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偉:長租公寓,別吝嗇品牌故事
來源:評評談談才是Zhen 作者:評評談談才是Zhen 時間:2022-05-17
從五六年前的資本傳頌,到近兩年的亂象整治,長租公寓的這一路人情冷暖。也因為于此,今天還在堅持甚至還在計劃推進的長租公寓,“再出發”將面臨怎么樣的命運?即使先知也未卜。“盡人事”,長租公寓不怎么在意的那些品牌和推廣環節,因為市場下行導致的預算縮減(甚至裁剪)——“長租公寓要不要推廣”反而成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追根溯源更尷尬,因為大多數長租公寓“除了一個案名和LOGO其他都沒有”。

在被剝離了金融屬性之后,還在堅守長租公寓的不管出于情愿或者情非所愿,但面對的市場問題卻是共同的:1、長租公寓的需求會加大,疫情之后可能引來需求端放大,但預算沒有放大;2、因為供不應求的長租公寓可能因此而放松,這又是一輪危險信號的啟蒙;3、應對未來的容量競爭,長租公寓再不能重復“出了問題再解決”的后知后覺。所以,長租公寓之于城市重啟之后的表面繁榮,背后也附著了大量的對價訴求,未雨綢繆其實必要。相對于房地產而言,長租公寓“不賺錢至少不怎么賺錢”的本能反應可以理解但又不能就這么理解:一方面不能用房地產銷售的邏輯完全復刻到長租公寓領域,有些經驗其實教訓;另一方面在“難做和難賺錢”的坐標軸上,并不因為微利而可以不被競爭瞄上。

其一,雖然從2022年的上海國有供地計劃中,長租公寓于最近幾年首次呈下降區域,坊間也對此有所截然不同的認知,但前幾年不論是地產內部強制設定的長租公寓配比,還是這兩年全新供應100%長租屬性的項目批復,長租公寓的供應端還是相對充裕;其二,長租公寓整治以來,“國家隊紛紛進場”的格局之下,整體提升了如今包括未來的競爭門檻,“特別弱的競爭對手”呈下降出局態勢,所以競爭群體的初步篩選已經結束,要做好“打淘汰賽”的重視準備;其三,很大一部分長租公寓的操盤手,或多或少都有房地產背景,面對完全不同的錢景,重視程度、操作邏輯、經驗轉化都不可能“把半杯水倒掉重來”,雖然也無需極端地去之而后快。其四,因為項目的社會屬性大于商業屬性,在營銷費用方面也不可同日而語,那么“壓縮哪里的費用”就直接指向了營銷,受到“要租的總歸要租”和“關鍵是價格”等永遠正確的廢話引導,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岌岌可危。所以,才有了不少長租公寓項目“除了一個案名和LOGO其他都沒有”的舉目可及,現狀是否真的如此,局內人心知肚明。

從今天的運行現狀來說,長租公寓勢必秉承了房地產“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的邏輯,所以拿地拿對了自然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反之也有一堆理由在自我安慰和推諉。那些前些年因房地產項目立項而被強制規定15%占比的長租公寓,今天的生存命脈其實也依附于地產之下:因為地產銷售帶來了人氣和配套,長租公寓依托于此進行延展營銷,畢竟配套是可以共享的,客戶是可以慢慢培育的,因為在賬本端已經實現了回款所以后續的經營心態會得到部分寬容。于是,那些在陌生地段從無到有的項目,就算背后是所謂的國家隊“為國進場”也不會對營收毫無要求,所以從2021年的長租公寓供地地圖上已經可以看到:不僅有相對市區的土地供應甚至有些“準黃金地段”,也有一些市郊供地但就近著產業重鎮,搭載著“五個新城”出海的內生關聯也一目了然。

1、需求放大的同時,客戶層面的分化會一定程度上動搖“關鍵是價格”的局面,畢竟其和民房(租賃)、經濟型酒店的長包房三分天下的格局一直存在;2、未來國家隊層面的競爭,誰都不差錢不差人,只要有一個產品升級并得到了市場響應,可能就此引發群起而抄襲之,躺平的再起床就會輸在起跑線上;3、今年及以后,或是長租公寓上市高峰,交付供應增多之后,市場競爭反饋到消費者,“有余地就有比選,有比選就有標準”,這個標準也包括辨識度。所以,被細分市場的需要,不僅會引發多產品線,自然也會要求多線的針對宣導——把對的人引導到適合他的長租公寓,這是長租公寓要推廣(費用)的饑餓源。而一些“目前有一定知名度(比如依附地產)、有大于一條產品線”的長租公寓業主方而言,在內部就要把細分工作做扎實,對外才能將細分得以貫徹,也是從未來競爭的角度,有效控制營銷成本的應對需要。也不得不承認,和房地產開發“一銷了事”相比,長租公寓的小火慢燉屬性,決定了營銷費用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但品牌形象和管理系統確立并進入良性之后,專項費用會逐步遞減,所以從算大帳角度來看,建立和擁有自己的USP還是剛需選項。

“怎么來、為什么來、想做什么、到哪里去”這些問題,推諉者可能認為消費者不會關心和在意,但站在“競品已回答”的高度來看,品牌故事就顯得刻不容緩。營銷很多時候是“人有我無”導致的落后→跟上→反超→保持領先距離。目前可以看到的所謂品牌故事,“話說從頭”沒有被百花齊放,而是被各種表現形式統一進入了市場訴求→饑餓營銷→產品介紹的三部曲概莫能外。所以,這類品牌故事屬于——看起來有其實沒有,所謂沒有的叫做個性,又叫差異化。

前些年在聯合辦公一哄而上的時候,其實還看到些許品牌推廣的亮點,從產業背景、產品啟蒙、發展歷程、個人IP、本土落地等都有涉及,但“人人差不多的故事”孩子也不會相信,所以產業供給側一旦幾何級擴容,而各自沒有做好辨識系統的防火墻,最終也只有價格戰來昭示差別性了。【場景革命】中提到:“當我們無法滿足價格敏感性時,客戶就會計較價格敏感性”,而所謂的滿足價格敏感性,不僅要通過產品差異和針對,而且還要把這種產品差異和針對——有差異、有針對、有趣味地表達出來。和傳統的賣掉表達(即可)不同,長租公寓或許更適合故事力或故事場景,這不僅是水漲船高的競爭需要,也是長租公寓消費群體的自帶特征:既有別于購房者,也有別于其他消費品的消費者。說到底,長租公寓的消費者:進入城市的第一站選擇長租公寓、進入城市N久之后選擇長租公寓,各有一番緣由在心頭,即使“進入城市N久之后還選擇長租公寓”的內里,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所導致,所以單一以“進入新城市→買房買不起→住得不滿意→終于滿意了”線索來構架品牌故事的做法,看似懶政其實是藐視——藐視消費者智商、藐視競爭殘酷性、藐視未來復雜性!

從一個案名、一個LOGO、一本手冊到各種媒介手段,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有無品牌故事、品牌串聯直至品牌管理,卻是各有巧妙不同的空間廣袤。可以想見到的需求放大,并不意味著可以躺賺,因為還有競爭對手這個存在;而大多數發展不是個人上進,而是競爭導致的危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