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百貨“閉店潮”還將持續 擁抱網絡、增強體驗是出路

來源:互聯網       作者:互聯網       時間:2016-10-27

  核心提示:百貨閉店潮,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宣告著人們購物方式正悄然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它也迫使曾經躺著就把錢掙了的金主開始思考,未來的路在何方?


圖片來源互聯網

  經營了18年之久的華堂十里堡店將于本月底正式閉店。之前,百盛太陽宮店和亞運村商圈的飄亮購物中心均傳出歇業之聲,至此,京城三大百貨在閉店潮中無一幸免。

  事實上,百貨商場的閉店潮從去年就已顯露苗頭。據報道,去年全國百貨業共關店114家,其中包含全國各地的瑪莎百貨、百盛百貨、遠東百貨等眾多知名商家。僅今年上半年,就有成都華聯商廈、南京八佰伴、長沙喜樂地購物中心萬家麗路門店、成都摩爾百貨天府店、重慶NOVO百貨大融城店、深圳天虹商場深南君尚店等多家百貨關店。

  在北京生活超過10年的人,一定還記得各大百貨商場人頭攢動的景象,崇文門新世界不打烊活動最火爆時,周邊停車位一位難求,結賬排隊四小時以上,有人為了后半夜購物甚至在商場旁邊酒店開房……在北京呆得年頭更久的人甚至還見證過友誼商店的繁華。而如今,有多少百貨商場都正在或即將上演中關村鼎好、海龍的故事。

  百貨閉店潮,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宣告著人們購物方式正悄然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它也迫使曾經躺著就把錢掙了的金主開始思考,未來的路在何方?

  回不去的繁榮百貨商場盛極而衰

  “周末到大商場逛街,走累了喝茶吃飯,下午再看個電影。”曾幾何時,這是不少都市人度過休閑時光的重要方式,這一模式也成為商業地產的經典模式,受到許多城市的復制。

  回想過去每到節假日、店慶日、促銷日大商場里的摩肩接踵、店門口黃牛們倒賣各種購物券、甚至街道都需要交通導流的熱鬧場景,真令人頗為感慨。

  以華堂商場為例,它于1998年4月在十里堡開啟首家店鋪,輝煌時期,這家店貢獻的銷售額超過了北京區域銷售總額三成。最高峰時期,華堂商場在北京擁有9家門店。與之同期進入中國的百勝集團,也成為百貨行業的標桿。還有大大小小的中國本土百貨商場與之一道,為中國不同階層的消費者提供著琳瑯滿目的商品,成為中國商業繁榮的標志。

  然而僅僅十余年光景,華堂已關閉了在京9家門店中的7家,一貫標以“高大上”標簽的百盛,也開始打折甩賣。一批又一批的知名百貨商場集體陣亡。人們腦海中“逛商場”的激情尚有余溫,但那已成回不去的過往。

  實體店潰敗全賴網店沖擊?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百貨商場盛極而衰,人們很自然的將之歸因于近年來迅猛發展的網絡零售。數據顯示,網絡零售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不到1萬億元大增至2015年的3.2萬億元,影響很大。

  可以宅在家里抱著手機24小時盡享買買買的樂趣,不必擔心天氣不好出門不便,也不必擔心不好停車或停車費高昂,想要什么只需點擊“搜索”按鈕,付款不必排隊,不滿意還可七天無理由退換,更重要的是,網店商品往往價格便宜有些還包郵……從這幾年新冒出的“剁手黨”這個詞,足以見得消費者對網商的又愛又恨。

  “線下店鋪看貨網上下單”已成為越來越多人必備的購物技能。如今很多人逛商場就是為了試穿、試用,這一方面是因為網店有價格優勢,另一方面,能夠坐等快遞送貨上門,誰還愿意自己提著大包小包樓上樓下地逛呢?

  由此看來,實體購物商店不僅面臨網絡帶來的經濟挑戰,甚至成為其落地的免費體驗店,網絡賣家笑到了最后。

  但是,如果正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傳統零售業把全部責任推給了電商,似乎也有逃避責任之嫌。比中國相比,美國、日本等國的實體商業沒有像中國這樣衰微,從2015年中國居民出境旅游消費結構與2014年比較來看,時尚零售店、酒店和奢侈品商店更是成為國人首選場所。

  國人愛網購的結論恐怕只能圈定在本土范圍之內,這又是為什么呢?

  門店同質化嚴重誰還愿意逛個沒完?

  在北京,如果你決定花上一天時間逛商場,從西單到王府井再到崇文門,或許會發現,變的只有門店,里面的商品、購物的體驗,甚至價格都沒有多大的區別。商圈集中、同質化,讓每一家賣場都難以獲得特定消費者的推崇。

  數據顯示,日本、韓國人均購物中心面積約為1平方米,香港地區約為1.5平方米,但中國內地的一些二、三線城市人均購物中心的面積已經達到或超過了2平方米。

  而全球在建購物中心面積最大的前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3個。其中,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購物中心面積為330萬平方米、320萬平方米和260萬平方米,分列全球前三位。可以預見,隨著競爭進一步加劇,這些購物中心開業之后的前景并不樂觀。

  那個曾在21世紀開篇時的中國紅極一時的商業地產經典模式,仍在被各級城市不知疲倦地復刻著。可是急急撈金的商人們可能忘了,消費者的口味變了,他們的主戰場也在悄悄變化。

  經營入不敷出將自己推入絕境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統計,2015年80家會員企業的銷售總額增加了9.3%,但利潤率卻下降了19.53%,百貨正在進入“微利”時代。與漲勢迅猛的城市黃金地段的地價和租金相比,難怪有些商家已經入不敷出。

  據國內資深零售商分析,目前國內的百貨業態采用的聯營模式的弊端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百貨對國際一線品牌的依賴程度高,越是知名國際品牌,其供應線環節越多,中間交易成本就越高,而百貨店作為銷售終端,所獲取的毛利就被進一步壓縮。

  另一方面,受限于聯營,百貨店不能控制商品定價,面對虛高的商品價格,百貨店無權干預,為吸引消費者只能以打折降價的方式變相實施低價策略,促使市場價格環境受到影響。

  與其說百貨企業是被電商逼到了絕境,不如說它是因為經營的盲目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懸崖邊。

  百貨業路在何方?擁抱網絡增強體驗

  事實上,逛百貨商場除了購物的需求,更是一種生活和社交的方式,短期內并不會消失。要知道,雖然去商場購物的人少了,但本來作為商場的“附屬品”的餐飲、電影院、幼教等產業卻絲毫不見衰退。而百貨若不想“舉手投降”,就必須做出改變。

  首先,實體店應加快轉型,從追求銷售額轉而追求利潤,改變過去的粗放模式,集約經營,可以結合網上交易、微信等促進交易。網絡化勢頭不可逆轉,與其逆風掙扎,不如順勢而為,實體店完全可以利用科技提供便利化服務,將沖擊變成融合。

  此外,作為能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平臺,應利用其自身優勢,變“賣商品”為“賣體驗”。不少國外百貨商場就有自己的買手和設計師,能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別具個性的商品和服務。這是他們將消費者從網絡拽回到落地渠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今,被網絡電商生生創造出來的購物節“雙十一”即將迎來“第八季”,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參與其中,剛剛進入十月,促銷戰已經打響,電商們各自通過自家平臺和多種廣告渠道推出“購物攻略”,想方設法“打開消費者的錢包”。與此同時,十里堡華堂這樣昔日旗幟性的百貨卻傳來閉店的消息,這不禁令人唏噓。

  外有電商沖擊,內有百貨業競爭形式激烈且手段單一,百貨商場“躺著收錢”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如何重新定位自己,以多樣化的手段經營,把消費者拉回到實體經濟中來,這是中國百貨零售界共同面臨的一道難題。

  來自:法制晚報 熊穎琪(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