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阿里巴巴上周宣布聯手百聯集團打造一個“新零售”的標桿,于是,財經網紅的陣營里又多了一個新名詞——“新零售”。
圖片來源互聯網
阿里巴巴上周宣布聯手百聯集團打造一個“新零售”的標桿,于是,財經網紅的陣營里又多了一個新名詞——“新零售”。
去年10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新零售從此取代了O2O,成了最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
不過,除了極高的出鏡率,“新零售”的走紅還很大程度上源于挑戰了人們的認知能力。最近,不少媒體人就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苦惱,《誰能告訴我,新零售到底是個什么玩意?》、《新零售你要看懂了,馬云就哭了》,從起初的不明覺厲,到千萬次地問,什么是新零售?還是沒有答案。
有專業人士將新零售總結為“線上+線下+物流,其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等方面數據的全面打通”。還有人提出新零售就是“將零售數據化”。東方證券認為,新零售在資本市場的最新表達是:“巨頭跑馬圈地,線下成為必爭之地。”
在阿里巴巴和百聯的合作發布會上,這一問題又被拋給了阿里巴巴CEO張勇。作為馬云和阿里的最佳“代言人”,張勇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答案。“這個世界上本來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創造出來的,今天我們正在走這條路的過程當中。給任何深入淺出定性的描述都是不完整的,最終都要靠實踐不斷地去探索。”
不過,這也可能是迄今為止,對于“新零售”最接地氣的描述了。“新零售”是對未來零售模式的無盡想象。而每一個人,可能都是新零售的參與者。
曾經革了傳統商業命的電商巨頭們,如今自己也成了“傳統”,一位電商運營者曾經撰文表示,電商已經突飛猛進地發展了很多年,成本之高已不低于實體店:人工11%、平臺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后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等等,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電商很難持續經營。電商之后,尋找新的商業模式似乎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而無論是互聯網還是新零售,都不會改變零售的本質:誰能更高效更優質地服務消費者,誰才能擁有未來。
來自:北京晨報(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