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REITs如何落地
中國150萬億的存量基礎設施資產,因清晰的REITs市場擴募預期,給原本沉悶的資本市場增添了難得的一抹亮色。
從2023年初,國內首批合格不動產私募基金推出以后,多家機構在深挖公募REITs資產的同時,也在布局Pre-REITs市場,以提前獲取未來的優質資產。
睿和智庫了解到,近些年已有多家投資機構著手成立Pre-REITs基金,用于在一級市場提前鎖定資產。另外,暫不滿足公募REITs條件或擴募需求的資產方,也可采取Pre-REITs方式,尋找到戰投方和LP。
那么,Pre-REITs如何落地?
我們暫且把Pre-REITs作為一種金融創新。一般指在公募REITs設立和發行之前成立,資金方用于投資、收購、培育具有發行公募REITs潛力的基礎設施,最終實現資產的價值提升和有效退出。
對于資金方和資產方而言,國家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的公募REITs仍是優選的退出通道。因此,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如何將Pre-REITs與公募REITs銜接,最終實現“募投管退”閉環。
圖表3:公募REITs與Pre-REITs上市條件
對比兩者上市條件可以看出,相似點在于資產類別一致,均為基礎設施。不同點在于,公募REITs對主體資格、資產規模、回收資金用途等均有明確規定,而Pre-REITs上市條款主要取決于投資人偏好,核心邏輯是資金方與資產方的需求匹配,關鍵點則是運營賦能能否按預期提升資產價值,滿足退出指標。
不過,雖然市場通常將Pre-REITs比作Pre-IPO,但Pre-REITs的“終點”并不只有公募REITs這一唯一解法,還有私募REITs、類REITs、大宗交易等多種方式。
而無論以何種方式退出,Pre-REITs目標都是一樣,即資產溢價收益。
Pre-REITs的機會和難點
從美國和新加坡市場經驗來看,Pre-REITs與REITs的數量關系約為10:1,因此對于我國來說,Pre-REITs市場空間不可小覷。
目前,各地政策也在傾斜。如北京東城區、通州區,廣東、南京等都在為Pre-REITs建立鋪設更多政策支持。在政策支持下,目前我國已設立或擬設立的Pre-REITs基金持續增加,如近期百聯股份Pre-REITs、武漢高科申萬宏源產業園區Pre-REITs等多個Pre-REITs已完成募資或備案。
且在我國Pre-REITs基金中,也有通過公募REITs、類REITs退出的典型案例,如華安張江光大園Pre-REITs基金等。
圖表4:Pre-REITs退出典型案例
其次,從產品機遇來看,由于Pre-REITs落地形式沒有具體法律和產品定義,因此可通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信托計劃、有限合伙公司、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等已有金融工具,結合相關法律法規,走備案發行流程落地實操。而這對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并無制度和流程上的難度。
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Pre-REITs在運營階段可歸為兩大類,即偏債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
圖表5:Pre-REITs基金交易結構圖
此前,Pre-REITs主要落地形式主要以股權為主,即可為項目提供長期穩定資金和資管賦能,而偏債型基金落地應用較少,主要處于退出保護條款的設計階段。
不過,去年3月證監會正式啟動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一定程度上給予Pre-REITs靈活運作的參考。具體操作為,將股債比從最多4:1調整為1:2甚至可協定,有利于后續銜接公募REITs退出。
然而,Pre-REITs在落地上仍然面臨各種阻礙。當前,市場中不僅仍難出現像華安張江光大園公募REITs的退出案例,更有如中城-世聯紅璞長租公寓Pre-REITs,未建立就停止推進的案例。
對于Pre-REITs的落地難點,睿和智庫總結為以下三點:
難點一:基金設立和運作有時間限制,目標難達成
由于涉及項目的“募投建管退”全周期,因此極為考驗投資人對時間和風險的把握。一般來說,基金設立實繳認繳有12個月限制,偏債型基金的運營周期不超過2年,易于出現前期規劃與后期實際不符、原始權益人資產出表需求難達成的情況。
難點二:定價有難度,條款細節待完善
Pre-REITs相關定價策略是一個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過程,資金方對此類定價仍在摸索中。尤其,二級市場REITs價格波動較大、定價方式偏離產業邏輯,會影響參與方和從業機構的積極性。另外,資產準入、各方責任和義務等交易條款書寫細節,仍有細化空間。
難點三:優質資產難尋,對資金方綜合能力提出要求
此前,投資機構只需聚焦“投”這一環節。而現在,優質資產難尋、更難培育,不僅需要多方聯動,更對投資機構在投前、投中、投后多個階段具備研判能力,以及其他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發現資產的價值洼地?
睿和智庫從多家投資機構了解到,在基礎設施賽道,今年投資機構或資產持有者錨定的八大機會點,包括非居改保、社區自持商業、生命科學園、數據中心、跨境電商物流倉儲、生物發電企業、停車場、海外酒店+公寓。
圖表6:不動產投資的新機遇
睿和智庫在梳理上述熱門投資賽道后,發現投資機構幾大共性投資邏輯:
一、謀求“小”資金撬動“大”回報。目前,資金方設立的基礎設施基金投資目標,多為數十億到百億規模,且初期設立盲池基金。但最終,單個項目投資額普遍不足5億元,甚至可能以低至1-2億元,投資停車場資產。即用最小試錯成本,多領域、多項目投資,試圖獲得較高收益。
二、愈加注重多元能力賦能資產價值提升。以較低價格獲取,或現狀不佳的資產,并不代表退出時就一定不能獲取高回報。除了通過運營能力提升資產價值以外,投資機構若能在解決法律糾紛、增加融資渠道等方面,提升資產質量,也會助力資產價值提升。
三、資產投資邏輯以“一二線城市+現金流穩定”為主。投資者的投資邏輯指標中,包括城市能級、人口、消費力、周圍競品、現金流等。當前,一二線城市中小而美,且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更受青睞。
四、深耕同一類型,實現模式復制。部分資方和企業在上述領域,近期退出時已拿到MOC(資本回報倍數)超數倍、IRR(內部收益率)高達兩位數的豐厚回報。近期,這些企業還將加大在相同類別、有流動性資產領域的投入。通過成熟模式的快速復制,達到穩定資產收益的目的。
五、聚焦發展型賽道,捕捉投資新機遇。無論是不動產的新建還是存量改造,都具有新的機遇,包括租戶定制、政府合作、非居改保等等。若能有效地抓住政策風口,瞄準價值缺口,或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投資收益。
六、錨定資管人才缺位,注重團隊培養及經驗積累。由于公募REITs和Pre-REITs等都是新興金融產品,成熟的資管、運營團隊就更加重要。在尋找資產價值的同時,投資機構也更應注重團隊的培養與人才的積累,為全周期的資管打下堅實基礎。
結語:
現如今,真的是資產荒么?其實是創新型的耐心資本和耐心運營的缺失。
生產力的解放,需要從人的解放開始,以人的信心恢復和積極行動為最終落腳點。
沒有哪一類資產始終具有穩定價值,價值首先需要有穩定明確預期的政策,產業鏈上下游打開認知壁壘,形成共贏意識,才能在海量的低效無效資產中,找到潛在投資機會。
在當下困難但暗含商機的周期中,不妨重申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好公司并長期持有,與之共同成長。這就意味著,投資要以時間換空間,伴隨所投企業成長,長期持有獲取高分紅,最終退出時也能獲得高額回報。
在新不動產金融大循環中,睿和智庫希望價值投資將真正得以實現。讓資本的耐心更長一點,給運營去創造和挖潛的時間多一些,對于消費趨勢、產業趨勢的研判更理性客觀一些,徹底擯棄“風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