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到底咋回事兒
來源:飆馬(中國) 作者:P.M 時間:2019-01-30 11:26
供給側改革到底咋回事兒
九天內被國家高層提到四次的“供給側改革”究竟是啥?為什么提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對我們有哪些影響?接下來,帶你一起解讀“供給側改革”?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這是習大大的原話。如果舉個例來解釋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去年“雙十一”日本馬桶,韓國化妝品,以及澳洲奶粉被國人哄搶,難道中國沒有?肯定有,只是品質不好。以前是我們國家消費動力不足,因而提出擴大內需,現在是有消費動力,但是供給的產品品質不足,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這樣解釋想必大家就明白了。如果說以前刺激經濟增長是靠擴大需求,那么現在就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包括,供給側和需求側。所謂需求側就是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供給側即是與之對應的,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因為目前國家經濟面臨著三大問題:產能過剩,樓市庫存,債務高企。一味地刺激需求導致的這三大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供給側改革也勢在必行。
一:關于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習大大提出了四個關鍵點:
1:化解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就是總供給不正常的超過總需求,這樣會造成資源浪費,使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下調壓力,所以要淘汰僵尸企業,加大產業重組。
2: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比如通過減稅等政策性改革,讓企業減少沒必要的制度成本,這樣企業就有更多資金去創新、去提高生產率。
3:化解房地產庫存
我們國家現在有很嚴峻的樓市庫存壓力,“空置”的住房可供2.2億人口居住,所以化解地產庫存非常重要。
4: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二:為什么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么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么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提速 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 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游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三、對我們的影響
1. 買優質產品不必再“海淘”,國內就能提供 國人不辭萬里去國外海淘,海淘網站也備受歡迎,老百姓更多選擇外國產品實屬無奈,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國內一些同類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需求。這說明,我們供給端提供的商品出了問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未來,通過供給端不斷的改革、完善,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咱老百姓也就沒有必要跑到國外萬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貨”了。
2. 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房地產、醫療、教育等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供給抑制”是造成當前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未來從供給側著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增加房地產土地供給,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才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居民住房難問題。
說白了,供給側改革就是針對我國現存的經濟問題進行“對癥下藥”,是我國經濟改革的新方法,現在明白習大大老說供給側改革是咋回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