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現在還能拿地的很多公司,過審流程的玩法升級了。上會的項目,不僅要能把項目說清楚,還要自帶融資方案,否則不予過會。
從一開始的個別公司,發展到大量的公司,都在用這個套路?,F在很多公司在強調投融資一體化,要求區域公司不僅要會找地,而且還要會“找錢”,不能只“等靠要”集團的資金。
為什么會這樣玩,因為很多房企實在是太太太缺錢了。
房地產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很多房企為了融資,已經窮盡了一切的辦法。去年以來地產行業的密集爆雷,再加上今年銷售環境的收緊,有錢的房企是真不多了。
從統計數據來看,去年房企為應對疫情和拿地擴張需求,企業債、海外發展、房地產信托,加起來的金額高達1.46萬億元。從償債的節奏來看,從1月開始,房企的償債壓力逐步上升,在今年七到八月份達到償債高峰。七月份房企的償債總金額,預計超過千億元,這是最后的大考。目前集中資金應付債務,是房企的主要任務,拿地根本有心無力。
除了債臺高筑和償債壓力,前兩年隨著土拍競爭的日趨激烈,雖然今年溢價率降了不少,但是土地單價和總價仍然不低,這也是很多房企區域公司拿地資金緊張的重要原因。以前1個億可以拿三塊地,放現在3個億也不一定能拿一塊地了。
從上面這幾個角度來看,房企用于拿地的資金,確實比以前緊張了。所以不少房企開始了所謂的“投融資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要求投資部不僅要找地,還要想辦法去“找錢”。這種是美好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有相當的難度。
因為,區域公司要想前端融資,難點實在是太多了。一般來講,房企的區域公司手里能夠拿得出手的資產,都被集團融資中心用于開發貸,并購貸等融資方式去了,該抵押的也抵押了,該質押的也質押了。剩下還有什么可用于融資呢?
即使想要做土地配資,或者做前融,至少你也要有出自有資金的那30%。畢竟現在不是以前,也可以前融里面再找融資,杠桿里面加杠桿。問題的癥結點,就在于房企的區域公司那30%的自有資金也拿不出,就差找民間高利貸融資了。
除此之外,房企找錢還有 險資和基金可以選擇。拿基金來講,不管是股權類(真股權投資)、債權類(明股實債)、夾層類(SPV),也都是需要房企有部分出資的,而且對項目條件的要求并不低。
在銀保監會23號文以后,目前銀行機構做前融的渠道基本上被堵死了,剩下的如基金,險資還有不錯的操作空間。但是機構對房企和房地產市場的擔憂越來越大,設置的條件越來越苛刻,對投資的本金安全性和收益的期望越來越高,房企的前端融資并不是那么好談了。特別是排名靠后的房企,因為資信較差,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大多都是因為成本太高談不下來。讓投資部去找錢,更多只是一廂情愿的美好設想罷了。
要不然,投資部幾個哥們兒,姐們兒眾籌一下,看能不能湊個數,把這個上會指標先完成了。
收并購項目還好,可以有時間多想一些辦法,找不同的資金渠道。但是招拍掛項目,要求帶資金方案上會的話,就有點苛刻了。招拍掛項目,從掛地到公開拍賣,也就二十多天,如果不是長期的資金合作方,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談成融資方案,并辦完對應的手續。
個人認為,專業的事兒還是該由專業的人去做,要求拿地的去搞錢,這種“加量不加價”的工作,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果。融資這件事,還是該由融資部門去做,效率更高。
換句話講,如果投資人地和錢都能找得到,還在公司上班,整天伺候報告測算加班開會的干嘛。具備了這些資源,去哪里不是呢?
比如去當個居間人,既做地的生意,又做資金的生意,上下游通吃,一條龍服務。現在行業水平,土地居間費都是成交金額的1%-2%,資金居間業務,居間費更高,好的可以達到3個點。一個項目掙幾百上千萬不成問題。干一票實現工作自由,再干一票實現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