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2016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面面觀

來源:言之有范       作者:言之有范       時間:2017-03-13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產業規模化、產業垂直細分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在促進產業集聚產生規模效益的同時,對國家和城市的文化建設、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文化相關政策相繼發布,如《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印發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的通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等引導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向“高、精、尖”產業方向發展,促進著園區內企業與“互聯網+”“文化+”形成新業態,構建著園區與金融資本的多渠道合作,帶動著文化創意產業與工業、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并為文化創意園區“走出去”提供了渠道及政策。

 

通過回顧2016年文化產業相關政策、園區發展狀況,思考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遇到的挑戰,對園區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研判,以期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宏觀的圖景與建議。

 

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園區集聚效應顯現。

 

據統計,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發展,到2002年末建成48個,2012年達到1457個,2014年達到3500個。2015年工信部下發《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園區打破自身藩籬向產業集群、集聚區方向發展,數量整體回落,全國正常運作的園區在2047個左右。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超過2500家,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超過350個。 

 

 

2016年《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發布,數字創意產業作為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成為未來我國文化產業園區重點布局方向之一。VR技術、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科技業態與文化產業相互融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朝著“高、精、尖”產業布局,逐步實現轉型升級;2016年12月五部委印發《“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對完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業態支撐體系,促進“互聯網+” “文化+”與園區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推動作用;2016年4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印發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的通知》,對于促進文化產業在資產評估、文化創意產業園在融資、產權置換等方面提供了指向。

 

2016年11月,財政部文化司成立,從文化司的職能范圍看,主要是布局大文化產業與金融融合發展,強調依據金融支持促使文化成為相關產業發展的動力。2016年12月30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方式,通過對老舊廠房、設備等依法改造,鼓勵利用工業博物館、工業遺址、產業園區及現代工廠等資源,推動工業文化與數字媒體、可穿戴設備、機器人、智能汽車等新領域的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工業創意園區。2016年《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正式發布,這對拓展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渠道,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在“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新常態下,系列政策的出臺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為文化企業創新、理性、提質、增效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政策紅利催生的產業集聚效應等將在2017年不斷顯現。

 

二、融合發展帶動業態創新,產業升級促進園區轉型。

 

1、“科技+”園區,提升產業科技效應。

 

 

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最新科技成果,實現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通過培育動漫游戲、3D打印、移動多媒體、網絡電視、虛擬會展、藝術品網絡交易等文化科技新業態,開發文化科技融合衍生產品和服務,完善產業園區產業鏈條,構建文化科技融合承載體系,轉型升級為文化科技園、文化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并搭建各類文化科技服務平臺,提供專業服務。

 

2、“金融+”園區,促進文化資本創新。

 

隨著園區的孵化及投融資平臺的完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2016年度不斷探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融資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銀企對接;建設數字創意、軟件等領域無形資產確權、評估、質押、流轉體系,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科技保險等金融產品創新;引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力度,搭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撐平臺。園區積極發展擔保、眾籌等新產品、新模式,支持文化企業采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債券等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支持文化企業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資本的融合也不斷促進園區文化企業的轉型升級。

 

3、“互聯網+”園區,新業態孵化加速。

 

2016年是中國“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形成新業態、新動力的一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用互聯網打造文化創意生態系統,整合創意、硬件、軟件、資本等要素,實現了文化生產力的提速換擋。園區利用互聯網整合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平臺經濟,引導移動支付、個性化定制等新的消費潮流,鼓勵園區內企業通過互聯網眾籌等模式進行創新,支撐藝術創作、影視制作等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園區通過數字化平臺為企業和用戶提供精準信息服務,提升智慧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園區通過依托互聯網,采用授權代理、獨立運營、聯合運營等形式,把在地研發和跨境服務結合起來,形成園區輻射力,促進園區對外文化貿易創新發展。

 

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未來發展趨勢。

 

1、由傳統孵化向知識產權型發展。

 

 

國務院于2017年1月印發《“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邁進的戰略機遇期。知識產權作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突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將積極構建文化企業服務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推進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知識產權金融產品,開發知識產權投貸、投保、投債聯動等新產品,探索知識產權股權化、證券化的道路。推進園區文化企業綜合運用專利、版權、商標等知識產權手段打造自有品牌。 

 

2、由創意型向智慧型發展。

 

 

產業集聚沿著資源集聚區(簡單扎堆)——生產集聚區(分工系統)——科技集聚區(創新系統)—— 創意集聚區 (創意系統)——智慧集聚區 (智能系統)的方向不斷演進升級。2016年12月20日,《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標準》出臺,“智慧產業園”就可成為最佳載體。通過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產業、互聯網+產業、智慧物流、網絡硬件等產業實現園區由創意型向信息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協同化、生態化發展。通過提高產業集群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園區集群。

 

3、由創意營造轉為情懷培植。

 

 

傳統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如“798”等注重對產業園區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文化創意營造,以郎園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注重文化生態的涵養作用,它以“創意辦公+體驗式商業+藝展中心+設計型餐廳”為主要業態,涵蓋蘭境藝術中心、LCD設計實驗室、“文創貓”、“人民智造”、郎園果殼空間等5個方向的“孵化器+創客空間”;充分利用小劇場、文化演出、創業沙龍等形式,實現園區文化創造活力的不斷發展;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社群活動,如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動“郎園文化節”。同時,情懷培植還涉及到周邊的社區營造,如成都的東郊記憶、臺灣的華山1914等園區,使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情懷培植是更加關注園區內企業員工的內心實際需求,體現了園區以人文本的發展趨勢。

 

4、由國內集聚向國際協同發展。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園依托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因地制宜、因業布局、因時施策,形成點面結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調共享的戰略性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集聚發展的格局。許多國際合作承載區也將會不斷涌現,促進不同文化創意園區良性互動。比如以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建設雙邊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合作園區,龍頭企業也將到海外建設境外合作園區。同時,互聯網的發展將促使實體文化產業集群(園區)在實體基礎上打造無界域、國際化的虛擬文化產業集群(園區),建設數字化的網上市場和交易平臺,構建“虛擬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集聚(園區)發展的高級形式和新模式。

 

 

2016年12月31日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人民網、新華網等聯合主辦的“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盤點網絡直播跨年盛典”重磅發布了中國文化產業園區前沿榜單。

 

附錄如下:

 

 

文章來源:言之有范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