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過冬”,復星旅文未來何去何從?
來源:聞旅 作者:聞旅 時間:2022-11-28
11月以來,處境艱難的復星集團動蕩不斷。近日又有拋售旗下文旅板塊核心業務品牌的傳言。11月15日,有消息傳出“復星據悉非正式地探尋買家對Club Med的興趣”一事。對此,復星國際對媒體表示,復星與復星旅文均沒有出售Club Med的計劃。還有來自高層人事動蕩。11月7日復星旅游文化發布公告披露,錢建農已請辭公司董事會董事長、集團首席執行官及公司非全資附屬公司Club Med Holding董事長,接任者為徐曉亮。盡管復星國際否認了出售Club Med的計劃,但外界認為無風不起浪,再加上此時復星旅文換帥一事,讓復星旅文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錢建農加入復星后,重點負責了Club Med、亞特蘭蒂斯等多個文旅項目,但在內部人士看來,后續運營并算不上成功,不得已退位。而接任者徐曉亮雖然身為復星的“老將”,卻是在文旅行業毫無經驗可談。不得不懷疑,難道復星集團已經準備放棄復星旅文?近年來,因復星旅文不斷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導致連年虧損,負債率一度高達90%。值得注意的是,復星集團層面更是一地雞毛,接連陷入債務危機,難以自拔。11月10日,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對外透露,目前復星在集團層面的負債大約有1000億元,而總資產約2700億元,復星擁有足夠的資金應對市場風險。對于外界擔憂的債務問題,郭廣昌表示,2022年,復星集團將做好債務優化,持續減壓為集團的長遠發展增強穩定性。然而,復星真的如其所言有足夠的資金應對市場風險嗎?
復星官網顯示,復星成立于1992年,目前業務覆蓋旅游、地產、制藥、保險、大消費等諸多領域,內部分為“健康、快樂、富足、智造”四大板塊。從財報數據可以看出,復星業績處于增收不增利態勢。今年上半年,復星收入為828.92億元,同比上升17.7%;歸母凈利潤為26.97億元,同比下降32.6%;其中,產業運營利潤為36.1億元,同比下降35.9%。同時,財報還顯示,復星國際的總資產為8496.85億元,總負債為6511.57億元,其中,流動負債為3753.95億元,非流動負債為2757.61億元,負債率為76.64%。復星高達6500億元的負債引發市場擔憂。2022下半年以來,穆迪接連發出兩份報告以警示復星集團存在流動性不足,資產銷售預期不佳,并下調其評級,引發復星集團一系列拋售資產“自救”動作。身背負債的復星2022年以來,頻頻減持股份和出售多家上市公司資產,其中包括復星醫藥、復星旅游文化、南鋼股份、豫園股份、中糧科工、海南礦業、永安財險、青島啤酒、泰和科技等。截至目前,復星集團已售或宣布出售的資產規模超400億元。10月19日,復星集團宣布擬以不超160億元出售南京南鋼鋼鐵聯合有限公司60%股權。南鋼鋼鐵盡管作為復星的優質資產,利潤也有所下降。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為526.45億元,同比減少11.9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0.77億元,同比減少43.02%;基本每股收益0.3391元,同比減少42.93%。豫園股份是復星旗下主營地產物業、餐飲和珠寶的上市子公司,也難逃減持的命運。9月19日,豫園發布公告稱,復星高科技減持公司股份3892.6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套現2.96億元。繼9月19日首次公告減持1%股份后,復星減持力度加大。10月9日,豫園股份發布公告稱,復星高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復星產投與浙江青展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復星產投擬將其持有的1.95億股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轉讓給對方,轉讓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再到11月6日,紫金礦業公告稱,旗下金山香港或其全資子公司計劃以每股6.72港元的對價收購豫園股份持有的招金礦業20%股份,此交易較招金礦業11月5日收盤價等于折價1.75%,交易總價為43.95億港元。這次交易完成后,豫園股份在招金礦業中的股份比例將大幅下降至1.26%。一旦交易完成,復星有望回籠資金43.95億港元,約合40.63億元人民幣。除此之外,有內部人士透露,除了資本層面的減持拋售,復星集團近期尋求出售多個地產項目,包括公司總部所在地上海外灘中心BFC也在尋求出售部分股權以融資。
另外,復星集團另一上市平臺復星旅游文化也持有、銷售地產項目,內部分為Club Med度假村、旅游地產、輕資產三大板塊。由于復星旅文連年虧損,負債率高,如今已淪落為復星集團的“垃圾資產”。歷數復星旅文上市五年來,僅在2018~2019年實現了盈利,分別實現利潤3億元、6億元,兩年總利潤為9億。財報顯示,復星旅文在2020年與2021年分別虧損25.74億元和27.12億元。今年上半年,復星旅文總營收64.17億元,同比增長130.69%;凈虧損1.97億元;經調整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11.95億元,去年同期為負5.65億元。復星旅文部分項目采用旅游目的模式。如三亞亞特蘭蒂斯配套銷售大量地產,麗江復游城、太倉復游城配套銷售住宅等。今年上半年,其旅游地產配套銷售業務同比減少58.6%至2.73億元。景鑒智庫創始人周鳴岐在接受聞旅采訪時表示,亞特蘭蒂斯可以說是目前國內較為成功的綜合性度假項目,但它的成功具有一定局限性和偶發性,因為亞特蘭蒂斯項目的成功具有一些不可復制性因素存在。如良好的區位條件,依托復星國際的重量級海外IP優勢,同時也踩準了旅游地產最佳發展時期,沒有受到全島限購政策的影響,因此它最終的結果很難復制到后續的其他復游城項目中(如麗江和太倉)。2018年,亞特蘭蒂斯開業,在其配套地產銷售成績良好的信心加持下,復星旅文一氣呵成,先后又在太倉、麗江建造兩個新項目,新增大量物業供應。其中,麗江復游城占地面積約69.5萬平方米,針對中高端客戶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并計劃結合旅游和休閑綜合功能,包含Club Med麗江度假村“飛越駝峰”主題商業街和“雪山秘境”主題公園三大核心IP,以及約3000余套度假屋。該項目整體預期總投入額為40億元,截至上半年底,麗江復游城3000套住宅獲取預售證的可售套數為482套,已開發待售資源5.84億元,而已售待結資源僅0.18億元。另外,太倉復游城總投資在132億元,截至上半年,已產生成本49.21億元,獲批貸款33億元,已使用5.85億元,已獲銷售許可證建筑面積16.2萬平方米,但該項目去化慘淡,截至上半年底,太倉復游城已獲得預售證的可售住宅共1424套,但上半年僅賣出31套。物業銷售遭受重創之外,同時疫情也對其各地的文旅項目運營造成一定影響。比如亞特蘭蒂斯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影響,其營業額由2021年上半年的人民幣8.35億元減少至2022年上半年的人民幣4.87億元,同比減少41.7%。近日,錢建農對外透露,未來文旅項目不排除在啟動前期就引進戰投,“通過股權合作、組建基金等形式進一步發揮公司的運營優勢”。
Club Med度假村雖然作為復星旅文最主要營收來源,但財報數據不容樂觀,2022年和2021年分別虧損20億元、17億元。直到今年才有所好轉。上半年,Club Med營收57.43億元,同比增長336%;營業額為1.2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4%。據了解,Club Med創立于1950年,主打“一價全包”的度假模式,在全球有近70座度假村,主要位于海濱度假和滑雪勝地。2015年,復星集團以9.58億歐元收購了法國度假村品牌Club-med,獲得其98%的股權。當時收購后,復星計劃在未來至少六年將會有近20家開業,但7年過去了,該俱樂部目前開業的僅9家。為了追趕開店腳步,7月,Club Med大中華區開發拓展和資產管理副總裁吳佳重新給出了時間表,2022年至2025年,Club Med計劃在中國開業11家度假村,其中今年有5個項目,2023年有3個項目,2024年有3個項目。周鳴岐表示,在2015年收購后長達7年的時間里,Club Med在國內拓店數量不多,對于一個世界第一的度假村品牌來說,顯然這樣的中國化業務速度是較為緩慢的。周鳴岐分析認為,主要在于決策者對ClubMed在國內品牌定位出現了問題。ClubMed在歐美并不是一個奢華品牌,客群定位更傾向于中產階層。而在引入中國后,不管是對C端的定價,還是對業主方的合作條件,都過度包裝成了一個奢華品牌,導致性價比偏低,與實際價值有一定偏離。可想而知,消費者支付遠高于普通5星級酒店幾倍的價格(幾乎等同悅榕莊、安縵等奢華酒店的價格),訂了一個4星級標準的房間,體驗會如何?而業主方為此支付的委托管理費高達年收入的24%~30%,如此高昂的代價和苛刻的條件,在當下競爭激烈的酒店市場,也會造成孤芳自賞。據一位曾經居住過三亞灣的Club Med酒店的消費者陳秦津向聞旅表示,酒店硬件設施在五星級扎堆的三亞,算不上完善,硬件條設施略顯陳舊,酒店房間潮氣大,有一股發霉的味道,沙灘也很一般,軟件方面,G.O服務還算是熱情,但還可以做得更周到一些。傅成曾經在東澳島的Club Med酒店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回國后,特意去體驗了一下在三亞灣的Club Med酒店,體驗過后發現,相比較而言,除了酒店陳舊外,G.O也不那么熱情和友善,所以一相比較就有些失望了。有業者分析認為,復星集團拋售資產的舉動或許還將持續,而復星旅文對于復星集團而言,或許難逃被加速處置資產,尋求變現的命運。此前,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龔平曾對外透露過復星處置資產的邏輯,他表示,不同資產大類都可以處置,這個處置一是為了“過冬”,二是為了應對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