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先進園區之所以能夠持續迭代升級,不僅是因為抓住了國家產業政策的紅利,更重要的是抓住了產業鏈發展的本質規律,推出精準的“滴灌”政策,才產生了較好的效果。
例如,2022年7月25日蘇州市推出的《關于印發蘇州市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通知》、《關于下達蘇州市2022年度第十六批科技發展計劃(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政策性資助)項目及經費的通知》等政策,就是充分利用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資源和產業集聚配套等政策環境優勢,實施全產業鏈戰略升級的創新政策,兩個政策形成“組合拳”,抓住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本質,從產業鏈的上下游“聯動考慮”、精準施策。可以預判,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產業的持續升級,這樣的政策創新具有引領性、前瞻性,堪稱政策創新的典范!
園區政策創新是在園區核心資源稟賦基礎上,整合人才鏈、產業鏈、研發鏈等各類關鍵要素集成于一體,是定制化的跨界組合創新。園區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培育一批頭部企業成為產業群的“群主”、產業鏈的“鏈主”,進而帶動產業鏈的“建鏈、強鏈、補鏈”,才能形成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生態。
一、 圍繞“人才建鏈”的政策創新
所謂“建鏈”,就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建立產業鏈中的某個鏈條。最典型的當屬蘇州工業園由“園區制造”向“園區創造”的轉變歷程。在探索過程中,蘇州工業園區形成了獨特的創新文化和融合文化。園區提出了“打造科技新硅谷”的口號,人才成為關鍵“瓶頸”。從環境基礎上來說,蘇州并沒有硅谷一般自然形成的高校集群,沒有“先天條件”,就只能“無中生有”。
2002年7月,蘇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獨墅湖高等教育區”,以此吸引國內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及其研究機構、企業研發機構進入該區,共同探索、建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和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機制。獨墅湖高等教育區應運而生,創新性的提出了開發模式遵循“政府搭臺、高校辦學、面向市場、后勤城市化、管理現代化”的基本方針,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市鎮的成功經驗,采用基礎設施共享、校區相互開放融合的城市規劃方式開發建設,經過近20年的開發建設,高教區共吸引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內的10多所國內外高校入區辦學,同時,中科大、東南大學等相繼建立軟件學院,帶動了園區原創科研力量的發展。截至2019年,共有24所入駐所院校,在校生達10萬人,其中,在讀研究生約2.2萬名,教職工6000多人(近50%擁有高級職稱)。
2022年8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蘇州工業園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涉外人才培養基地及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全球經貿治理金雞湖研究院三個共建平臺同步揭牌,落戶蘇州工業園。為了吸引人才鏈的形成,蘇州工業園在人才政策、科技創新政策等方面出臺了較多創新政策。
從以上案例分析,“建鏈”需要找準鏈條的關鍵環節,從人才鏈來看,人才興旺需要依托產業教育,需要整合國內外高端產業教育資源,而吸引產業教育資源,就要從產業教育空間、產業教育師資、產業教育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產業人才就業、產業人才生活配套等關鍵環節,逐一發力。蘇州獨墅湖高等教育區就這樣被鍛造成為“世界名校區”,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園區的“人才建鏈”。
二、 圍繞“產業強鏈”的政策創新
“所謂強鏈,就是進一步鍛造長板,讓長板變得越來越長,增強發展主動權。”對于企業而言,數字科技賦能被視為強鏈的重要手段。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大中型骨干企業都在積極建立內部物聯網和數字系統,打造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截至2021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3%和74.7%。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例如,一汽紅旗“5G+工業互聯網”數字化工廠總裝車間,智能化工位占到全部工位數量的80%以上,生產環節全信息化閉環管理,不僅能滿足定制化生產要求,還實現了整車生產準備周期壓縮約6個月,訂單交付周期縮短25%以上。
對于園區而言,強鏈就是要提升園區的科技含量,提升產業生態能級。最典型的案例是,2022年6月27日,廣州市政府出臺的《廣州市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支持零部件企業強鏈補鏈。依托珠三角灣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等行業平臺,發揮鏈主企業的主導和帶動作用,建立整車企業與本地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協同創新與溝通對接機制,提升汽車零部件供給水平及本地配套率。梳理智能網聯、新能源領域重點招商引資目錄,市區聯動,引進關鍵汽車零部件項目落戶廣州,優化廣州汽車產業鏈結構,加快形成安全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體系”。
從以上案例分析,“強鏈”政策創新的核心要點是要梳理重點、優勢、特色產業的產業圖譜并列出產業鏈條企業名單。掌握企業的核心政策訴求,園區圍繞研發平臺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全生命周期的龍頭企業打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落實落細相關政策,才能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實現“產業強鏈”。
三、 圍繞“研發補鏈”的政策創新
所謂“補鏈”,就是補齊短板和弱項,確保關鍵時候不“掉鏈子”。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就是要補上我國嚴重受制于人的產業環節和關鍵領域,增強我國產業自主發展能力。補短板的重點是“基礎”和“關鍵核心”等領域。通過應用牽引、整機帶動,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性能和可靠性。對電子元器件產業生態而言,電子材料、電子專用裝備和電子測量儀器及下游市場等共同構成了電子元器件產業的生態體系,補短板要注重打造發展一致、相互支撐、協調配合的良好生態。該產業鏈薄弱環節處于前端和上游,但同時,其生產和制造也需要自身產業鏈的供應鏈支撐。
“補鏈”尤其要注意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它們是產業發展的根基,也是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為支持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工信部正分層打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力爭用3-5年時間培育1萬家左右“小巨人”企業,推動“小巨人”企業加快向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同時,促進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
對于園區而言,補鏈就要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產業鏈生態。2021年11月發布的《中國聲谷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聚力突破產業鏈缺失和短板環節,加快發展軟件服務業,重點發展智能安全的國產操作系統、關鍵工業軟件,推進集成電路等領域工業軟件“卡脖子”環節攻關,提升中國聲谷優勢領域基礎軟件和大型工業軟件支撐服務能力,建設仿真軟件公共應用平臺,實現產業短板環節和產品精準突破。
從以上案例分析,園區“補鏈”的政策創新方向,應推進對于裝備首臺套、軟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新產品應用,拓展新技術新業態應用場景以及鼓勵產業鏈優質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推動當地政府探索實行產業協同鏈長負責制,遴選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鏈,共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扶植為產業“鏈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和產業布局優化。同時也要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金融政策創新。可以嘗試推出類似“補鏈貸”金融產品,融資對象為從事戰略性支柱與新興產業系統集成、檢驗檢測、工業設計、解決方案、人力資源、知識產權、網格安全保障等中小企業及配套服務企業,產業鏈協同創新試點項目的公共服務平臺、智能制造供應商(系統集成商)、試點企業,服務型制造、工業電商企業,最終促進“研發補鏈”。
可見,圍繞“建鏈、強鏈、補鏈”政策創新可以驅動人才鏈、產業鏈、研發鏈的協同發展,最終促進園區產業持續升級。
四、 典型案例——成都市園區“建鏈、強鏈、補鏈”的政策創新模式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發布了《成都市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提出,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等20個重點產業,全面實施產業建圈強鏈“鏈長制”,推動政府重點支持與市場化機制并重、關鍵細分領域突破與全產業鏈推進并行,以重點產業鏈為工作主線,穩定供應鏈、配置要素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一批具有比較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重點產業集群,持續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超大城市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該方案在建鏈、強鏈、補鏈等方面均有不少政策創新,值得借鑒。
1. “跨區域協同,建產業生態”的建鏈模式。在產業建鏈方面,促進成渝相互開放產業鏈,共同繪制集成電路、汽車等優勢產業“兩圖一表”,支持龍頭企業拓寬零部件供應渠道,搭建跨區域產業鏈配套體系,推動成渝共創航空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共建中試、檢測等先進制造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共同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世界級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在人才建鏈方面,建立“候鳥型”人才、“云端”工程師引進、激勵與服務機制,優化“揭榜掛帥”政策,形成“引進一名領軍人物、落地一個重大項目、集聚一批優秀人才、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
2. “鏈主聚鏈屬,主鏈拓輔鏈”的強鏈模式。由成飛公司負責梳理重點企業招商清單、對配套企業進行全方位考核,同時主動釋放自身產能,輸出優勢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聚集了優質項目42個,為成飛公司構建起了“一小時”全鏈條配套圈,實現了“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生態圈”,構建起了“頭部引領、集群支撐、鏈式互補”的航空產業生態。鏈主及龍頭企業是產業建圈強鏈的主引擎。要聚焦增強“帶動力”,加強鏈主企業專項培育,圍繞鏈主企業實際需求加強專項服務,推動企業深耕本地、做大做強。按照“一條重點產業鏈一套扶持政策”的要求,加快制定與產業鏈高度適配、專業管用的政策工具包,構建一流營商環境,加快集聚要素資源。
3. “產業大體檢,找準薄弱缺”的補鏈模式。摸清產業鏈的“薄弱缺”環節,做好“體檢方案”、謀劃“治療方案”、準備“急救方案”。尤其是在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優化供應鏈布局方面,對重點企業的供應鏈逐一分析評估,厘清供應鏈關鍵節點、重要設施和主要供應商等情況,重點針對涉及國(境)外、市外采購較多的集成電路、智能終端、汽車、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領域,開展“主配”牽手行動,鼓勵龍頭企業向本地中小企業開放供應鏈,實施本地供應商培育計劃,引導中小企業圍繞龍頭企業的核心產品提供配套。圍繞重點企業需求開展針對性配套企業招引,全市每年引進高能級產業鏈補鏈項目300個以上。在研發孵化補鏈方面,分析重點企業供應鏈需求,編制技術攻關及產品指南,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實施產業集聚協同創新項目。每年新建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0家以上,提高創新成果的本地轉化率。
這個案例再次印證了政策創新是一套組合拳,需要系統構建適合產業鏈生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創新體系,需要將“單點突破與點面結合”結合起來,更需要圍繞產業、人才、研發等方面形成“三鏈融合”的政策創新組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