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園區+地產
指在產業園區及周邊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該模式兼具產業園區運營及地產開發兩個方面,產業園區如物流園區、科技園區、科技新城、產業新城以及生態農業園區等。
通過該模式勾地,對勾地意向者來說,可以確保拿地的成本把控,并且可以保障產業園區快速地進入運營狀態。對政府來說,一方面可以設定意向勾地者必須達到引入某一特定類型和數量的企業(如高新企業、金融機構或世界500強企業)的要求;
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園區的逐步發展成熟、入園企業數量以及投資額的不斷增加,政府可以零成本、零投入地實現財政收入以及區域生產總值的雙重提升,在促進地方就業和民生建設的同時,還能突出地方政府的政績。
采用這一模式的代表企業是華夏幸福。
2、文化旅游產業+地產
該一般需要以具備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意向勾地者與該文化旅游資源所在地政府達成協議,打造出具有獨特人文內涵和建筑風貌的文化旅游區。
對政府而言,借助開發商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商業運營經驗,打造或提升文化旅游產品,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地區知名度,因而很受地方政府的重視。實踐中,“文化旅游產業+地產”模式催生出了多樣的文旅項目,包括以下幾類:
1) 以華僑城、萬達為代表的主題游樂型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華僑城、萬達、世茂、融創、恒大、佳兆業在內的眾多房企已經正式進軍主題公園。
2018年3月9日,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主題公園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嚴控主題公園的房地產傾向,嚴格控制主題公園周邊的房地產開發,不得與主題公園捆綁供地、捆綁審批;要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求地方量力而行,不得因主題公園建設增加地方政府債務。
2) 以萬達、港中旅集團為代表的景點依托型
如果景點較為熱門,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通過在景點周邊開發或運營優質的商業生活配套設施,獲取穩定的現金流。
3) 文旅小鎮型
目前國內已形成以安徽宏村、浙江烏鎮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文旅小鎮。如何避免古鎮同質化、如何結合古鎮及原生態文化去進行商業地產開發,對開發商的運營團隊都是很大的考驗。
4) 文化創意產業型
實踐中,該類型產品通常為地區政府與房地產開發企業達成共識,對城市部分區域進行“改二進三”的改造。即將原來的工業用地、廢舊工業廠房或船塢廠改造成為具有歷史文化元素的第三產業產品,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中關村768創意產業園、宋莊藝術區以及77文創產業園等?傮w而言,文化旅游產業+地產的項目,因相對偏遠,剛需不足,銷售周期較長,盲目投資景點項目造成山水超級大盤很可能淪為“鬼城”。另外,很多開發商對文旅項目的投資資金匱乏,運營能力差,真正能夠落到實處的文旅項目少之又少。
3、醫療養老康體產業+地產1) 醫療+地產
在國家鼓勵發展醫療養老產業的政策環境下,多家開發商與國內外著名醫療機構以及地方政府合作,開發運營醫療養老項目。
如備受矚目的綠城烏鎮雅園。該項目包含養生居住區(70年產權住宅用地)、老年大學(科教文衛用地)、五星級酒店會議中心及特色商業中心(商業用地),以及雅達國際康復醫院(醫療衛生用地)。
實踐中醫療養老產業+地產項目的盈利模式多為“產權出售+服務提供”的模式。
2) 康療型養生養老項目
用地性質一般為非居住用地,并擁有依山傍水、生態良好的區位環境。開發企業與地方政府以及專業的醫療機構、康復療養機構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健康體檢服務、老年人常見病預防及看護服務、病后療養服務等。
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典型案例包括北京太申祥和山莊、北京燕達國際健康城等。
3) 家居型養生養老項目
實踐中,該類型產品一般是在郊區大盤中配建養老主題的生活設施,如養老中心、養老別墅或者養老度假山莊等。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典型案例包括綠地21世紀孝賢坊、萬科幸福匯中的養老公寓。
對于“康養產業+”地產模式來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土地市場的<新土地管理法>已正式實施,為該模式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打開了一片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