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絕大多數的文旅企業來說,品牌資產的打造,是屬于那些頭部企業的事情,因為他們需要品牌支撐集團的全國擴展、需要品牌支撐更高的門票溢價、需要品牌支撐更好的企業故事,尤其是那些中小景區,他們普遍重視建房蓋屋做項目,輕視產品活動做品牌。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2023年整個旅游市場呈現了極致的“功利”和“性價比”的狀態,消費者不但要求項目不錯,還要求服務優良,還得要求品牌也得有附加值。因此,我們看到今年文旅形勢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化類型”的項目普遍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文化類型比較好的原因可以總結為:文化復興下的全社會普遍對文化需求增加了;大多數文化項目都在國有手上,而國有景區普遍對現場管理有較好的配置,服務不會有大問題;品牌就不說了,基本上老祖宗留下來的項目都是國寶級的,自然品牌的張力和吸引力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基于這個視角,我們團隊嘗試著從社會環境、品牌因素、發展模式等角度出發,分析新時代為什么文旅企業需要加大品牌資產的打造,給行業更多的從業者點滴啟發。
過往文旅企業不注重品牌資產投入的原因
原因一,市場營銷不太需要。在團隊市場為主的時代,我們只需要設定好給渠道的價格,品宣被放到了錦上添花而不是前置條件;
原因二,客源半徑不需要。80%以上的文旅項目,客源半徑都小于等于所在城市的客源半徑,80%以上的文旅景區自主客源半徑小于500公里。因為客源半徑限制了企業進行品牌宣傳所需要的轉化動力“我只需要讓我本地及周邊幾個城市知道我就行,干嗎要大規模的進行品牌投入?”
原因三:文旅的特性決定了不需要。旅游企業品牌,一是無法像很多科技、快消等品牌那樣,隨著品牌的不斷投入持續形成全國性品牌的渠道擴張支撐,二是也無法持續增加品類帶來品牌的擴容和邊際收益,三是無法形成持續的溢價提升。故宮品牌再高,你應該是60的票價還得賣60,你沒法去賣600。
原因四:不是不想是實力不允許。絕大多數的中小文旅項目,都是老板口袋有1000萬做了個1500萬甚至3000萬的事情,資金在開始階段處于緊張狀態是常態化。應該建設的項目和建設費用都還沒有做到和付清的情況下,讓投資者進行品牌投入,是個艱難無比的事情。
原因五:認知不到位。相當一部分文旅投資人是從企業行業轉行過來的,“花300萬建一個房子容易接受,打廣告拿回來幾張照片、一砸報紙、一個報告無法接受”。他們認為品牌投入沒啥用,或者認為不重要。
文旅企業需要加大品牌資產構建的客觀環境
變化一:文旅行業品牌時代來臨。今天,我們面臨的信息爆炸,無論是抖音快手、還是小紅書馬蜂窩,又或者美團攜程,我們都難以從紛雜和多元的信息中,客觀地形成交易認知:太多的帶有官方引導的信息,讓消費者無法客觀公正地做出認知判斷。這個時候,其他文旅景區的品牌投入就變得無比重要,是進行信息突圍的路徑。
變化二:硬件差異趨同,服務和品牌成為競爭的利器。經過幾十年的大企業學國外、中小企業學大企業、小企業相互學習、借鑒、模仿,硬件越來越趨同,那競爭就轉向服務和品牌上,服務可以短平快立竿見影,但是品牌卻需要持之以恒的長久投入。
變化三:文創產業的發展,為文旅企業的品牌投入找到了一個轉化出口。文創產品的出現,改變了景區轉化形式、空間約束等限制,一個可能從來沒去過迪士尼的客人,也可以買線上的授權公仔、餐具等文創產品,從而讓打破了旅行發生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的要求。
變化四:經營品牌越來越成為一些企業的發展公式。我們今天看到,在很多鄉村振興的場景、城市旅游的場景等,一些知名的城市地標、著名景區以有價值主張或者免費開放的形式,進行了一些品牌權使用。我們也看到一些鄉村通過使用當地的知名文旅項目的品牌,統一規劃了當地的文創產業,提升了文創商品的售價。下一步,我們的判斷,當一些大型文旅項目越來越要求成為“公共屬性”的時候,那基于品牌經營產生收益就成為重要的一個可接受的路徑。
03
線上有大量的關于品牌打造的資料,這里不做過多的說明。我們只從文旅品牌打造的路徑和方法,給大家聊聊我們的心得:
模式一:跟消費者一起共創文旅品牌。純粹的廣告,越來越難以構成消費者雙向的感知,他們希望能在一個“可體驗、可參與、可共創”的環境下,成為文旅產品的體驗者,進而成為產品的主動傳播者。今天身邊朋友的項目調查發現,50%以上的客源都是基于熟人、朋友、家人等口碑推薦的項目,促成了其購買決策。要在宣傳的過程,給消費者“留白”,讓他們成為最后的品宣美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