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房住不炒”目標,證監會暫緩受理房地產企業IPO、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申請。其中,商業綜合體因歸入商業地產、房地產開發而同時被禁。
同時,為加強對房地產的調控,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銀保監管機構不斷加強對房地產信貸的金融監管,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是,在信貸實際工作中,作為實體商業運營商的公司,往往也被作為商業地產而歸入房地產行業,導致實體商業被“誤傷”,運營困難、發展乏力,或融資成本高企。
在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長丁佐宏看來,商業綜合體直接融資渠道的堵塞,成為實體商業步履為艱的一個重要原因,導致 “重資產恐懼癥”在社會廣泛蔓延,嚴重挫傷了社會投資意愿,封閉了巨大的就業人口吸納池,抑制了制造大國挺進消費大國的效率,削減了消費升級引領產業轉型的力度。
事實上,實體商業的特征是自持物業并運營管理商業物理空間,主要形式是商業綜合體。
商業綜合體投資巨大、空間巨大,從業人員眾多,匯集成千上萬的各類商品品牌,是制造產業鏈與消費端的最終連接器,是傳統百貨商場的升級形態。它是現代生活類服務業的主流形式,是就業人口的巨大吸納池,是穩就業、扶制造、拉投資、促消費、利城市化進程的有效載體,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消費、社交的主要場所,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之一。
特別是在當前國內疫情常態防控與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外需受到明顯抑制的情況下,商業服務業是擴大內需內產內銷的重要一環,商業綜合體是承擔14億消費大國發展自循環經濟的重要平臺、載體和抓手。
作為生活服務業的物理平臺,建造商業綜合體與建造百貨商場是同樣的投資性質。從運營形式看,百貨商場內有自營店,也有租賃的品牌店、工廠店。商業綜合體亦然。從投資者定位看,都是物業的持有者、商品服務提供者、商業物理空間運營者,都不是物業銷售的提供者。據此,他們都與從事銷售物業的房地產開發商迥然不同。在信貸工作中,將他們歸入房地產開發商是“誤傷”,將實體商業與房地產混為一體更是不妥,導致 “重資產恐懼癥”在社會廣泛蔓延,嚴重挫傷了社會投資意愿,封閉了巨大的就業人口吸納池,抑制了制造大國挺進消費大國的效率,削減了消費升級引領產業轉型的力度。
丁佐宏建議,將建造、自持運營商業綜合體的法人組織定性為商業服務組織,明確是實體商業的運營商。制定商業綜合體運營商與房地產開發商的區分標準。這一標準中的核心指標是物業自持與物業銷售。
加大對實體商業投資與運營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對于實體商業的信貸加強常態化監管,嚴禁違規挪用于銷售型物業的投資和補充流動金。
同時,丁佐宏建議,應支持實體商業,對建造、自持運營商業綜合體與百貨商場一視同仁準予A股上市,對于A股上市后將物業進行社會銷售的“市場不良投機者”,制定包括但不限于強制退市在內的嚴厲懲罰規則,使其不敢為、不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