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特色小鎮的發展,特色小鎮建設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較多,而對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有一些名義上叫產業的,本質上還是旅游。比如健康養生、會議培訓、婚紗攝影、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之類的,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看,都屬于大旅游產業或者叫“旅游+”產業的范圍,屬于旅游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
廣義的講,旅游以及與之相關的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民俗工藝品等也都是一種產業,但它們主要是“富民產業”,老百姓、開發商、鄉鎮政府可以從中賺到錢,對國家的經濟競爭力貢獻不大,與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語。
產業和旅游真正融合發展得比較好的案例,國外也有,比如丹麥的比隆鎮,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廠商樂高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它的主導產業本來是玩具設計和制造,但后來政府和樂高公司聯合開發了樂高樂園項目,建了樂高微縮景觀和游樂園,很受游客歡迎,現在已經成為歐洲著名的游樂目的地。這算是產業和旅游雙輪驅動了。但這種案例并不多,樂高公司的產品——玩具跟旅游休閑還算是相關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在大多數情況下,旅游和產業發展更多的是存在沖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國的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小鎮。這里聚集了數百家掌握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基金,咖啡館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萬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員。小鎮的設施主要就是辦公樓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沒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鎮居民對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攝像頭都很多,物價水平比大城市還要貴很多,因此這個小鎮既不歡迎游客,游客也不會有興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費。
愿意離開大城市到小鎮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一般都不會喜歡小鎮變得鬧哄哄的,更不會喜歡每天來一群陌生人對著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這種地方,一臺Trent900航空發動機就要賣3000萬美元,而且這個產業還涉及到技術秘密和安全生產,小鎮的管理方當然不會再去想如何從旅游上賺點錢,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
大多數認為特色小鎮要產業和旅游雙輪驅動的人,實際上的混淆了兩對概念。第一對是“大旅游”和產業的概念。這一點前面已經區分過了。發展旅游的同時搞點健康養生、民俗工藝品制作、會議培訓只能算旅游業的深化或者旅游產業鏈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
第二對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游休閑和宜居宜業的概念。適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適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來游客的流動,從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再到會議養生等“大旅游”,可以延長游客在某一景區的停留時間,但總體而言都還是短期停留。統計意義上一般把在一個地區停留六個月以內的叫流動人口,超過六個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沒有什么旅游項目能讓游客在一個地區停留這么長的時間。
旅游的核心是消費,盡可能的吸引有“財”的人來流動消費,花完錢就走人;產業發展的核心的生產,是盡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來創業就業,長期定居。二者發展路徑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盈利模式也都差異巨大。
比如,同樣是居住功能,要發展旅游就應該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別墅;要發展產業,就應該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對醫療教育設施幾乎沒有要求,即使是發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復療養設施為主;而產業聚集區要促進人才聚集,則需要配套幼兒園、小學,以及功能相對齊全的醫院。
而且,就開發模式來講,旅游景區修建配套設施是為了賺錢,通過住宿、餐飲和各種服務收費把投資在景點建設的錢掙回來;而產業聚集區的配套設施投資則不應該賺錢,而是通過配套設施吸引人才和企業,再通過產業稅收把建配套的錢掙回來,這是兩個正好相反的投資收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