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電商為購物提供了方便,但消費者對實體店鋪帶來的獨特體驗仍有強烈需求。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嘗試結合線上與線下業務。
圖片來源互聯網
最近,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提出以26億美元收購國內百貨零售商銀泰,開始進軍實體零售業,在英國《電訊報》看來,這并非孤例,越來越多的海外零售商也正致力于將線上和線下的購物體驗相結合,比如開設僅供展示的門店、提供高科技的結賬方式,并幫助用戶更好地進行互動。
去年,市場研究機構Verdict Retail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近90%的零售交易仍和實體店有關系。例如,消費者會在線上下單后前往實體店取貨,或是在線上購物之前先去實體店體驗一下。評級機構惠譽國際(FITCH)和獨立支付業務運營商WorldPay近期共同發布的題為“購物高峰”的報告也指出,購物是一種充滿感情的過程,店內體驗的價值正越來越明顯。
盡管電商為購物帶來了方便,但消費者的需求無法僅僅通過電商來滿足。實體零售商可以滿足用戶對于互動、個性化和趣味性的需求,因此,零售商不能僅局限在單一渠道。
阿里巴巴的這筆收購可能會引來其他零售商的跟隨。過去幾年的情況顯示,許多其他在線零售商愿意嘗試線下渠道。英國《電訊報》列舉了以下一些海外零售商做出的嘗試舉措,這些舉措在為消費者提供獨特體驗的同時,也拓展了“零售”的定義。
▼
亞馬遜:
測試、學習,迅速擴大規模
亞馬遜最初于2015年開始嘗試實體零售,當時亞馬遜在公司總部所在地西雅圖開設了實體書店。目前,亞馬遜的實體零售業務正在迅速拓展,推出了新的門店形態,并覆蓋了全美的數千個地點。
亞馬遜成功的關鍵在于 “測試并學習”模式。亞馬遜從實體書店起步,對圖書零售了如指掌,因此,實體書店成為了亞馬遜最合適的試驗場,幫助亞馬遜了解如何將線上和線下業務結合在一起。
在亞馬遜推出的新型超市Amazon Go中,亞馬遜運用面部識別、商品傳感器等新技術,優化實體零售的體驗,幫助消費者更方便地購物。
▼
Bonobos:
建立不直接售貨的線下“向導商店”
小品牌也在嘗試多種方式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渠道。時尚零售商Bonobos于2015年將線上業務拓展至線下,它開設了線下實體店“向導商店”,不過,消費者不能直接從中將任何商品帶回家。
Bonobos開設“向導商店”目的是幫助消費者瀏覽和試用商品,并向店內專家——“向導”尋求建議。這些“向導”本質上是消費者逛店過程中的個人購物助理。在消費者找到喜歡的商品之后,交易將通過線上零售系統完成。Bonobos的線上平臺可以提供免費的次日達送貨服務,并幫助消費者處理退貨。
▼
YouTube:
提供新方式吸引用戶互動
某些在線平臺關注線下業務,并不是為了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而是為了提供新方式去吸引用戶互動。去年,YouTube在紐約和倫敦開設了第一批“創新者商店”。接下來,他們還打算把這樣的商店開到迪拜。
YouTube此舉表明,純線上的模式存在局限,而實體店可以帶來更有意義的互動,以及更深刻的體驗。在YouTube門店中,粉絲可以見到最喜歡的明星,并將喜歡的商品帶回家。
“創新者商店”也幫助YouTube加強了與內容制作者之間的關系。在這些實體店中,頻道和視頻博客可以銷售商品,從而獲得收入。這樣,YouTube可以更好地回饋創新者,避免創新者流向競爭對手的平臺。
▼
Etsy:
向大型零售商借力
進軍實體店并不一定需要為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入很多。像Etsy這樣的小公司也有自己的門路,這家以賣手工藝品為主的電商平臺與梅西百貨和Selfridges等大型零售商進行了成功的合作,在大型百貨店中開設店中店。
對Etsy這樣不太主流的零售商來說,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大型零售商覆蓋廣泛的客戶群,并將自身定位為高質量品牌。
不過這樣的策略并不是對每家公司都適用。想要模仿這種模式的零售商應當謹慎評估潛在合作伙伴。找到互補的品牌是關鍵,否則這些投資將會被浪費,甚至對相關各方都造成損害。
來自:電商在線(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