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泡沫崩盤后,經濟會衰退多久?
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話題,因為這直接決定了我們是做長期決策還是短期決策,是苦苦掙扎、韜光養晦,等待東山再起,還是轉換賽道、另辟蹊徑,進行徹底重整。
當然研究大衰退問題,一直被稱為是宏觀經濟學的圣杯,全球那么多宏觀經濟學家們尚未找到任何途徑染指這座圣杯,這是個極難的經濟學問題,因為他們觸及到了現代社會宏觀經濟影響面最廣、最重要的領域。
為什么現在大家都在關心這個話題?那是因為自去年恒大爆雷引發房地產全行業銷售下降開始,我們看到了國內市場的一路下滑,而最近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讓人看了更是心驚膽戰。
(圖:新增住房貸款月度數據持續低迷)
比如,7月最新披露的房地產數據,地產百強的銷售額同比下降40%,又在墜落。同時,從新披露的社融數據看,居民和企業中長期貸款都在下降,居民中長期貸款只有1486億元,只有去年同期的37%,比過去5年平均水平還少3200億元,企業中長期貸款也只有去年的70%,同時,1-7月累計的新增人民幣存款又在同比增長64%。
(圖:2022年7月最新社融數據)
這就說明企業已經不敢去融資,個人不敢加杠桿買房,只想著趕緊還錢。這看上去,多少有點像是日本和美國曾經經歷過的“資產負債表式衰退”。我們正在走進一個預期不斷下降的通縮螺旋。
那么,什么時候才能走出這個螺旋呢?中國的答案目前尚不可知。
不過,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和美國的數據,做一個了解。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走出衰退用了大約整整8年。而日本在1990年土地和股票市場崩盤后,損失了1570萬億日元的財富,相當于是日本1989年1年的GDP,后續經過了15年,直到2005年,才慢慢恢復到了之前的水平。
(圖:日本美國房地產泡沫歷程比較)
同期,歐洲除了德國以外的很多國家,比如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在經歷了2008年的房地產泡沫之后,10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還沒有走出來。
那么,針對這樣的環境,對抗地產泡沫引起的衰退,該怎么辦呢?
其實,美國和日本的做法都是和中國不約而同,那就是在財政政策上進行發力。日本在泡沫崩潰后的15年,用了450萬億日元的財政刺激來購買2250萬億日元的GDP,換取GDP的正向增長,而避免了大蕭條、大量失業的極端情況出現。
不過中國跟西方國家還不能完全對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國推出4萬億的財政刺激政策后,很快就在2009年就止住了經濟頹勢,成就了世界經濟史的奇跡。
如今,中國的財政也一直在發力,正在努力改變這樣的局面。
截至今年7月20日,已有2萬億留抵退稅款退到納稅人賬戶,超過去年全年退稅規模的3倍。另外,今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安排達3.65萬億元,支持超過2.61萬個項目建設,以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其中包括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給排水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這些都對我國經濟形成持續支撐。
當然現在中國跟2008年的中國也不能盲目比較。當時的中國沒有人口增長斷崖下跌的局勢、沒有每年2000多萬人的退休潮的到來,沒有超過60%的高企的居民家庭負債杠桿,當時的城鎮化還只有45%,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依靠房地產還能形成新的一波經濟帶動。
所以,無論是從全球經驗還是看國內經驗看,我們還是要做好審慎的應對。我們每個企業的發展思路、每個人的職業選擇,也要根據當前的經濟發展大勢,跟著政府政策的思路和財政投資發展的產業方向,尋找到合適的支撐點,以對抗這種不利的經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