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商業因為缺乏廣告展示面,人流動線很難引導,存在感不足,因此一直是商業地產項目中比較難處理的類型。大多數人對地下商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地下步行街和低端商品賣場的層面,這里往往給人嘈雜、混亂、低端的感覺。
但當我前幾天看了上海剛開業的蘇河灣萬象天地項目后,就顛覆了對傳統地下商業的理解。他們把原來大家認知的低端商業模式,給做成高端和品質化了,還引進了很多潮流品牌。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且聽我來分析分析。
首先還是看項目的地段背景。一個項目,拋開了地段和客群定位的大環境,去空談產品,這是顯然不全面的。
蘇河灣萬象天地這個項目位于上海核心的蘇河灣城市更新片區。
其實,這個片區從10多年前就開始更新,也算是上海比較早期啟動的城市更新代表項目?,F在做個復盤來看的話,蘇河灣的整體更新還是比較成功的。這個項目做出了包括華僑城蘇河灣超級豪宅、寶格麗酒店等上海一批創新的產品形式,大大提振了蘇河灣在現在上海的地位和存在感。
我們再看看這個商業項目所面臨的外部小環境條件。
蘇河灣的更新改造還是比較復雜的,因為這里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如何把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商業結合,既要有多元文化元素的碰撞,又不讓人覺得混亂,這是在城市更新項目里往往是最難處理的問題。
蘇河灣片區的更新,就是要保留這里的上海總商會會址、天后宮和慎余里等文化地標后,還還要推陳出新。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里后來打造了魔都著名的超高層豪宅項目——華僑城蘇河灣和優雅的寶格麗酒店,從而重新構建了浦西的天際線,也成為了上海著名的空中打卡地。
10多年后,在現在蘇河灣萬象天地這片綜合商業項目開業之際,象征著這個大規模的上海城市中心片區的更新改造進入收官階段。
(圖:蘇河灣萬象天地設計鳥瞰圖,看不出是個商業,更像個公園)
前幾天,我花了一下午時間仔細看了這個項目,發現不同于普通的購物中心,蘇河灣萬象天地有三個最主要的看點:
第一,把新與舊、歷史與現代、文化與時尚多元要素做了融合。
由于蘇河灣地區的地段的唯一性,這個商業的開發既要保留天后宮和慎余里這兩個文化地標,也要在有限的地面空間內,最大限度地創造商業價值。因此,項目的設計既要傳承和保護這里的歷史和文脈,也需要大膽創新,打造時代精神,形成新與舊、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風格畫面的對撞。
那么,怎么處理這個復雜而多元的文化遺產與現代時尚的對撞問題呢?我認為最值得借鑒之處就是他們在這個復雜的場域空間中做了一個母體,這個母體就是一個地面公園。
當天后宮、石庫門街區和現代風格地下商業都同時并存在這樣一個精致的公園環境中時,我們就發現這就儼然變成了一個公園式商業與文化博物館的聚落,而不再是一堆空間元素雜亂無章的存放。
也就是說,這里用了逛公園的方式來托舉這個場域空間里的各個要素,讓人充滿了一種在放松的空間中探尋的心理感受,而不再只是有單一目的性的商業消費或者文化觀瞻。
其中,建于1884年的“天后宮”是江南殿堂式古建筑,也是上海歷史上規模最大、形制最全、規格最高的媽祖廟。改造后呢,業主方把這里定位成結合古今交匯形成的精致體驗,是未來時尚活動的發布展演場地。這種做法有點像成都太古里。之前成都大慈寺如何與時尚的太古里結合,在那時也是一個考驗。
(圖:天后宮的設計效果,還在工程完善過程中)
而距離“天后宮”100多米處,是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充滿海派風情的石庫門建筑“慎余里”。這種石庫門建筑的改造,在上海已經有很成熟的做法了,參考新天地即可。復建后,全新開放的“慎余里”變身為文化展示、品牌餐飲與體驗零售的集聚地。
(圖:改造后的慎余里,“慢鏡頭”藝術裝置與石庫門建筑群融為一體)
項目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他們對地下商業的設計。
除了地下商業這個難點,還有一個難點就是東西兩端的商業部分,竟然還被一條地面道路切割了。
又是地下,又是動線被切割,那么怎么解決這雙重難題呢?
業主方采用了從地下和空中兩個方向上進行立體突圍。在地面上,通過打造一條空中連廊,形成一個空中觀光步道;而地下部分,就在地下二層構建一條下穿藝術通廊,形成與對面商業的聯系。
(圖:項目平面布局圖)
(圖:連接東西區商業的空中連廊)
下面我們來看地下商業的設計。
在這個關鍵的地下商業設計中,用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概念,那就是“城市峽谷“。我認為這是個很棒的概念。這種比一般商業項目下沉式廣場做得更徹底的方式,目的就是讓客戶跟著峽谷的景色去漫游。
(圖:地下商業實拍效果)
展開來說,就是通過把地面的公園綠化空間作為景觀載體,往下打造了流暢的地下空間,并用游艇式的不斷重復的圓弧式邊界,構成層層退臺,如同湖水中的一道道漣漪,同時也通過重復的現代弧線構建出一種品質感和高級感。
而在空中,通過打造一條285米長的天橋,聯結了東里和西里兩個商業板塊,既解決了動線交通問題,又讓整個空間的上下具備趣味性,形成豐富錯落的可供打卡拍照的空間,也暗藏了日后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點。
(圖:站在高層連廊上俯瞰地下商業與公園的畫面)
(圖:地下商業的人視效果,還是非常有品質感的)
這個項目的第三個特點是:用藝術IP為主題的創新商業特色,并做了垂直動線上的強化。
藝術裝置與商業的聯動,在如今的很多項目上都有用到,已經不再是創新的概念。但大多數項目只是將藝術作為概念和包裝,并沒有實質性的大投入。畢竟藝術投入是需要耗費資金的,也不能立刻產生效果。對于追求商業回報的機構來說,情懷再美好,也需要實力來落地。
但我理解這個項目采用了比較多的藝術裝置,核心目標是應該不只是為了藝術和情懷,藝術的商業變現價值也是其考慮的重點,在這里藝術裝置有著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解決地下商業的人流動線吸引力不足的問題。
因此幾組藝術裝置,都是不約而同地采用了上下空間聯動的方式,目標就是讓客流活躍起來,跟著裝置的場景和衍生出來的意向,往下或者往上游逛。因此,這幾組藝術裝置,既是打卡點,也是人流動線的吸引物,并且投資也不大,確實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
(圖:Fn Media Lab作品《記憶曲線》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整個項目投資和運營方考慮了一個更加綜合的藝術設計背景,那就是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在這里匯聚,打造的一個名叫“夢游天地”的城市公共藝術季。他們選擇在地面、空中、地下等不同的點位邀請藝術家來作展演。
在藝術家的眼里,他們認為在這個元素復雜的場域空間里,時空在此交錯,像是一個百年間交織的夢,游走其間的穿梭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經典的《愛麗絲夢游仙境》中奇幻的兔子洞,“夢游天地”城市公共藝術季便在這樣的場域之中獲得靈感由此而生。
具體來看,兩件大型戶外永久藝術裝置共同組成的“UP WE GO!邁上新景象”的主題,成為項目的點睛之筆。這是蘇河灣萬象天地聯手創意品牌AllRightsReserved,邀請德國知名藝術創作團體Inges Idee創作的作品。它們縱向跨越兩層商業空間,寓意藝術與商業攜手邁上全新景象。
(圖:UP WE GO藝術裝置設計圖)
這兩組藝術裝置分別在萬象天地東里和西里兩個商業板塊的中庭位置,有效解決了兩個地下中庭的IP特色和看點問題。
先看“邁上!“這個大型戶外藝術裝置。這是個充滿鮮活童趣的裝置。一個小男孩背著可愛的大象背包邁步跨過兩大樓層,寓意大象給予小男孩神奇力量,在背后推動他向前踏步。
(圖:藝術裝置“邁上!”,有種強烈的向上拉伸感)
而“大象親子樂團”則由兩只大象構成,包括位于地面的母象與地下兩層的小象,這兩只以喇叭與低音號元素創作的大象雕塑上下錯落對望,它寓意帶來讓人賞心悅目的樂趣。
(圖:大象親子樂團)
除了這兩組用于活躍地下空間的雕塑之外,在空中連廊部分,也有個不錯的藝術裝置,別具匠心。這個兔耳愛麗絲的雕塑正好選在了電梯井的頂部,又與遠方的“陸家嘴三件套“形成了同一幅構圖,吸引了很多人來打卡拍照,構成了網紅式的自發傳播。
(圖:兔耳愛麗絲藝術裝置與魔都三件套,是不是很有魔幻感?)
除了這些創新的元素和設計方面,商場的外立面風格也采用了兩種風格的融合。地下部分,采用白色為主的、如輕盈流水般的現代色,而地上部分用了深咖色,成熟與內斂,與旁邊的蘇河灣的高層住宅風格協調統一。這種兩個色系的風格混搭,在國內也屬罕見。
(圖:地面商業采用了深色系,與蘇河灣豪宅儼然成為一體)
最后,在業態方面,也值得說一下。
由于項目是由華潤萬象生活的商管品牌來管理的,這是個定位于高端商業的管理品牌,再加上地段位置尚佳,因此招商的品牌級次整體都不錯。這里的西里片區側重先鋒年輕潮流零售,而東里則側重城市運動體驗空間,項目的品牌選擇也是著力構建「新銳年輕時尚設計師集合陣地」這一創新的模式。
在業態展示層面,有一些極具表演性的沖浪和健身業態,都放在了廣場中庭的核心部位,既有功能性,也有展示性,吸引了大批的消費者來旁邊觀賞拍照。
(圖:蘇河灣萬象天地業態配比圖)
總體來看,蘇河灣萬象天地的地下商業的創新,以及他們把商業和藝術、文化和生態公園的融合,成為這個項目在上海璀璨的商業市場中最重要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