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30年的底氣,就在這100個小縣城里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作者:前瞻產業研究院 時間:2022-07-29
藏族男孩丁真純真一笑,捧紅了川西小縣理塘;網絡熱梗造就的“宇宙中心”曹縣,北京一套房也不換,曾經在城市化進程中被拋在腦后的縣城,近年來從“小透明”站到了時代C位。
7月20日,工信部下屬賽迪顧問發布《2022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同時發布2022百強縣,榜單一出,再次引發縣域經濟討論。
小縣城,與省會城市掰手腕
今年百強縣評選標準從最初的只看GDP,增加至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大維度24個三級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人均GDP、進出口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等。讓人驚訝的是,2021年,百強縣以不到全國2%的土地、7%的人口,貢獻了全國9.94%的GDP;以占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1/4的GDP。2021年,百強縣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及第二產業占比,也均超過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的平均水平。2021年,百強縣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平均水平為20.2%,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4.9%。與經濟強省比,百強縣的固投增速也遠高于浙江?。?0.8%)、廣東?。?.3%)、江蘇?。?.8%)和山東?。?.0%)。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則是GDP超1000億的“千億縣”。從2007年中國第一次誕生“千億縣”到2021年,全國“千億縣”總數已增至43個。實際上,一些縣的經濟發展速度,悄然之中,已經達到一個驚人的高度,有的甚至可以吊打省會城市。在榜單前十中,“蘇南三小龍”昆山、江陰、張家港占據前三的位置已經十幾年未曾被撼動了,其中,昆山GDP高達4748.06億元,已經躋身全國城市GDP60強,甚至趕超了貴陽、蘭州、烏魯木齊、呼和浩特這樣的省會城市。以人均GDP來看,早在2019年,昆山人均GDP就達到了24.28萬元,約3.32萬美元;而歐盟地區人均GDP為3.49萬美元,韓國人均GDP為3.18萬美元;耀眼數字的背后,是強大工業作為支撐。2020年,昆山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成為中國工業總產值“萬億俱樂部”中的首個縣級市。具體來看,昆山擁有5000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1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包括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汽車制造等,形成以消費電子終端產品為龍頭,新型顯示、半導體等產品為支撐的產業生態。幾乎一半的500強企業在此落地,吸引了394家日資企業,150多家德資企業,其中,全球排名前三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廠商友達光電選擇昆山作為面板生產基地,今年2月份增資18億美元擴產。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昆山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066.1億美元,同比增長22.8%,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外貿千億之城”。難怪在昆山流傳著“窮的才進城打工,有錢人都待在鄉下”。或許,關于昆山這樣的中國最強縣的故事我們已經看得太多了,仔細查閱百強縣的排名,今年多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

如果從地理位置看,百強縣的分布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大致相同,其中經濟一向發達的東部占據65席,中部占22席、西部占10席,東北占3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發展縣域經濟越來越受關注,百強縣整體形勢已經呈現出從東部往中西部偏移的跡象,中部增加6個,西部增加3個。今年的逆襲組已經反映了這種趨勢,首次進入榜單的縣共有3個,其中2個來自四川,彭州市(95位)、射洪市(98位),1個來自湖北,天門市(96位)。從經濟總量上來看,2021年,彭州、天門、射洪的GDP分別為:601.99億元、718.89億元、490億元,增速高達11.2%、12.1%、8.1%。

這3個縣,排名在倒數5名的區間,有驚無險地跨進了百強縣的門檻,像極了期末不小心考進全校前100名的中等生。先看彭州,總面積1421平方公里,四川省轄18個縣級市之一,由成都市代管,其實在2018年還曾出現經濟負增長,短短幾年間迅速崛起,闖進了百強縣,著實令人刮目相看。有兩大原因,其一是獨特的區位優勢,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又是北向交通門戶樞紐,距成都市中心僅20分鐘車程,高鐵、鐵路、高速四通八達,成為規劃中的四個新型中等工業城市之一。其二是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彭州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中石油四川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和80萬噸/年乙烯煉化一體項目所在地,已探明天然氣儲量資源達4000億立方米。依托油氣資源,彭州打造出油氣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其中支柱性產業新材料產業在2021年實現產值539.4億元、同比增長35%。今年3月,彭州迎來首家A股上市企業——華融化學,同時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氫氧化鉀產品已出口至美國、歐盟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彭州,還有著“西南最大菜籃子”和“中藥之都”的稱號,一年蔬菜產量233萬噸、蔬菜全產業鏈產值達120億元,中醫藥健康產業產值超80億元,擁有天府中藥城,吸引年銷售額超20億元的本草堂落戶。再看天門,由湖北省直接管轄的縣級市,總面積2622平方公里,在湖北省“十四五”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定位為特色型區域中心城市,同時也是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成員,漢江流域主要節點城市。很明顯,定位為特色型的天門,就是借力武漢都市圈,一心一意對接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以達到強勢補鏈效果。天門為此規劃了一區三園,其中,天門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里,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4家、高新技術企業59家,2021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91.7億元,占全市的57.2%。高新產業園包括鴻碩精密電工、京東方顯示屏配套產業園、沃格光電等,在芯創電子產業園,一分鐘平均有5000到1萬顆芯片完成封裝測試。目前,天門市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家。最后是射洪,總面積1496平方公里,屬于四川省轄縣級市,由遂寧市代管,位于成渝經濟區北弧中心,距離成都2個半小時車程,不在成都半小時經濟圈,顯然沒沾上區位優勢,但可以說是“天選之子”。如今,卡住一眾新能源車企脖子的鋰電池,讓射洪站上了風口。射洪,打造出”鋰電新材料—電芯制造—系統集成—新能源汽車—綜合回收利用“的閉環產業鏈。其中,上游鋰礦資源開發利用以天齊鋰業、盛新鋰能、富臨精工、四川路橋等9家上市公司為代表,鋰礦資源折合碳酸鋰當量合計1670萬噸。天齊鋰業的生產裝備和產能更是居亞洲之首,成為國內電池級碳酸鋰的最大供應商和國內碳酸鋰產品第一大出口商,主導產品電池級碳酸鋰占據國內60%以上市場份額。2021年,射洪經開區鋰電產業實現產值150億元,占遂寧市鋰電產業產值的54%,占遂寧市工業經濟總產值的十分之一。隨著國家努力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新能源汽車替換油車的勢頭整增,堪堪擠進百強縣的射洪,已然具備了沖擊千億縣的潛力。彎道超車組的代表,則是陜西的神木市。相比其他百強縣的穩扎穩打,神木市的經濟增長創造了全球神話,今年上半年GDP首次突破千億元,增速達到42.5%,位列百強縣第一,甚至堪稱增速全球第一,百強縣總排名也上升了6位。而從GDP排名來看,2021年,神木市力壓義烏,以1848.18億元躋身第九,成為唯一不是百強縣前十名,卻以GDP入榜前十的存在。這就不得不提神木市的特產:煤炭,由于國際環境影響,去年煤炭等原材料價格猛漲,并由此帶動包括化工行業在內的制造業的全鏈條提升。而神木市儲煤面積4500平方公里,占榆林全市總面積的59%,自然因此受益,全年GDP暴增。不過,神木市的發展也存在其自身的問題,從產業結構來看,神木市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6.75億元、1493.42億元、328.01億元;其中以煤炭為主的工業占比超過80%。而一旦煤炭資源枯竭,或者國際形勢逆轉,煤炭市場不景氣,又或者煤炭資源消耗所帶來的環保問題,都給神木的增長神話埋下隱患,未來將面臨轉型的壓力,以及如何可持續發展。最后是掉隊組,今年跌出全國百強縣的縣市主要集中在新疆和河北兩省。分別是新疆的庫爾勒、昌吉,河北省的三河,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唯一入圍百強縣的遷安市,排名也下滑了6位。至此,全國百強縣省份下降到17個,廣西、山西、黑龍江、吉林、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和新疆十個省份無緣全國百強縣。
縣城,中國經濟“隱秘而偉大”
在百強縣、千億縣的背后,還“隱身”著無數的小縣城。截至目前,我國共有2844個縣,其中,973個市轄區、388個縣級市、1312個縣,大部分縣掙的錢老老實實“上交”,地處偏遠,從未進過中心都市圈的“群聊”,超五成縣域GDP低于200億元,還有不少縣城剛摘下貧困縣的帽子。這些尚未找到自身發展道路的小縣城,它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隱秘角落”,往往被忽視,存在感極低。但在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的大前提下,擴大內需,打通內循環,新能源汽車下鄉,互聯網大廠開始下沉,網絡流量密碼也從城市轉向縣城、鄉村。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個人消費規模將增長到65.3萬億元,其中超過66%的增長來自下沉市場,即三線及以下城市和縣鄉市場。小縣城、縣域、下沉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可以看到,“縣域”一詞的出現頻率非常高,這進一步說明了,縣域經濟對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也指出,增強小城市發展活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此,只有把更多的縣城帶上百強縣的發展道路,把縣域經濟盤活,國家經濟增長才有推力。核心問題在于社會結構的變化,過去,社會是以靜態為主,人口流動性不大;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動,高速、高鐵、飛機的到來,以靜態為主的社會基礎逐漸松動瓦解,一個高流動的現代中國迅猛地呈現在時代面前。最直觀的就是人口流失,青壯年勞動力往大城市遷移,小縣城人才缺失,想要發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長聘副教授龍瀛曾給出一份數據,2010-2020年間中國人口流失的區縣為1506個,占比52%,人口流失的行政城市(市轄區)有266個,占比39%(不含新疆數據)。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張學良用夜間燈光大數據進行度量,從全國2800多個縣市區中識別出有1290多個縣市區的人口在下降,其中191個縣市區的人口持續下降。今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全面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因地制宜補齊縣城短板弱項,增強縣城的綜合承載力。并要求,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作為示范地區重點發展。其中針對人口流失問題,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下一階段的城市發展,將不再像以往那樣大拆大建,而是更多考慮大小城市協調發展,既順應縣城人口流動的趨勢,補齊縣城的短板,在使基層得到實惠的同時,也避免過多人口只能涌到大城市尋找機會而帶來的“城市病”。政策上的引導和支持是一方面,對于縣城本身來說,還需要從百強縣的成功案例里,解析它們的發展路徑,找到其中的規律和模式,靈活應用,加以學習。例如,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依托自身的特色產業、土地資源,打造出專業化、特點鮮明的創新型主導產業,昆山的顯示產業、江陰的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彭州的新材料產業、射洪的鋰電產業等都是范例。但模式并非萬能,但更大的意義在于總結和思考,縣域經濟的發展,更多的還是要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出屬于自己的道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縣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span>從秦朝就開始建制的一座座小縣城,它見證了歷史的興衰變遷,甚至,影響著時代進程的脈絡走向。如今,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是國家展現給世界的門面,萬億城市是中流砥柱,那么,縣城,則是中國經濟再次得以騰飛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