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層次在提升,消費升級便成為推動城市更新的核心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人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新的消費者訴求推動了更多商業形態的創新出現,也催生了商業更新在當代的表達。
何為城市更新?
從城市更新的目的來看,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和改善,不再局限于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等環境的改善,還包括對歷史文化、城市風貌、產業結構等的優化和提升。
從城市更新的范圍來看,主要包括在城市建成區內的歷史城區、老舊小區、舊工業區、舊商業區、老舊樓宇、城中村等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區。當然,就城市更新的范圍而言,各個城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切實需要,內容有所差別。
從城市更新的方式來看,城市更新主要是對于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區通過整治、改善、優化或拆除重建等方式進行一系列的建設活動。
歷史文化根脈是城市的靈魂
近年來,城市更新有序推進,城市規劃建設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城市更新過程中也更加重視保留城市記憶、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衡量一座城市競爭力的高低,已不僅僅取決于基礎設施、經濟水平等“硬”條件,還取決于文化氛圍、精神文明等“軟”實力。
作為人民精神價值、思維方式與想象力的結晶,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內核,對提升城市“軟”實力具有巨大的倍數效應。如今,行走在城市中,古今交融的勝景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望,延續著城市的精神文脈。
城市商業更新中的當代表達:文創賦能
城市更新的形態有很多,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使人文歷史、人民生活、經濟發展與城市更新更相得益彰。
城市的文脈分布在各種載體上,以空間地理認同為起點,空間中的地理元素、地理邏輯、地理分布都成為建構居民城市認同的載體,并承載著居民日常生活的慣性記憶、城市情愫。
小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大到城市的整體地域風貌、氣質特征,城市中的空間地理構成與居民的生活場景、工作場景密切相連。
近兩年興起的城市微旅游產品也印證了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根脈有著天然的好奇心與消費動力。
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越來越多城市人游玩半徑縮減,開始將焦點放在了城市半徑之內,尋找更有深度和內涵的文化產品;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生活的提升,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的標準也隨之提升,開始主動深入對自己生活空間的認知。
古都洛陽浸式打開中華文明
2021年,隨著《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登場了!洛陽》《風起洛陽》等節目、劇集上線,洛陽這個曾一度被認為是“空有千年古都的繁華光輝,卻找不到融入新時代良方”的十三朝古都,似乎找到了一條搏出存在感的捷徑。
文化IP的系列打造與創新性影視表達文化在換來流量熱度的同時,也給當地城市品牌形象、文旅融合升級等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悠久的傳統文化有了更多“打開方式”。
位于洛邑古城的夢唐閣沉浸式文旅體驗館是全國首家沉浸式文旅綜合體驗館,通過采用“仿真式實景+沉浸式劇情+游戲式互動+體驗式消費”的創新運營模式,以角色扮演游戲為藍本,以“劇本娛樂”為骨架,多元化展現傳統文化和盛唐風情。
通過在應天門沉浸式場景的打造,以豐富的文化脈絡與路線設計,讓游客感受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和高端復原的盛唐妝造,體驗炫酷的科技互動與數字化展示,多元化、沉浸式感受隋唐文化。
繁華雅致 蘇州“何以江南”
面積14.2平方公里的江蘇蘇州古城,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有昆曲、刺繡、緙絲在內的6項世界級和3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聞名中外的文化IP,處處散發著古城蘇州的文化魅力。
然而,在文化產業浪潮來臨的當下,這些IP如何拓展內涵,創造當代價值,使其成為蘇州的核心競爭力,是擺在蘇州面前的重要課題。
從以“姑蘇八點半”為代表的的夜經濟,到“君到蘇州”等數字平臺構建的智慧文旅,蘇州文旅通過不同平臺的搭建與政策的出臺,以及園林、工藝、昆曲等江南文化名片的打造,表達著對時代的解讀,走出一條年輕化、時尚化、生態化的文旅消費路徑,成為國內文旅城市標桿。
文化底蘊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內涵的豐富博大,是“姑蘇八點半”“江南文化”等蘇州文旅IP成功的重要原因。作為有著2500余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孕育出了獨特而瑰麗的“吳文化”,讓城市浸潤于文化之中。
結 語
傳統商業擁有上限和天花板,而文創商業卻有著無限可能。
在城市的不斷發展中,文化創意高附加值、高競爭力、低消耗性的特點,讓文創+城市更新”的商業形式不僅對商業發展具有十足的推動力,還可以讓失去活力的城市商業煥發新生,給商業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景”。
當場景活了、共鳴有了、消費者更容易理解內容以及內容背后寄托的情感了,消費也就自然而然來了。
文章來源:風景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