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6圖看懂:百億“賣身”中信凱雷 麥當勞到底圖啥?

來源:互聯網       作者:互聯網       時間:2017-01-13

  核心提示:麥當勞和百勝是不是形勢不妙,準備套現離場?
  1月9日午間,快餐連鎖巨頭麥當勞
宣布,和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凱雷達成戰略合作并合資成立新公司,這家公司將成為麥當勞未來20年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主特許經營商。

  麥當勞稱,此次收購價為20.8億美元(約144.2億元人民幣),以現金和向麥當勞發行新公司之新股的方式結算。交易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將成為新公司大股東,持有52%的控股權,凱雷、麥當勞各持28%和20%的股權。

  一般來說,連鎖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營,是指由總部這一共同資本直接運營、集中管理,另一種是特許經營,是由加盟店通過總部簽訂合約獨立經營,加盟店與總部沒有資產關系。

  目前麥當勞在中港兩地有超過2600家餐廳,其中約1750家直營,如果交易順利推進,這些直營餐廳都將轉為特許經營。麥當勞2015年曾表示,長期目標是95%的餐廳都是特許經營。

  早在去年3月,麥當勞就宣布要為其中港兩地餐廳的特許經營權尋覓東家,這期間中國化工、北京首農等財力雄厚的中資集團都與它傳過“緋聞”。

  同期,另一洋快餐巨頭百勝集團也有類似舉動。

  百勝中國去年11月正式拆分上市,在此之前,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已成為百勝中國的戰略投資者,不過,此前有報道指兩者僅持有百勝中國約5%的股份,相比這回控股的中信集團可謂小巫見大巫。

  斗轉星移,洋快餐風光不再

  深耕中國二十多年,如今兩大洋快餐不約而同選擇出售中國業務,讓很多人對這背后的動機議論紛紛:麥當勞和百勝是不是形勢不妙,準備套現離場?

  這話也許對了一半。

  你可能早已留意到,在中國,全家打車體面去吃洋快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曾經是美式生活的潮流代表,如今有點讓人覺得暮氣沉重。而且,消費升級大潮下,洋快餐成為了很多人談之色變的“垃圾食品”。

  兩個公司的業績數據,確實與你的生活感受相符合:

  根據歐睿國際統計,銷售額曾一路高歌突破150億人民幣的麥當勞,2013年后顯現出疲軟之態;而為百勝中國利潤貢獻了近3/4的肯德基,2012年后銷售額降幅則尤為顯著。

  

  利潤方面,2013年也成了兩家邁不過的一道坎。

  根據百勝財報,這一年百勝中國的營業利潤下滑了23.5%。

  麥當勞未披露單個中國市場情況,根據財報,它旗下包括中國在內的高增長市場(High Growth Markets)2013年營利也下滑了5.5%。到了2015年,百勝中國似有好轉,可麥當勞依舊跌跌不休,該年高增長市場的營利還是跌掉近10%。

  

  洋快餐的失地,被“土著”搶了不少

  但麥當勞、百勝在中國業績滑坡這口鍋,不能全讓消費升級來背。

  真實的消費趨勢其實也包括了:隨著都市節奏加快,人們對速食食品的需求更大。

  據歐睿咨詢測算,中國快餐是市場規模僅次于傳統正餐的一大餐飲類別,從現在到2019年,它有望以8.8%的年復合增長率一路上漲到1800多億美元。

  也就是說,整體快餐業在增長,只是兩家洋快餐品牌正在勢弱:

  

  上圖可以看出,原本肯德基和麥當勞占據了國內連鎖快餐市場的半壁江山,2014年情況開始“惡化”,至2015年兩家快餐的市場份額縮水到了37.7%,還不如肯德基一家在2011、2012年時的市場份額。

  倒是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的德克士和華萊士,日子過得還不錯:近五年,前者市場份額微增2.2%,后者幾乎與2011年持平。

  這其中發生了什么?

  DT君猜測,或許和外賣市場的井噴式爆發不無關聯。艾瑞咨詢的測算,2015年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同比增長了47.5%,已經達到了2391.4億元人民幣。

  中國這一波崛起的外賣O2O,在中國培養起了新的快餐消費習慣,足不出戶,就可以在App上挑選心儀的美食。而在這樣一種消費場景中,兩大洋快餐和各路本地蒼蠅館子,以及一眾高中低端中外連鎖餐飲品牌店等成千上萬的商家,幾乎處在同等被消費者“翻牌子”的位置上。

  在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家,這樣的競爭壓力會有多大,你懂的。

  在情況變得更糟之前,現在賣正當時

  盡管在中國前途未卜,但對兩家洋快餐而言,這座昔日的金礦依然有利可圖。

  一方面,中國市場消費能力強勁,是兩家公司收入的中流砥柱:

  2012-2015年間,中國已連續4年為百勝集團貢獻了超一半的收入;

  2013-2015年間,麥當勞的高增長市場也為公司帶來33%左右的收入。麥當勞在最新的2015年財報中強調了,這還主要得益于中國的平穩表現。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這兩大洋快餐品牌賺錢能力不如從前是不爭的事實,而這關乎兩個公司的大局。

  雖說百勝中國目前還是百勝集團最賺錢的部門,但從下圖你也可以看到,中國的營利占比正在急速下滑——由2011年的50%降到了39.6%,以中國為代表的麥當勞高增長市場的占比也由17.9%降到11.7%。

  在中國業務沒有變得更糟糕之前,洋快餐及時引入本地的戰略投資者、減小整個集團業績受中國市場的波動的影響,也算是未雨綢繆的明智做法。

  

  直營變特許,隱藏著洋快餐的“賣身”小心機

  了解完行業基本面,DT君再帶你進一步看看,兩大洋快餐“賣身”時都在暢談的特許經營到底有何玄機。

  在麥當勞的公告里,公司首席執行官Steve Easterbrook仍強調:“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蘊藏著巨大商機,這次出售特許經營權旨在攜手實現中國業務的快速增長。”

  要知道,麥當勞出售的是中國門店特許經營權,為的是國內從直營走上特許經營的路;而百勝集團于去年11月1日完成了百勝中國的拆分上市,后者成為了百勝集團在中國的獨家特許經營商,打的也是直營變特許的算盤。

  當年初入市場,出于規范管理、樹立品牌形象等因素的考慮,洋快餐在中國紛紛選擇了直營模式。如今市場風向變了,它們又都玩起了特許經營,DT君認為大致有以下原因:

  無論是放手讓中國部獨立管理、還是要引來中資接盤,都能促使公司進一步本土化,包括較好處理稅收、品牌與政府關系等。

  形勢不好,穩穩賺錢最重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旦變成特許經營,百勝總部將坐享中國公司輸送的3%的專利費;而據彭博之前爆料,麥當勞所獲專利費率更是可能達到8%。這可是坐地收錢、穩賺不賠的好買賣!

  從麥當勞公司整體情況來看,特許經營店的數量在2015年已突破3萬家,實現利潤72.8億美元。特許經營店數量是直營店的4.7倍,利潤規模也是后者的接近3倍,特許經營這種模式毫無疑問是麥當勞的利潤支柱。

  

  至于百勝中國,在拆分上市前,特許經營價值已初步顯現:

  2015年和2012年相比,其特許經營的門店由519家擴增到612家,特許經營收入大漲18.8%;相比,百勝在中國的直營店期間雖新增1200多家(2015年為5768家),但整體收入水平卻基本持平。

  據《彭博商業周刊》報道,直營轉特許之后,集團總部還能更專注于推新品、優化供應鏈、發展在線點單等業務上來,這也意味著總部未來的現金流將更穩定。

  特許開路,麥當勞就能收割“失去”的中西部?

  對麥當勞而言,高成本的直營店還極大限制了它的全球擴張。

  根據官網信息,目前麥當勞在內地有約2400家分店,數量不及肯德基(5000多家)的一半,最近甚至還被晚9年進入中國的星巴克(近2500家)給趕超了。

  這些門店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廣東、上海、江蘇和福建四地的麥當勞數量占到了國內門店總數近一半(48.1%),而它在新疆、寧夏、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區卻還沒影兒。

  如下圖,比較而言肯德基在中西部的扎根程度比麥當勞要深很多……

  

  這樣的規模,顯然令這位號稱遍布全球六大洲、擁有3.2萬家店的快餐巨頭不甚滿意。

  麥當勞自1990年在深圳開設了國內第一家門店,花了26年,發展到現在的2400多家,并擁有概念店、甜品店等更細分的門店類型。

  但這些門店中,特許經營的比重只有35%,遠低于美國的90%和英法等歐洲市場的82%。

  早在2010年麥當勞就透露了在內地開展特許經營業務的意向,不僅首次公開了加盟條件,還開始在二三線城市尋找加盟商;2014年又開始在一線城市尋找加盟店……但結果收效甚微,麥當勞離它的擴張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麥當勞表示,未來五年要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開設1500多家新餐廳,平均每年300家。作為對比的是,根據DT君從麥當勞獲得的數據,2011-2015年平均每年凈增門店數量只有187家。

  雖然兩個指標指代有所差異,但也可以從中感受到麥當勞“賣身”后的擴張夢。畢竟,這次“接盤”的中信和凱雷,背靠龐大的地產網絡——中信地產、萬科、華潤置地、中海發展等,或許真的可以為接下來的快速開店提供后盾。

  而遼闊的中國中西部市場,不僅成本低利潤高,格局還不差——這筆20.8億美元的“賣身”交易背后,麥當勞叔叔這算盤也確實打得杠杠的!
來自:DT財經 羅遙(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