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腳下,有一處充滿藝術氣息和歷史韻味的地方——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這里不僅是中國首個鄉村文創園,也是一座以鄉村再造為夢想的文化市集,更是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
庾村導覽圖(圖源鄉伴創客)
項目概況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摒棄了鄉村游的兩種主要開發模式——農家樂與景區化;而選擇基于對當地的了解,站在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實現以鄉村再造構建文化市集的路徑。
這座包含了文化展示、藝術公園、鄉村教育培訓、餐飲配套、藝術酒店等在內的特色文化市集,不僅是一處旅游景點,更將逐漸成為推進城鄉互動發展的鄉村樞紐,是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
(1)項目區位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位于風景秀麗的莫干山腳下,地處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鎮,是莫干山的中心樞紐,距離杭州1小時車程,上海2.5小時車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文化優勢,是國內首個以鄉村再造為夢想的文化市集;莫干山浙江首批風情小鎮,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還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全球最值得去的45個地方”之一。
(2)建設開發歷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莫干山曾是中國前外交部長黃郛隱居并嘗試鄉村改造的故地。集中的十一座建筑,大多是當年黃郛在此興辦蠶種場的遺留下的廢舊廠房。2010年初期開始策劃和建設工作,由臺灣文創團隊精英開辦的清境公司開始著手對民國時期遺留的蠶種場進行新的改造建設,興建一座鄉村文化創意園。
2013年10月1日,一座以鄉村再造為夢想的文化市集就這樣誕生了。經過精心設計和改造,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不僅是一座包含文化展示、藝術公園、鄉村教育培訓、創意工作室、餐飲配套、藝術酒店、特色農貿市集等多種業態的集文化、藝術、商業于一體的創綜合性意集市,也是擁有眾多風景、天然美食、風情萬種的小鎮。
(3)項目規模與投資量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園區占地約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米;截止2017年總投入1億元,其中政府投入改造資金5000余萬元,帶動社會投資達5000萬元,旨在打造高品質的文化市集。
(4)開發運營情況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采用政企合作,“政府+鄉伴”的輕資產蠶種場(集體資產)租賃+文創開發&孵化的開發模式。
自開業來,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以長三角經濟圈為主體的核心客群,吸引大量游客、商家、文化學者和農品經銷商,并成為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的重要場所。現年均客流量大約35萬人次,旅游收入約10億。
鄉村文創園作為撬動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新的支點,進而發展成為提升田園綜合體的文化、創意和商業的綜合收益與效益的一個農旅模式。
產品模式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和創意項目,它不僅重新定義了鄉村振興的概念,還成功地將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融合,創造出一個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多功能集合地。
庾村導覽圖(圖源公眾號文旅規劃聯盟)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積極引進自行車主題餐廳、鄉村文化藝術展廳、莫干山民宿學院、魔術劇場等系列產品,打造文化展示、藝術公園、創意市集、農貿市場、主題餐飲酒店、文創等多元業態,將文化與旅游進行了深度融合。
(圖源公眾號德清莫干山國際旅游度假區)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園區內的業態結構充分體現了文化創意與鄉村元素的融合,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構建集“特色產業+文化展示+文創市集+生態樂園+主題酒店+書屋+餐飲配套”于一體的文化創意市集。
核心項目產品
(1)文化市集蠶種場
通過對廢棄場地的再利用,活化空間,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建造的“竹棚”, 將零散的室外空間提升和融合。
(圖源公眾號莊主幫)
(2)蠶寶寶樂園
莫干山首個自然生態全手作樂園,選用老舊工廠的材料,由當地木匠手工打造。
(圖源公眾號莊主幫)
(3)萱草書屋
書籍全部來自熱心人士捐助,這間鄉村書屋意在打造成為每個來到這里的人共同分享知識與收獲、分享城市與鄉村的一個交流平臺。
(圖源公眾號莊主幫)
(4)文創工作室
集聚了各種皮具、木匠、扎染、咖啡制作等手工藝人的工作室,打造成為了手工愛好者的交流分享平臺,激活了中國傳統手工制造的美學和技藝的現代化創新。
(圖源公眾號莊主幫)
(5)SHARE·饗餐廳
該項目由臺灣本土設計師王勝弘操刀,采用民國建筑+工業氣息+鄉村元素,使用原生態材料+超前設計手法,用自行車各部件作為裝飾元素,打造風格獨特的主題餐廳。
(圖源公眾號莊主幫)
(6)白云美術館
由繭舍改造而成,打造集藝術展覽、藝術家駐地與主題民宿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真正實現了讓藝術走進生活。
(圖源公眾號莊主幫)
管理運營模式
庾村1932鄉村文創園采用了創新的管理運營模式,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參與”。管理團隊由專業運營管理人員組成,重視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此外,園區經常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和工作坊,鼓勵游客與當地社區互動,增強文化體驗的深度和廣度。
政府政策扶持:當地政府積極推動鄉村改造,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支持。
專業團隊運營:由臺灣文創團隊精英開辦的清境公司負責園區的打造和運營。
社區全面參與:鼓勵當地社區居民參與文創活動,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
互聯網營銷: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愛好者。
經驗借鑒
(1)文化創意+“改廢為新”的空間活化開發模式
深入挖掘當地文化,保護歷史遺跡,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支撐。通過創意設計,將廢棄空間轉化為文化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通過保留歷史遺跡和推廣地方文化,增加項目的文化深度。邀請知名建筑師設計改造,采用本地建筑材料——綠竹,用竹棚把蠶種場所有活動空地串聯起來,用河灘的石子鋪好路面,營造“市集”氛圍;并對市集統一規劃屋頂,改為一個與民宅風格迥異的雙廊建筑群。
(2)文化創意+多種新業態的商業開發模式
植入精致優雅的咖啡廳、工業復古的自行車主題餐廳、充滿藝術氣息和設計感的青年旅舍、造型獨特的窯烤面包等多種新業態,以及教育培訓、藝術展覽等業態,逐漸成為推進城鄉互動發展的鄉村樞紐;并構建“文化+創意+商業”的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3)文化創意+“共享交流”的平臺構建開發模式
庾村市集提供場所設施支持,并做各種業態的指導。定期設攤,開農夫市集,任由周邊村民賣自家東西;籌備“庾村百年影像展”等多樣化的藝術活動;每個月本地團體組織騎行、音樂節等文化活動,積極打造多樣共享交流的藝術文化平臺。
文章來源:小鎮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