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提到房地產行業可能要出臺一些
終極救市大招——比如媒體透露的借鑒日本經驗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房地產平臺公司,負責收購各地爛尾樓,后期續建則主要供應保障性住房。
很多同行都表示沒有可能性。
因為一季度GDP等經濟數據遠超預期,經濟和市場情況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GDP同比去年
增長了5.3%
我們有個比較強烈的擔憂,如果統計局的數據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那是否意味著——今天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下行已不會拖垮中國經濟。
而這個格局,也會讓政府高層更加堅定地認為——中國目前轉換經濟增長模式(也即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取得的成績已充分證明中國經濟可以大幅減少對房地產的依賴,房地產的救市也不再需要放什么大招或者做什么特殊的安排。
可以驗證上述猜測的,其實是前兩天北京住建部門召集優質房企開會時提出的要建立房地產的“聯動和長效機制”,其中重點就是長效機制。
大家甚至可以理解為政府層面需要先看看前期已出臺的各項刺激政策的效果轉化情況以及成交量的實際變化,之后才會考慮是否需要繼續出臺更大力度的救市政策。
按上述邏輯來推測,房地產行業在中短期內的觸底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
我們在房地產行業爆雷風暴會傳導到哪個層面問題上強調:目前全國各地水電氣費的暴漲、基建的暫停暫緩以及各類底層資產為房地產的金融產品的集中爆雷( 比如平安信托近期爆雷),根源性原因都是房地產持續下行導致土地財政崩塌后,地方財政收入已難以為繼。
當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其實并不會讓人有什么悲觀的看法。
在一季度5.3%的GDP增長數據中,房地產開發投資雖然同比下降了9.5%,但基礎設施投資卻增長了6.5%,制造業投資增長更是高達9.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更是分別增長了10.8%、12.7%。
趨勢上來看,制造業或許已成為當前經濟的主要驅動力。
政府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拉動制造業的努力已見到積極的成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數據跟很多普通人的體感還是有著巨大的差異.
尤其是很多人看到自己身邊更為常見的是中小企業的虧損、破產和倒閉潮以及大面積的失業和降薪潮問題。因此,市場方面目前更大的疑慮在于,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科技、制造相關產業在增長方面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因為房地產行業這個龐大的蓄水池在短期內根本無可取代,而科技、互聯網、制造相關行業可容納的經濟體量在中短期內其實比較有限。
與上述疑惑的聲音相似,一季度社零增速4.7%、投資增速4.5%、出口增速4.9%,也即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的分項增速都不足5%,但GDP的增速卻達到了5.3%?
此外,個人所得稅收入下跌了15.9%,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增長了6.2%。
類似這種因統計口徑和計算方式的差異導致計算結果的巨大反差,其實還是會讓人有很多擔憂。
值得慶幸的是,至少從數據變化的趨勢上來說,整體上還是有偏樂觀的成分,比如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重點已經是制造業,而非房地產,甚至可以理解為中國經濟從地產主導轉向科技、制造業主導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新的平衡。如果再
從這個角度去探討房地產行業的終極救市大招,那顯然是暫時沒有必要的。
盡管如此,對于金融、地產、城投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士來說,當前兩個方面的問題還是非常突出:
一是當前房價還在繼續下跌,比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顯示3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了1.5%,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下降了2%和3.4%;據此可以計算得出,3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下降了2.2%,為2015年8月至今以來的最大降幅,而目前二手房的實際價格降幅更是慘不忍睹,最近成交量的大幅上升也僅僅是“以價換量”的結果。
二是中美脫鉤斷鏈節奏加快的問題,即便新質生產力短期內能大幅拉動投資,但只要出口和消費沒能扭轉,尤其是歐美日韓等核心消費市場不再買單,那么中國經濟及房地產行業的復蘇仍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萬科最近的輿情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只要樓市后續依舊未能企穩回暖,在民營房企的集中爆雷潮結束以后,以萬科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房企的爆雷潮也將來臨,國央企類房企也大概率會出現集體違約的事件。
也正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不少同行認為未來3-5年內房地產投資仍將長期保持下行趨勢,房地產政策也依舊會以刺激為主。
以地方政府和城投平臺的化債為例,現在各地財政其實都偏緊張,大部分城投平臺都非常缺錢,在金融嚴監管的背景下甚至舉步維艱,工資、利息支出甚至都無法保障。
對后期是否救市,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