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政策資訊

三年新建3000萬方,上海版“工業上樓”有何亮點?對其他城市有什么影響?

來源:園區在線       作者:園區在線       時間:2023-09-26

火熱的「工業上樓」又添了一把火。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提出三年推出3000萬平方米智造空間。上海也成為了繼深圳之后,第二個從省(市)級層面發布推動「工業上樓」政策的內地城市。


僅僅半個月之前(9月7日),上海剛在張江科學城創設產業綜合用地(M0)。這次提出「工業上樓」,再次把上海的產業用地改革推向高潮。


為什么近期上海要密集出臺產業用地相關政策?上海的「工業上樓」和深圳版本有什么區別?上海作為長三角的「老大」,新政經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次上海主動上樓,對長三角其他城市可能造成什么影響?一起來看。



正文:


圖片


推出「工業上樓」的背景


在筆者看來,此時推出「工業上樓」,既是上海對前段時間失去「工業第一城」寶座的應對之舉,也是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特斯拉強勢難掩「上海制造」下滑之困


關于上海需不需要制造業、需要什么制造業問題的討論似乎從未停止。


作為全球工業門類最全的城市,上海擁有無與倫比的制造業基礎。上海的船舶制造、港口機械、鋼鐵制造排名世界第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航空制造等在全國高居前列。同時,上海還是全球少有的既能造汽車、又能造飛機、輪船、火箭的城市。


然而,「制造業空心化」是特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過程,強如上海亦不能避免。千禧年以后,上海的第二產業便開始顯露疲態。到2018年,上海第二產業增加值為9732.54億元,增長僅為1.8%;2019年,上海第二產業增加值10299.16億元,增長0.5%。而2020年-2022年間,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兩項數據繼續下滑。2022年,上海工業增加值被深圳超越,后者登頂全國工業第一城


事實上,這兩年上海制造業下滑,除了皆為人知的新冠疫情和中美貿易沖突原因。上海本身的土地資源緊缺、成本高企也導致了大量制造企業外遷,而上海周邊的蘇州,昆山、太倉等城市,憑借地理位置優勢「近水樓臺先得月」,承接了不少產業,大大充實了地方工業產值。


這種情況下,要說上海不急,那是不可能的。


2、國家政策支持制造業發展


同時,國家政策也在支持制造業發展。


過去三年,疫情疊加經濟疲軟,對工業經濟的恢復增長形成了嚴重制約。今年,隨著防疫政策放開,「拼經濟」成了今年中國發展的主旋律。作為經濟大盤的「壓艙石」,工業增長無疑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州、廣州、深圳、天津、合肥等城市紛紛提出「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目標,以加快制造業發展與回流。如果上海再不有所行動,可能有越來越多企業會被「搶走」。


當然,也有人提出一個理念:上海不需要制造業,只要守好金融這棵「參天大樹」,制造業那點辛苦錢賺不賺都無所謂。但事實上他們忽略了一點——工業才是經濟之基。歷年數據顯示,上海第二產業占上海當年GDP的1/4以上,如果把制造業衍生出來的生產性服務業算進來,對GDP的貢獻至少在一半以上,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是任何城市都無法忽視的。


3、土地資源緊缺


土地資源緊缺是當下上海面臨的最大挑戰。工業用地上,年,上海每年出讓工業用地僅為7平方公里左右,去年更是只出讓了5.85平方千米,部分開發較早的產業發展區域,用地供需矛盾更為突出,「禮森園區智庫」統計,漕河涇、莘莊、金橋開發區等地,部分開發區的儲備產業用地已不足百畝。對此,政府只能拔高準入要求,嚴控增量,這也導致大量優質項目、潛力項目無地可用;同時,本土企業發展壯大,增資擴產需求無法充分釋放,大量企業外流到周邊土地、距離、成本優勢明顯的城市。


即便是新增用地,供應周期往往也很長


重大項目選址地塊通常涉及規劃調整、控規調整、農地轉用辦理、農戶動拆遷、權益補償等多個環節,本身供應周期就比較長。而政府為了優化土地、能耗等資源配置,提出了工業用地減量化、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等一系列目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重大產業項目的落地效率。


4、存量工業用地尚未充分使用


在新增用地所剩無幾的情況下,向存量要增量便成了上海的必然選擇。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受用地面積、盤活機制等因素制約,上海的存量用地更新情況遠遠不及預期。


根據《關于落實「上海2035」,進一步加強戰略預留區規劃和土地管理的若干意見》,上海為重大項目落地劃定了「戰略預留區」,而這些土地的使用權仍在原企業手中,被劃為「戰略預留區」后,區域無法進一步開發;至于原有企業用地的更新,業主往往更希望通過功能置換,把工業用地(廠房)改造為商務辦公或商業服務用途,而對于「工改工」的平改,企業普遍興趣不大。


5、多因素導致工業地產行業需求釋放


這兩年,當研辦類產品空置率居高不下時,廠房卻一房難求,包括上海在內的一、二線核心城市,工業用地極為稀缺,成了城市的核心資產。


工業地產需求增加主要源自三個方面:其一,近幾年為了規范工業用地使用,多地相繼出臺了產業準入措施,如新建/引進的工業項目必須進園,許多工業企業面臨搬遷;第二,在「標準地」改革的要求下,各地對土地規劃、管控、開發等規定趨于嚴格,投資門檻一再提高。如蘇州提出「低于5000萬的新建工業項目或企業,原則上不再單獨供地」,這樣的要求讓一眾中小工業企業望而卻步;第三,產業結構的變化推動傳統工業園加速轉型,為了滿足新興產業的用地需求,多地相繼推出了新型產業用地(M0)、混合用地等復合功能用地,工業地產慢慢變成一個綜合體,從一定程度上積壓了純工業用地的發展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工業上樓」能夠給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6、REITs快速發展帶動工業地產投資價值提升


工業地產作為房地產的替代性項目,客觀上經營空間更大,其在現金流生產能力、資產資本化能力、金融工具適用性等方面相比住宅和商辦具有天然優勢,業內亦有「工業地產開發回歸金融」的說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工業地產資本化已成為行業共識;另一方面,國家對房地產的嚴厲調控讓地產開發商們感到了陣陣寒意,房企們紛紛尋求業務轉型,助推了工業地產的旺盛需求。


眾所周知,傳統工業地產開發受政策變化影響較大,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而工業地產投資大、周期長、回款慢的特性導致運營的價值一般要在園區成熟之后才能體現,而這個過程往往要經歷數年時間,對開發商的資金鏈要求極高。隨著REITs的發展,工業地產項目得以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提前回收資金,以緩解投資商的資金壓力。作為工業地產的新興模式,「工業上樓」能夠吸引更多與主導產業相關的企業入園,形成規模化的優勢效應;加之「工業上樓」如今正處于政策風口,政府為鼓勵企業參與「工業上樓」,會給予投資商一定政策扶持,使投資收益更加可觀。



圖片


上海工業用地政策的變遷


面對日益緊缺的增量指標與企業實際用地需求的矛盾,上海也出臺過一系列對策。


2014年2月,上海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本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見》,提出「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五量調控」土地管理思路。同時提出將2020年規劃建設用地規模3226平方公里作為未來建設用地的「終極規模」。


兩個月后,2014年4月,上海發布《新版國有建設用地(工業用地產業項目類)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新增工業用地類項目施行20年彈性年期制度,不再執行之前的50年期標準。這一政策的出臺,讓傳統拿地開發模式變得異常艱難;而手中握有大量存量工業用地資產的企業,由于50年期不受新政影響,變得奇貨可居。


2016年,《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出臺,給上海的制造業劃了一道紅線:即制造業增加值不低于GDP的25%。同時市領導還提出「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的「四個論英雄」,這也成了日后上海投資準入的新衡量指標。


2019年4月,在推進郊區零星工業用地減量化的大背景下,上海接連發布《上海市低效工業用地標準指南(2019版)》《上海產業用地指南(2019版)》,提出2020年規劃工業用地規模為550平方公里,到2035年減少至320-440平方公里,這意味著未來上海還會有更多的工業用地轉型為其他類型,如科研設計用地(C65)和產業綜合用地(M0)等


三個月后,2019年7月,上海首推9幅「標準地」,對擬摘地企業的畝均稅收、畝均產值、單位產值能耗、產業導向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也標志著上海產業用地資源配置和利用進入以質量為先的新階段。


2020年5月,上海發布《關于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促進產業投資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工業用地容積率不低于2.0、通用類研發用地容積率不低于3.0的要求。而單層廠房幾乎無法達到這一要求,可以說這里就為日后「工業上樓」做好了鋪墊。


今年6月,上海出臺《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時隔7年重提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達25%以上,這也彰顯了上海守住制造業的決心。


城市的發展寸土寸金,對于企業最為關心的土地問題,上海曾明確表示「不會讓一家先進制造業企業因為土地問題無法落地」。因此,在新增建設用地極為緊張的狀況下,通過「工業上樓」,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績效成了必然



圖片


上海版「工業上樓」解讀


如今,上海「工業上樓」的條件已然成熟。


首先,上海相當一部分企業屬于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輕制造」領域,它們生產工藝先進、生產設備輕、生產過程震動小,具備上樓的「硬性條件」。


其次,上海有相當一部分存量工業用地掌握在國有企業手里,這些土地不僅不僅面積大,位置好,而且歷史成本極低,通過「工業上樓」盤活存量資產,不僅能夠讓閑置資產得以充分利用,賦能國有企業轉型;而且由國有企業牽頭建設,也符合「工業上樓」國資當先的特性。


第三,自2018年深圳率先提出「工業上樓」起,包括珠三角的深圳、東莞、佛山,長三角的杭州、嘉興,以及山東青島等地相繼推出了「工業上樓」政策或指引,對「工業上樓」的準入與指標進行了細化;同時,各地也誕生了一批優質的「工業上樓」案例,推行「工業上樓」的基礎日臻完善


而在《措施》未推出前,上海各區已經開始了「工業上樓」實踐


比如,2023年5月,上海浦發國力智能產業基地擴建,該項目是上海浦東首個非平臺國有企業存量工業用地城市更新項目,采取「工業上樓」新模式,為金橋開發區醫療器械、5G智造、汽車研發等提供優質的標準廠房和通用研發類物業;位于上海金橋的金橋·擎天以高端裝備為產業方向,以首層「重生產」、中區「中試生產」、高區「輕生產與研發」為基本格局,并科學規劃了層高范圍、樓板承重、電力供應和垂直交通配套;位于寶山高新區的金地威新·寶山科創園建設運營項目,總投資6.8億元,對地塊實施「零增地」技術改造,運用「工業上樓」路徑將容積率提升至2.5...


看上海的具體政策


1、可以切換用途的上海版M0


原文:上海將從以下五方面推動「工業上樓」,助力工業占比「再上層樓」。一是優化規劃調整環節,釋放制造業發展空間;二是推出產業綜合用地,加強產業功能混合;三是強化資金支持,激發「工業上樓」積極性;四是整合要素激勵,吸引制造業企業入駐;五是落實精準管理,積極穩妥推進項目建設。


解讀:這里有兩個亮點,一是「工業上樓」與產業綜合用地(M0)相結合,上海的M0目前適用范圍僅限于張江科學城220平方公里的產業基地和產業社區內項目(后續可能向全市擴散),與其他地方的創新用地相比,上海的M0允許存量產業用地根據不同生產階段的實際需求,將研發功能與實體制造在同一地塊或同一建筑內實現使用轉換。也就是說,這家企業以前可能是做辦公研發,但增設生產環節以后,可以直接在同一宗土地上進行二是強化資金支持「工業上樓」市場動力不足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前期推動必須有政府政策支持,補貼方向可能包括建筑補貼、貼息貸款、產業獎勵等。


2、野心「不大」的上海


原文:鼓勵國有、民營和外資等各類主體參與「智造空間」建設,力爭三年推出3000萬平方米,其中生物醫藥板塊500萬平方米,涌現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從數字上來看,上海的野心比深圳小多了。深圳的政策是每年2000萬平方米的新增載體持續5年,相當于5年1個億的體量(目前深圳所有工業空間也就2億平米出頭)。而上海的工業空間是深圳的兩倍有余,卻只提出了每年1000萬方的「小目標」。究其原因,一是上海土地的緊俏性和節地需求沒有深圳大,畢竟上海有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土地資源約束是客觀的,但土地緊張是相對的;二是上海與深圳產業結構不同,上海很大一部分優勢產業如鋼鐵石化、航空航天、軍工造船、重型裝備等均為重化工業,無法上樓。而深圳多以輕工業為主,大部分企業都可以上樓;第三,「工業上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若市場消化動力不足,可能造成大量空間空置和資源浪費,在國內內卷嚴重,外資變數較大的情況下,循序漸進的做法也更為穩妥。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醫藥板塊「分配」到了500萬平方米空間,原因一方面上海生物醫藥創新策源能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生物醫藥也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而且,生物醫藥具有「輕型生產、環保型、低能耗」等特征,符合上樓的條件。有了這些載體之后,前些年外遷的生物醫藥企業就可能回歸,畢竟上海的生物醫藥基礎是全國最好的,它們能在上海實現從研發、小試、中試到驗證、規模生產、總部辦公等的全鏈功能。而且,上海政府也在謀劃允許在C65用地上開展風險等級低、環境污染小的中試項目,與「工業上樓」形成聯動。


3、工業上樓」不再補繳土地價款差額


原文:上海將尊重產業規律和企業意愿,按實際需求確定項目容積率和建筑高度,對存量工業用地提升容積率的項目,不需用補繳土地價款。同時,「智造空間」項目允許混合配置工業、研發、倉儲、公共服務配套用途等功能。


現有工業用地改造后不改變用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可不再補繳土地價款差額,這也是各地工業上樓」的常規操作;至于配套比例,由于筆者沒有看到原文件,無法進一步解讀,但參考深圳等地,居住配建比例一般需滿足項目整體內部收益率≤4.5%的要求,即大原則還是「保本微利」。



圖片


上海「工業上樓」對長三角的影響


推行「工業上樓」有三個前提條件——土地資源緊張,企業有上樓意愿,產業相對較輕。


分析國內外工業上樓」比較成熟的城市,都是早期工業起家,后期三產高度發達,為了承載高端制造業發展而被迫上樓的。長三角地區,地需求不如珠三角強烈,且產業相對偏重,很多企業不具備上樓條件。目前來看,長三角地區,除上海外,只有杭州、寧波、南京、蘇州四地高端制造業較為發達,真正具備推行工業上樓」的條件。事實上,以上幾個城市新增工業用地(廠房)實際上已經默認要上樓了,只是還沒有系統性文件出臺。而有了上海作表率,幾座城市相繼跟進或許只是時間問題。至于長三角其他城市,包括已經在推行工業上樓」的嘉興、無錫等,由于需求有限,暫時看不到大規模推行工業上樓」的必要性。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