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VS商業:“勢不兩立”or“相得益彰”?
來源:飆馬原創 作者:飆馬 時間:2019-03-20 09:50
電商VS商業:“勢不兩立”or“相得益彰”?
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也有人提出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商業地產帶來了很強的沖擊。電子商務帶來的“無時間空間的限制”的便捷,著實對實體商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但是真的如有些人所說的“電子商務將取代實體店”嗎?隨飆馬地產一起來看看吧!
根據飆馬地產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繼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在整體零售市場的份額中,網絡零售占比將達到20%。而與此同時,商業地產也呈現大規模增長態勢,相關統計顯示,未來3年,商業物業供應將超3700萬平方米,占現有總存量的64%。實體店與電商的競爭愈演愈烈。
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相對應的是,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正發生多方面的顯著變化:購物空間立體化(全渠道購物)、時間碎片化、購物移動化、信息傳播社交化。這些購物行為的變化,直接顛覆了原先在某一固定時間、固定場所進行商業消費的購物習慣,而商業地產首當其沖地面臨這種購物方式的沖擊。
在此背景下,商業地產項目通過建立自媒體平臺,主動推行互聯網電商,成為傳統商業地產應對電商沖擊的主要策略。
移動化、精細化服務成為趨勢
從互聯網思維來看,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廣泛應用,不需要傳統門店,以數倍于傳統公司的底薪+高提成的方式,正在快速搶占市場占有率,更是提出了移動端預約、一對一服務等概念,改變了傳統商業地產的租賃模式、對客戶挑肥揀瘦等弊病,減少了傳統公司的層級管理,引進了互聯網公司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將粗獷的租賃服務市場精細化運營。
對于互聯網行業帶來的影響,也是從簡單的淺度信息發布到信息的人工核實,線上到線下的O2O服務概念,成為資本市場新貴,互聯網平臺的頻現,充分顯示了精細化服務的威力。
互聯網與商業地產的競爭與互補
進入2013年之后,無論是購物體驗,還是經營管理,固有的商業地產模式都漸顯疲態,體驗性消費已經從營銷口號轉入產品實戰,而零售業也已經進入一個全面的技術商業時代。WiFi、電子標簽、智能貨架、線上App等新技術都在推動傳統商業的革新。
不過,在飆馬商業地產看來,雖然科技化的浪潮將以驚人的速度大規模進入零售市場,但并不會因此改變商業的基本功能,實體商業仍然是社會零售消費的主流形式。
“雖然互聯網電商看起來如火如荼,但即使在電商發達的美國,網絡購物占整個零售額的比重亦不超過10%。線上可以替代部分實體商業的交易,但無法代替實體商業所提供的體驗感與情感承載。”互聯網電商與實體商業最終將實現競爭與互補,實體商業也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求變。商業地產可以通過互聯網思維的改造,使得虛擬的社會更多更好的溶于我們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
泛互聯網化下的深度變革 技術與模式的選擇
商業地產的互聯網改造,不僅僅簡單的是對互聯網技術或者某一個模式的應用,互聯網技術與模式的選擇,是更好的加快互聯網化的滲入,這是一種骨子里的感覺,如果做過營銷的人一定聽過一句話,叫做:人人營銷、處處營銷、實時營銷。換做互聯網,也是這個概念。
在飆馬看來:O2O帶給我們的,是更好的用戶體驗,消費者網上篩選、線上支付,線下享受產品和服務的過程,是商業地產互聯網化的一個基本邏輯,但僅僅是一部分。簡單的B2C平臺,或者是通過日常的銷售帶來的收益是相對固定的,但我們要更多的關注利用互聯網改造之后給商業地產在資本領域以及資金流方面創造的價值。
商業地產,或者是傳統領域的互聯網改造,已經不是做與不做的選擇問題,而是未雨綢繆的未來必經之路, 對于商業地產的開發和運營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互聯網不是為了消滅線下而來的,而是為了更好的提升線下而努力,讓消費者體驗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合理的定價,才是互聯網改造的最終目標!
商業地產和互聯網是相互競爭的,卻也是相互補充的。均是旨在為消費者帶來更多更好的體驗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