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旅游人均每次旅游消費1024.04元,人均消費創歷史新高,但節節攀升旅游數據卻掩蓋不了景區的沒落。
從張家界大庸古城到濟南“宋風古城”、成都龍潭水鄉,全國越來越多的人造古鎮陷入爛尾、關園、破產的境地,與此同時,主題公園的日子也不好過,《2024中國主題公園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0月,我國主題公園游客數量較2023年出現明顯下滑,22%處于虧損狀態。
當資本狂歡退去,旅游市場正經歷一場殘酷的洗牌。
景區大潰敗背后的
四重絞殺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招呼都不打一聲”,這句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話也適合形容當前的文旅市場。
傳統景區沒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供需的失衡。中國文旅行業發展起步較晚,早期市場以自然資源主導的山水型景區為主,后面隨著周莊、烏鎮旅游業的興起,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讓許多地方“眼紅”,全國各地也開始掀起了古城古鎮建設的熱潮,最開始由于這種類型的景區少,所以人造仿古景區確實讓大家耳目一新,但現在景區數量供過于求,旅游業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盲目跟風導致的同質化也是問題之一,以前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文旅開發陷入“基因復制”怪圈,以前是跟風建仿古古鎮,現在是跟風建設“燈光+漢服”街區,引入同樣類似的民俗表演項目,許多地方從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游客需求是否與之相符,這種“抽離文化基因,移植商業外殼”的模式讓景區之間的差異化越來越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沒有特色就意味著沒有競爭力。
以前許多景區實為地產項目配套的“誘餌”,開發商以文旅名義低價圈地,實際將資金投入住宅和商業地產,他們同樣也對文旅行業也缺乏敬畏心,更不重視景區的定位規劃、運營管理,當地產去化完成,文旅配套隨即淪為“棄子”,導致資源浪費和景區衰落,恒大童世界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還有一點就是新一代游客的消費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在體驗經濟背景下,游客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觀光游覽,而是追求更具參與感、沉浸感、煙火氣的旅游體驗,加之小眾需求分化,例如Citywalk、國風民俗游、研學游等個性化旅游爆發,而大量景區仍固守“大而全”的觀光模式,停留在過去的經營形式中,對景區的二次消費開發不足,沒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隨著競爭的加劇,自然而然就會被市場淘汰。
破局之道
從“復制景觀”到“突出特色”
景區需要找準市場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
每個景區都有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只有深入挖掘這些特色,明確市場定位,才能打造出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游客的關注。
例如達那也·金華山小冰島,該項目是基于一個廢棄了多年的礦坑改造的項目,集商業區、野奢酒店、文創餐飲、藝術裝置等業態于一體,保留了原有礦山的質感,黑灰色礦石山體與清澈的湖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反差,給游客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
項目內融入了多種藝術元素,如復古色調的小汽車、黑色調的休息區(集裝箱式、帳篷式)等,營造出一種清冷的北歐風格。此外,還有藝術家合作的美學裝置,如廢棄的拖拉機、黑金系列的熱氣球等,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拍照打卡點,提供了露營、劃船、潛水等多種游玩項目。
項目在2024年開業就成為當地頂流“網紅”,據其創始人在公開活動中透露,該項目用了11個月不到的時間,實現接待游客量突破30萬+,總計超過了1500萬的營收,試營業期間粉絲10w+。
其次是多元發展,拓展盈利渠道。
在過去,許多景區都是孤立的存在,它們主要依賴門票收入,缺乏與其他產業或服務的深度融合,缺乏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游客的游覽體驗往往較為單一,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游客。
創造深度交互體驗:體驗經濟強調交互性,景區應設計更多能讓游客深度參與的項目。如在自然景區除了看山看水,還可設置生態探險、動植物觀察與互動體驗;在文化景區打造沉浸式歷史文化體驗活動,讓游客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方式,親身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強旅游的趣味性和記憶點,例如去年開封市萬歲山·大宋武俠城“王婆說媒”,還有早期的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都是因為獨特的互動體驗而走紅。
從“景區孤島”到“生活劇場”:加強與周邊產業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與當地的餐飲、住宿、交通等企業甚至本地居民合作,共同開發旅游線路和產品,提高旅游產業鏈的整體效益。比如,浙江安吉“帳篷客”酒店與白茶園合作,游客不僅能在酒店嘗到安吉白茶,還有茶藝師為大家表演古法茶藝,還能體驗采茶、炒茶、茶染手作。
傳統景區的潰敗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這也為行業發展敲響了警鐘。未來地方文旅的出路不在建造更多景區,而在喚醒、放大每個地域特色,唯有讓山野保有山野的野性,古城延續古城的呼吸,文旅產業才能真正掙脫“快餐式死亡”的宿命,因為游客追尋的不是完美景觀標本,而是能與其情緒共鳴的旅游體驗。
文章來源: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