功能外,通過模仿江南水鄉的建筑和文化旅游資源,借助臨近北京的地緣優勢,使其在眾多北方風貌的小鎮中獨樹一幟,遠近聞名。
如同上述三個小鎮特色鮮明,人們一提到油菜花,就會順其自然聯想到江西婺源;一說起互聯網,就會不由自主想起浙江烏鎮;一談論七彩云南的古村客棧,就會順其自然想起麗江古城……成熟的特色小鎮實際上已經成為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風景的“代名詞”。
中國小鎮千千萬,但能夠稱得上特色小鎮的依然“鳳毛麟角”。一方面,不排除扭曲政績觀作祟,給土地財政、房地產項目披上了特色小鎮的外衣以博取眼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焦慮情緒,找不到特色也要強行拉上一個特色,或者直接把別人的特色拿來而水土不服。
所以,照搬照抄不是特色,“掛羊頭賣狗肉”更是偽特色。特色小鎮歸根結底還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科學論證、統籌規劃,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小鎮具體發展,通過量體裁衣與科學規劃,讓每一個小鎮都能走上一條特色形成品牌,品牌吸引資源,資源鞏固優勢,優勢拓展可能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