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互聯網
合同到期,撤店狂甩”、“不干了,緊急處理!”年底時節,越來越多的實體店加入撤店行列。關門歇業的不僅有小門店,還有大型商超、知名老店,近日,一份2016年最新實體店關店名單在坊間流傳,引發公眾唏噓。對于實體零售業集體衰退的原因,北京服裝學院市場營銷專家趙洪珊認為,不僅源于電商沖擊,還有經營成本上升、實體經濟放緩等。
無論有多少實體零售業撤店關門,一提起原因,無不認為是受到電商的沖擊,而因為受到沖擊,才導致實體店銷量下降進而帶來經營成本上升,發展放緩,甚至付不起房租的現象。但筆者認為這一觀點頗為狹隘,盡管電商發展迅猛,搶占了很大一部分消費市場,方便時尚的消費得體驗更贏得了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粉絲”。但傳統實體零售業所給消費者帶來“立體”消費體驗卻是網店無論如何也難以實現的,畢竟對于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而言,實際逛街獲得的消費感受和心理滿足感,根本就不是瀏覽點上網頁所同日而語的。應當說,傳統實體零售業與電商,只是兩種不同的銷售方式,誰能給消費者帶來最優質的消費體驗并留住顧客,誰就是市場的勝利者。
顯然,迅猛發展起來的電商,與實體店最大的不同在于給年輕消費者帶來的全新的消費體驗,這其中更由于“距離產生美”而讓每一件尚未觸手的商品都視為“寶貝”,電商每一件售出的商品對消費者所產生的那種“驚奇”感確實是實體店所無法相比的,但這種“驚奇感”同樣也會隨著收到商品的一瞬間而消失,并且更會隨著“失望”次數增多的積累,而讓更多消費者對所有電商充滿不自信,轉而去選擇實體店消費,甚至會產生“還是實體店購物放心”的心理并重新回歸實體店消費。這就可以看出,盡管電商的興起對實體零售業造成一定“沖擊”,但卻并不是主要因素,而是傳統實體零售業在長期缺乏新型零售方式的挑戰下,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銷售模式,缺乏應對電商挑戰的創新思維,在電商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面前,喪失了發展底氣和信心,心甘情愿的敗下陣來。
其實,相比起傳統零售業的電商,也有很多“劣勢”,雖然沒有“房租”,但物流經營成本卻比實體店要高出許多,尤其是網店的大量涌現且魚龍混雜,要在平臺集中且多如牛毛的網店中脫穎而出被消費者認可,則要比實體店困難太多。一家實體店要在一個地方立穩腳跟并不難,但一家網店要在一個平臺上站住腳,幾乎難于登天。而從報道中即將關門的紅蜻蜓(603116,股吧)鞋店店員的話語中也能聽出,這家鞋店并不是因為受到電商沖擊而呈現經營困難即將關門,問題是出在商品的市場定位和配貨更新速度太慢。而一些知名老店被迫關門,更不能簡單把原因歸咎于電商沖擊,市場競爭本身就是適者生存,沒有把創新顧客的消費體驗放在重要位置,在社會和市場快速進步發展的當下,依然恪守舊的營銷思維,即使沒有電商的存在,注定也會被市場所淘汰。
電商與實體零售業,既不是市場的二選一,更不是水火不容的矛與盾,相反,兩者既可以相互兼容,更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齊頭并進”,實體零售業應當在尋找電商模式“短板”的同時在實體優勢上做足文章??偠灾阡N售方式和消費觀念多元的現代市場面前,在商品質量、成本和零售價格相對穩定統一并被市場認可的前提下,誰能用良好的消費體驗抓住消費者,誰就能利于市場不敗之地,對電商如此,對實體零售業更不例外。
?。▉碓矗核拇ㄔ诰€ 朱永華)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