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為了吃飯這件事,有一行人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嘗試。他們把餐桌搬到了田埂上,周圍都是茶樹。
這張拼接而成的長餐桌,容納了30人,有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阿里巴巴合伙人王帥,作家龔曉躍,金彩畫廊創始人金耕,建筑師沈雷,自媒體人王五四等。餐桌上的食物由醉廬的主人劉漢林準備。
紀錄片《江南味道》介紹了醉廬之后,很多人慕名來尋找這個藏于江南小村的院子。醉廬沒有菜單,當季有什么時令菜,劉漢林便依照時令買來食材做菜。
這次活動是“最好的一餐”系列活動的第一期,活動的發起人是24季私享家的創始人朱建。朱建說,那次嘗試的效果是抵達記憶。
這件事情的起因更簡單。有一次,吳國平問朱建:“哪兒有好吃的?”朱建說:“一個專門做餐飲的人,還不知道哪里有好吃的?”
2015年9月,朱建辭去《都市快報》總編輯的職務,決定創業。
朱建找的第一個合伙人是沈宏非,兩季《舌尖上的中國》的總顧問。朱建說,沈宏非是他見過的最喜歡吃喝、也最懂吃喝的人。
在媒體時,朱建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信息真實,從媒體出來,他發現生活中依然需要面對“真實”這個問題。
自從太太有了小孩之后,朱建發現他的家庭長期處于焦慮狀態,太太對于小孩用的所有東西都很警惕。朱建說,太太有一個微信群,里面都是年輕媽媽,每天討論什么東西可以用,什么食物能吃。
“我們處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狀態,物質也充分豐富,卻不知道到哪里可以吃到一頓別人用心做的飯菜,從哪里可以買到一件安全可靠的生活用品。”這原本是朱建的個人問題,但他發現他的家庭其實是中產家庭的一個縮影。
朱建曾經在一個餐廳問廚師,現在還熬高湯嗎?對方回答:不熬了,太費時了。
“以前,高湯是取代味精的,現在味精更方便嘛。”朱建說,很多東西工業化之后,制作過程都被壓縮了,作物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產品結構豐富的同時是產品結構失真。
被不安全、不誠信的產品折磨了太久之后,社會已經處于一個巨大的需求狀態下。
消費升級的趨勢下,需求是大量存在的,但重要的是供給方。24季私享家這個平臺能做成的前提,就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固有的組織結構,以更為個體的方式,從事他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
“其實有很多人在做這些事情,可能產量都很小,但是有很多類。他們一直在堅持,但是他們找不到一個平臺、一個商業環境能夠讓他們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價值回報。”朱建說。
24季私享家上的產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類是具有稀缺感的體驗產品,另一類是有時令感的優質商品。
體驗產品由發起人定制內容和價格,產品介紹都以第一人稱展開,以人格化的方式傳遞產品信息。例如,一個小酒館的主人做的一桌料理,戶外達人帶領下的徒步旅行,服裝設計師現場指導改造服裝……按照朱建的說法,在體驗產品的發現和挖掘上,這種操作依靠的不是機器,而是眼光、品味和閱歷,把很多個性化的產品轉化成標準化的可體驗產品。
在商品上,24季私享家想尋找堅持傳統工藝的制造者。有人在用非工業的方式制作茶葉,也有人依然用傳統的工藝生產醬油,依靠自然環境的因素,晴天日照,雨天就給醬缸戴上竹編的斗笠。“這樣一間醬油作坊可能一年只能產500瓶醬油,平臺就只賣500瓶。”朱建說,平臺不會為了擴大規模而降低標準,平臺是通過在更多的城市挖掘這種工藝作坊來實現規模化。
“我們希望它真實、有誠意、有審美,是消費升級時代的一個具有精神屬性的產品。”朱建說。
2015年底,24季私享家獲得由阿里巴巴和華媒控股領投的2500萬天使輪融資。目前,24季私享家上的體驗產品均以杭州為目的地,接下來24季私享家會去上海、蘇州挖掘當地跟吃喝玩樂有關的內容。
眼下,朱建說暫時不考慮商業化,先專注于產品的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