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一部分 中國復制日本便利店難!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17-04-05

  核心提示:日本便利店是一個綜合服務的據點。所以,中國便利店復制日本很難。同時,因為日本便利店整合的社區服務太強大,日本電商也起步艱難。



圖片來源互聯網

  當我半夜在國內的某個陌生的城市想要吃點東西或者買點食品,我會怎么辦?通常之下,我會打車到市區的某個夜市,吃點燒烤或者小吃,而在夜市周邊總會有一兩家經營到深夜的夫妻老婆店。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總會有一條小吃街為你24小時而開。

  而在日本,這一消費場景被一個業態取代,那就是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它幾乎可以滿足你的任何日常所需。對于日本消費者而言,便利店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非一個零售業態。一項調查顯示,在東京租房,如果出租的房間旁邊有便利店的話,那么它的租金要高出500-1000人民幣。

  日本便利店之發達讓筆者聯想到當前國內的“便利店熱潮”。甚至有日本媒體在預測,中國便利店不久便能趕上日本。

  日本便利店的壟斷優勢是中國便利店難以企及的彼岸

  自1974年東京一間小酒坊開出第一家7-11便利店以來,便利店這個業態已經在日本經營了超過四十年。到目前為止,日本便利店數量已經超過56000家。

  四十年是一個什么概念?這個時間跨度足以讓祖孫三代消費者形成固定的消費習慣。換言之,日本便利店利用四十年時間來教育消費者,牢牢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并且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便利店的國內市場規模超過了10萬億日元,遠超百貨商場和藥妝店6萬億日元的規模,僅次于超市(18萬億日元)。其中 7-Eleven 的銷售額為4萬億日元,全家以近 2 萬億日元的銷售額首次超越羅森位列第二,前三名便利店銷售總額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

  由此可見,日本便利店無論是從消費者習慣的培養還是自身的規模和實力,都已經形成了一股獨立的力量,并由此形成以便利店體系為核心的消費生態圈——有學者將這種模式稱之為平臺型零售商。

  “日本的便利店已經形成了壟斷地位,并且借助其壟斷地位形成對上游制造業甚至如金融、票務等高端產業的掌控,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舉例來說,不僅日本7-11旗下的SEVEN BANK成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就連7-11本身又是巨大的票務代理公司”。好鄰居便利店總經理陶冶告訴記者。

  相比之下,中國便利店無法形成氣候。盡管這兩年發展迅猛,但其力量還不足以形成對上下游的掌控。這也是中日便利店最大的差異所在:日本便利店玩的是生態,中國便利店玩的是單店盈利;日本便利店靠增值服務賺錢,中國便利店靠商品輸出賺錢。

  另外,消費者的特殊性決定了即便是同樣的便利店業態,其模式也不盡相同。經過長期的培育和市場洗禮,日本消費者對于不同零售業態的有了清晰的定位。比如,吃盒飯快餐應該去便利店,喝酒消遣就去居酒屋,買便宜、臨時的用品就去百元店;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比較隨性,缺乏對專業業態的認知,這也使得中日消費者對待便利店態度迥異。

  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企業。中國零售企業在發力便利店業態時應當注意日本便利店背后的市場驅動力和消費特殊性,切勿盲目跟風。

  供應端乏力,是中國便利店一大短板

  對比中國和日本便利店,就會發現一個現象:SKU數都在2000-3000個之間,但日本便利店給消費者的直覺是商品要豐富很多。但是關鍵一點在于,其品項比較少,這使得其商品豐富度不如日本便利店。

  以飲料為例,中國便利店經營碳酸飲料、乳品、茶飲、酒類、果汁以及功能性飲料等幾類,大多都集中在幾個知名品牌。而日本便利店光冷飲就林林總總數十種之多。

  筆者認為,中日便利店在商品豐富度上的差異,其根本原因是供應端的乏力——中國便利店缺乏優質、特色的好商品。而日本消費品制造業發達,有大量的、高品質的商品可供便利店選擇。比如,7-11甚至與無印良品合作,將其商品引入便利店內銷售。

  中國便利店供應端的匱乏同樣也是由于便利店經營者的重視不夠。我們在模仿日本便利店時,往往注重其表象的東西,比如門店形象和商品陳列以及日常運營等,但往往對于背后供應鏈缺乏深入研究。

  從對便利店的定義上也能看出中日便利店對于商品供應端的重視程度。羅森便利中國區總裁三宅示修曾糾正過一個概念:便利店的專業叫法是“小商圈制造型零售業”。這個概念背后是羅森便利有2200個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為羅森便利提供豐富的商品。相比之下,國內便利店對于供應端并未給予足夠重視,或者說沒有這個能力整合供應鏈。

  同樣的SKU數,日本便利店更顯商品豐富。

  互聯網的發展給中國便利店模式增添變數

  那么,中國未來的便利店會像日本那樣成為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嗎?這個問題如果放在若干年前,答案是肯定的。但現在卻不那么確定了,這里面有一個巨大的變數:互聯網。

  “日本便利店為何能夠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它整合很多服務,比水電費、打印、票務、ATM等等,但目前中國便利店遇到的問題是,這些服務被互聯網給切走了”。有分析人士指出。

  在不久前,網上流傳的一個帖子是:為什么電商在日本發展不起來,主要是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實體店太強大了。在日本,由于便利店非常“便利”,使得消費者很少借助互聯網來做一些服務,而在中國恰恰是相反——互聯網正在把消費者“養懶”,習慣于等待快遞小哥送貨上門。

  目前在中國,便利店被視為O2O最好的線下入口。諸多線上巨頭也紛紛與便利店合作來布局O2O,中國便利店的踐行者們也在嘗試符合“中國特色”的便利店模式,這使得中國便利店與日本便利店今后在發展方向上漸行漸遠。

  來自:第三只眼零售(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