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20年發展歷史的華普超市有可能成為北京又一個消失的超市品牌,作為國內超大型城市,社零額過萬億元的北京吸引了不少零售商品牌前赴后繼。不過一些品牌在北京只是過客,如普爾斯馬特、萬客隆、冠軍超市、迪亞天天、物美尚佳、易買得等,它們憾別北京的原因,除經營不善、管理層動蕩之外,模式不符合當時的消費環境也是原因之一。還有一些品牌,如華堂、天客隆、卜蜂蓮花,曾經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現在卻節節退守,存在感大大降低。
原因1 定位搖擺
在大賣場積極求變的當下,會員店迎來了最合適的發展機會。
沃爾瑪山姆會員店從1996年進駐中國到2016年10月,僅開出了14家門店,而現在,有近20家已經初步選址的項目正在推進當中,進入了在中國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會員費用也從原來的150元/年增加至260元/年。另外一家進入中國已經20年的會員制零售商麥德龍已經在國內58個城市開設了87家門店。會員制倉儲超市在國內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人已經忘記了最早在北京開設會員店的是萬客隆。
1996年,荷蘭零售企業萬客隆與中糧集團成立了中荷合資企業中貿聯萬客隆商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在洋橋開業的萬客隆超市是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外資連鎖超市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家門店。開張第一年創造了上萬平方米超市年銷售超8億元的紀錄。萬客隆在經營過程中始終無法找到規模擴張之路,運營11年后,2007年9月宣布進入轉型期,當時萬客隆四道口店已摒棄了批發業態,“入鄉隨俗”地轉型為普通零售大賣場。隨后,韓國樂天宣布收購萬客隆的股權,隨著2009年北京最后兩家萬客隆超市招牌更換為韓國樂天瑪特,開業近12年的萬客隆徹底退出了北京市場。萬客隆在北京嘗試的會員制業態正是今天麥德龍所執行的模式,主要針對B端小商戶,偶爾兼顧個人消費者,不過當時這一模式還未能匹配北京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后期萬客隆在個人消費者和B端消費者之間搖擺,最終失去了會員制特色,也失去了生存發展之本。
原因2 生不逢時
與萬客隆一樣本是行業探索的先驅者結果敗走京城的還有冠軍超市。2004年,家樂福與首聯集團建立合資企業,共同嘗試在北京發展連鎖生鮮超市,將其歐洲生鮮業態“冠軍超市”品牌引入北京,雖然現在超市零售業言必稱生鮮,甚至生鮮超市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獨立業態,當冠軍超市首家門店出現在北京勁松時,家樂福想把它打造成社區內的“菜市場”,近3000平方米的賣場內90%的商品是食品,生鮮食品占50%以上,但是僅一年多的時間,該店已縮減到1000多平方米,生鮮食品僅限于少量的瓜果蔬菜,肉類、魚類幾乎“絕跡”,價格也沒有優勢。當時專家認為,一段時間內,生鮮超市不可能取代中國傳統的農貿市場配送中心和超市化體系所要求的農產品生產現代化、組織化、規模化,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又不是中國目前農業生產水平所能達到的。同時,北京本土擁有社區優勢的超市將生鮮市場做得越來越成熟,冠軍超市營業面積小、地域輻射性弱等不利因素也暴露出來。
2006年,家樂福證實旗下的8家冠軍生鮮超市由于業績不佳,撤出北京,其中4家確定由首聯集團接管。2008年,撤出冠軍超市“心不死” 的家樂福中國再推express超市,首家express超市位于北京崇文區東花市南里富貴園購物廣場,營業面積約4700平方米,其中70%-80%的產品為生鮮、雜貨食品,其余為百貨日用品,但是家樂福express也重蹈覆轍,默默退市。
4月末,德國最大的折扣零售商Aldi以奧樂齊為名入駐天貓進入中國市場,引起了國內零售業內“狼來了”的感嘆,但是折扣店這種形式2003年就在北京出現了。2003年,彼時還隸屬于家樂福集團的迪亞(2011年迪亞脫離家樂福獨立)分別與聯華超市和首聯集團合資,以“迪亞天天”的品牌進入上海和北京,當年即在兩地開設了多家門店,并提出五年內開設1000家門店的計劃。然而,由于之后業績不佳,合作伙伴紛紛撤資,迪亞天天2011年頂峰時在中國也只有447家門店,2013年底則只剩下361家。2014年初,集團全面撤出北京,轉戰上海市場。迪亞天天是全球第三大折扣零售商,不過,中國市場對于折扣超市的定位并不清晰,折扣店賴以生存的自有品牌在國內也無法實現規模生產和消費。
原因3 經營管理不善
更多的企業由于管理經營問題在北京市場上從叱咤風云到默默無聞。
普爾斯馬特也是會員制業態,1997年剛進入北京時,憑借早期中高檔定位和差異化的商品在高端消費群體中站穩腳跟。打響招牌后,普爾斯馬特開始在全國瘋狂開店,短短七年開出40多家大賣場。普爾斯馬特利用中國零售業的游戲規則,向供貨商大肆收取進店費、宣傳費等各種費用,并長期拖欠供貨商的貨款,套取資金進行全國擴張。2004年普爾斯馬特所有債務達到了20億元。當時各地連鎖店都收到了最后通牒。2004年7月,兩輛來自青島的中巴車上坐滿了供貨商,堵了北京普爾斯馬特的大門,普爾斯馬特的輝煌之路終于走到盡頭。隨后全國門店的逐漸倒閉,慢慢將其發展中的弊端暴露無遺。“出身不正、資金鏈斷裂和經營虧損”是當時業界對于普爾斯馬特倒閉總結出的三大原因。
易買得隸屬于韓國新世界集團,是韓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型超市,于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2007年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不過易買得從2004年開始出現虧損,到2010年虧損額共達5.15億元。2011年11月,永輝超市發出公告,表明其全資子公司北京永輝超市有限公司與韓國株式會社易買得已正式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同意作價400萬元收購北京易買特商業有限公司100%股權。成立于2007年的北京易買特在北京僅擁有易買得洋橋店一家門店,投資總額4000萬美元。2011年前三季度,北京易買特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62萬元,凈利潤-1896萬元,凈資產為2494萬元。這意味著,永輝的收購價格還不足其凈資產的兩成。
本土超市也有不少因為無法實現長期盈利而消失的品牌,首聯商業旗下的小白羊超市曾經在北京有20多家門店,是老北京人熟悉的超市品牌,不過,小白羊超市在2006年受困資金危機,拖欠供貨商貨款達3000萬-4000萬元,首聯商業也一直處于虧損中,京客隆在2008年完成了對首聯商業的整合,也陸續把首聯集團包括小白羊在內的門店以“京客隆”品牌加盟店的形式收編。最近消失的零售品牌是物美嘗試的會員制業態物美尚佳,開業一年后,尚佳原址轉型為以進口商品為主的GES全球精選門店。
另外一家險些消失的品牌是來自于泰國的卜蜂蓮花,加上2016年虧損的5.38億元,卜蜂蓮花虧損連續五年總計已超過11億元,卜蜂蓮花優勢門店全部位于南區,各區域之間差別很大,2010年,物美商業曾收購卜蜂蓮花天津超市有限公司,接手其開設的4家門店。2013年11月,物美有意收購卜蜂蓮花位于廣東、湖南以外的全部業務,這些業務包括36家面積約為31萬平方米的店鋪。消息一出,北京8家卜蜂蓮花門店當即停業集體抗議,當年12月,雙方合作告吹。雖然卜蜂蓮花這個品牌在北京市場上依然保留,但是規模及影響力已經遠不如從前,正如北京本土老牌超市華普,曾經跨區域開店而現在只有北京的9家門店,而且這些門店已經將近一年處于調整期的非正常營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