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前先拍照,遇到美景、新鮮事也要拍照發朋友圈,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給商業地產發展帶來新思路,購物中心“去百貨化”趨勢日趨明顯。
黑膠唱片、光影設置、藝術廊橋……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淮海路,一家名為Tx淮海劇匯的商業項目近日開業。和傳統的商業百貨不同,該項目在空間設計上做更多留白,力圖通過潮流化、年輕化、體驗式的業態設置,吸引更多年輕消費群體。
相關數據顯示,當前上海人均商業面積已達到東京的三倍,新增購物中心盡管外型硬件各有特色,但商業內涵卻面臨同質化的問題。Tx淮海劇匯首席運營官潘瑋表示,該項目通過業態轉型,也將逐步推動淮海中路的商業氛圍向年輕化、時尚化轉型。
近年來,隨著電商興起,主打全品類的購物中心日漸飽和,在“體驗經濟”、“拍照經濟”逐漸流行的當下,線下購物中心能憑借體驗優勢反擊線上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90065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0198億元,增長25.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8.4%;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3.8%、22.0%和25.9%。網上零售額超20%的增速遠遠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的增速。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線上、線下消費分化趨勢逐漸顯現。線上商品品類越來越豐富,留給線下的生存空間僅僅局限在與時尚和潮流相關的商品,如中高端服飾、餐飲、電子產品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商業項目開始去“百貨中心化”,強調“沉浸式”“體驗式”消費,更多設置餐飲、娛樂等項目。
百聯盈展總經理司徒文聰表示,隨著線上商業不斷演進,線下購物中心追逐主力店、首店的招商運營邏輯在未來幾年可能會逐漸失效,社群經濟將是未來商業空間爭奪的重點。
根據相關報告,中國的零售市場格局極其多元,消費習慣具有明顯的區域及城市差異。要想在這樣多元化、創新型的零售市場蓬勃發展,零售業主必須做到思路敏捷,能夠另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