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這幾年有一個概念叫用度假地產的方式做商業,度假地產和商業地產越來越模糊了,他們之間的交融點在哪兒呢,就是“體驗”。
百貨與購物中心遇到了冰山危機,如何在危機中尋找自己的突破口,成了商家、設計師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提出了“商業+”的概念,希望能夠提供有效的解決之道。
什么是商業+
這幾年有一個概念叫用度假地產的方式做商業,度假地產和商業地產越來越模糊了,他們之間的交融點在哪兒呢,就是“體驗”。
以前大家是為了逛街而逛街,現在是人們一定要到這個地方好玩,然后順便買了東西,順便吃了其他的東西。所以現在提出一個概念叫“商業+”,就是要給商業加點“料”,使其變成可玩、可感、順購、順食的地方。“商業+”,實際上是有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1
用度假地產的思維做商業地產
截止到2015年,周邊游在線旅游占比超過國內游,占比35.2%。微度假在國內這幾年呈現出大發展的狀態,下一個潮流就是度假。
目前,80后陸續成為帶娃一族,加上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家庭游、親子游成為核心消費需求。這種家庭游、親子游已經成為了大趨勢。
并且隨著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體驗,關注環境品質。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消費本身,而是一種全新的消費體驗。
關鍵詞2
用媒體的方式來做商業地產
實際上是眼球經濟,我們要做線上流量入口,也要抓線下流量入口,同時就是講故事人格化,發掘項目里面好玩的故事。
老故事要挖,但沒有故事怎么辦呢?講新故事。甚至可以不斷的創造這些故事,大家是為了這些故事而來的。
以前我們想到的集市,要么就是賣有機食品的,要么就是農村趕集式的。去年在通州萬達舉辦了一場哎悠生活節。這個集市更強調的是藝術和氣息,用媒體方式把眼球迅速吸引過來。
哎悠生活節為期三天,通過自媒體和新媒體,大概有一百多萬的轉發量。如果你真的能創造一些事件,讓重量級自媒體關注到你的項目,實際上它的傳播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關鍵詞3
用社群的方式來做商業地產
社群方式做商業地產,以前叫大眾消費,我們現在認為大眾是由無數的小眾構成的大眾,每一個圈子有自己固定的人群。
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APA的一位成員劉軍先生,他在北京做了一個方家胡同46號院,一個猜火車的餐廳,變成了全北京先鋒電影藝術家的聚集地,也可以理解為線下俱樂部。
他跟我們講,其實我這個餐廳,你要現在去看它零部件其實都一般,但是第一波核心人群,有幾百個忠粉這個餐廳就倒不了。
其次,有了這波忠粉會衍生出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外面的平臺,做了人工假草皮,弄了一個大屏幕,變成了90后求婚圣地。再如西塘,通過文化藝術帶動,打造青春浪漫主題,變成了求婚愛情浪漫的地方。
第二個例子是秦皇島邊上的阿那亞開發商項目,首先建了一座圖書館,通過媒體的方式傳播,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很多人通過圖書館知道阿那亞,也有很多人到現在還不知道阿那亞是什么。
阿那亞簡單的說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居的重要精髓——擇鄰而居。阿那亞現在所有的業主變成了強烈的忠粉,做了很多小社群活動,最著名的是他們拍的一個話劇,演員全是業主,前一陣上了北京電視臺。
他的核心就是用社群方式來取得商業價值。通過故事挖掘吸引一批社群,再把相應的業態或者商戶放進去,通過互聯網放大,逐步形成完整的旅游目的地。
三個關鍵詞,核心講的就是商業+,就是商業要加上別的核心的元素來做。
“商業+” WHAT?
“商業+”,加什么?一種是把文化藝術怎么把商業密切結合起來,第二是把運動這個東西怎么和商業結合起來。
其背后的核心邏輯是一定要創造一個體驗感特別強的東西,并把它和商業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再通過社群經濟、媒體的方式傳播,把商業不斷放大。
1.商業+藝術
商業+藝術客廳
人們除了第一空間居住,第二空間娛樂,第三空間社交,我想創造第四空間,其實它有一個核心的功能——有藝術的客廳。
這個客廳可能是一個劇場,就像方家胡同,也可能是一個書店,或者做一個畫廊等等,它是復合式具有多功能的。
商業+工坊店
把現在的手作引入進來,手作天然就是小社群。大悅城在這種商業里做得算比較超前的,現在大悅城里的工坊店已經變成標配了。
▲ 把辦公和商業密切結合
在咖啡店里辦公、飲品店里的辦公,并且有吃喝玩樂的餐廳和酒吧。
最后也會有一些民宿與商業結合。所以它核心的思想是希望通過加上藝術的元素,把整個商業氛圍和商業活動做起來。
首先是一個秀,第二是交流,第三就是體驗。你可以在線上下單,但是你到這個地方來是必須要到現場來的。
比如請青年藝術家做各展,引入手作工坊等等,繼而衍生出更多有創意好玩的東西。
2.商業+運動
剛才講的是一個文化藝術的產品,另外是運動。原來大量的場館是競技類的,投資很高,現在我們商業和運動結合大量是健身類的,特別強調時尚感,本身也是一個小眾小粉絲群體。
商業作為一個核心,從經營模式上加上一些運動,再加上其他的辦公,做成運動綜合體概念。
比如天津武清和NBA合作的國內第一個NBA中心。這個籃球館、健身房、嘉年華,就是用的NBA的這一套元素注入進去的,以運動社交為核心,把體驗、教育、休閑這些東西放進去,并且還有一些戶外的場地,可觀可感可玩。現在還沒有開業,開業了會吸引一大批籃球忠粉。
商業+泥漿足球
泥漿足球也是一個體驗感特別強的項目,玩兒的人很high,可以衍生出很多健康的東西,包括泥漿音樂會,泥漿鄉親會等等。
商業+街頭足球
街頭籃球也是參與感非常多的。這些項目通過體育為核心,用社群方式,把感興趣的一波人抓住,以他們為核心,通過大數據分析,從你進商場那一刻起,大概就會對你進行一個初步測評,當你運動完以后對你再進行測評,針對不同人個性化的推薦餐飲等等一些東西。
教育和親子的結合會比較多,還有一些體驗館,在外圍它本質上是以運動為核心導向,把辦公商業穿插起來,把這些都是軟性的東西通過活動圍繞統一的品牌來打造。
美國新百倫運動綜合館,是把運動和商業結合得非常好的一個案例。融運動、商業、辦公、酒店、住宅、交通樞紐為一體的運動綜合體開發。
屋頂有冰場,室外有田徑、還有自行車跑道和交通系統串聯起來,形成運動感十足的商業氛圍。
“商業+”,就是要打造一個地方,人到這個地方的目的并非是去買東西的,也許就是到那兒去玩兒,順便買了東西,就是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