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都是從網上購物,便宜又方便,很少來商場了。”年過古稀的楊先生對《中國消費者報》表示,受身邊的年輕人影響,他早已經學會了網購。
不難看出,現在網購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中老年群體也已成為網購大軍的一員。
伴隨著消費升級和電子商務的沖擊,曾經身份尊貴的百貨商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能否度過漫漫嚴冬,對于傳統商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老百貨難以熬過嚴冬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經過數十年,電影《甲方乙方》中這一經典語句流傳至今。
2018年,這一句話用在北辰購物中心身上似乎同樣適用,距離北苑店轉手不足半年,亞運村店也將于1月8日停止營業。
上世紀90年代,作為北辰實業在北京的第一家百貨商場,北辰購物中心亞運村店也紅極一時,曾是北京北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百貨商廈之一,躋身于北京市億元商場行列。到了1997年,其最高銷售額達到了12億元,利潤達6000余萬元,年均投資回報率始終保持在30%左右,創造了“北辰現象”。一段時間以來,北辰是高大上的代名詞。
而今的北辰,狹窄的扶梯、略顯昏暗的燈光,沒有高挑的大堂和影院+兒童娛樂區,與眾多shopping mall相比顯得有些滄桑。
走進北辰購物中心,隨處可見全場3-5折、撤店甩賣的條幅,部分服飾專柜已經撤柜,珠寶首飾區顯得十分冷清。
“我平時很少到樓上,一般就是在一樓的超市買些商品。馬上閉店了,想看看有什么便宜的衣服。”一位在百麗專柜試鞋的女士對《中國消費者報》說。
或許,這也是大多數消費者的購物心理。
商場的廣播仍在照舊播放著類似“歡迎光顧”的語句,工作人員仍一遍遍接受顧客的詢問,“即使閉店,售后仍不會受影響,可以去專柜退換。”關于閉店,這可能是他們近期談論最多的話題。
“這曾經也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商場工作人員邊清理庫存邊說道。
《中國消費者報》就北辰未來發展規劃采訪了商場相關負責人,但被以“未接到領導指示接待”為由拒絕。
2017年8月中旬,北京北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2017年上半年年報。年報顯示,北辰商業2017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0.83億元,利潤僅為30.34萬元,同比下降18.9%。
頹勢之下,這一數字也著實戳到了北辰實業的痛點,才做出放棄商業物業的無奈之舉。
實體百貨身陷困境
然而,北辰購物中心的閉店絕非個例,這已成為百貨行業的普遍現象。
2015年,萬達百貨一半門店處于虧損狀態,進行大規模閉店、調整后,引發實體百貨業的一陣恐慌。
近幾年,無論國內國外,實體店關閉似乎成為一種“風潮”。沃爾瑪兩個月累積關店11家,百佳超市累計關店7家,華潤萬家累計關店68家。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多家大型知名百貨商店相繼爆出關閉門店的消息,傳統百貨商店正陷入“關門潮”,這也讓實體百貨人人自危。
不只是國內,國外同樣面臨著同樣的窘境,美國梅西百貨業也難逃厄運,2015年關店14家,2016年關店30家。
FGRT(前分析機構Fung Global Retail&Technology)公司的數據跟蹤顯示,到2017年為止,全美已有6985家零售業店面關閉。調查結果顯示,這一數字比一年前增長了200%以上。
與此同時,上世紀末中國百貨、超市等實體零售業的快速擴張,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一些地區實體店重復建設,同一個品牌,在商業街上存在不止一家,高度同質化,令店鋪缺乏競爭力。同時,商業設施過剩嚴重,且服務業態單一。
不得不說,這也為當下實體百貨的困境埋下了禍根。
當下,PC端到智能手機的大踏步發展;移動支付從出現,到被大多人所接受,逐漸成為消費生活中較為主流的支付方式;互聯網企業從星星之火,到呈現燎原之勢火速擴張。
實體百貨專柜逐漸成為網店的試衣間,而唱衰實業百貨的聲音一直存在。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對《中國消費者報》表示,很多傳統百貨都是參照日本的經營模式,例如華堂、北辰都是一站式購物,百貨+超市的模式相結合,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云消費時代,網上購買可以跨時區、跨地點,實現零時差、零距離,消費者所需可以第一手獲得,同時價格更便宜,這也使得消費者去百貨商超的購物需求下降。
新模式如何彎道超車
百貨商場日漸式微,僅僅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很多人將原因歸結于此,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傳統百貨在前進道路上還是走得太慢了。
傳統百貨的成本高居不下,需要人員、租金、渠道等支撐,面對互聯網的沖擊,不得不以打折等方式招攬顧客,然而一味地讓利,勢必造成虧損。
除了電商的沖擊,賴陽認為,當下品牌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百貨與一些品牌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其模式無法改變。如果完全轉戰線上,放棄線下的發展,不能完全保證生產廠家產能完成,又會擔心現有渠道虧損。而作為品牌而言,也需要人員維持等一些投入,對他們來說,風險太大了。
賴陽進一步分析認為,傳統百貨的“變”不僅僅是百貨業自身的變革轉型,也牽涉到供應商的轉變。從根本上無法轉變,這意味著百貨業主體業態將走向消亡。
隨著消費升級和目標消費人群的變化,實體零售繼續循規蹈矩是行不通的。傳統百貨遇冷,而shopping mall開工的腳步并未停歇。
2017年11月中旬,南京新街口的金鷹國際商城也迎來了華麗轉身,正式更名為“南京金鷹中心”,作為全球最高的非對稱三塔連體建筑,將是亞洲最大購物中心之一。
2017年12月,香港置地投資的王府中環在北京王府井開始營業,致力于提供高端時尚購物體驗、全球特色餐飲及高端酒店服務。
走進各種商場,品牌商品布局都大同小異,而各種新建的大型shopping mall走的都是更大,更全的路子,具有年輕化、快時尚、娛樂化等共性,鮮明主題、注重生活體驗的模式也更能吸引消費者。
王府井apm就是很好的踐行者。一直以來,北京王府井有著“旅游導向型商圈”的標簽,交叉林立的大大小小零售百貨不下10個,而幾年前,apm的出現,改變了王府井的刻板印象。
apm招攬時下最為流行的品牌為主力店,許多獨具特色的快時尚品牌開設旗艦店。同時,各樓層都有受到年輕消費群體追捧的特色餐飲,而亞洲最大、也是中國唯一樓高三層的apple旗艦店成了年輕人常常光顧的地方。
體驗式消費,除了涉及業態布局、商場硬件設施等方面的體驗,文化體驗、服務體驗等精神層面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在每個樓層都設計了極其細致的樓層導視和品牌自助查詢電子導購觸摸屏,方便顧客隨時查找,以及更好地規劃路線。在公共空間的休息區,還有手機移動充電器提供。
雖然距離王府井百貨不足幾百米,但是apm的業績呈現大幅度增長,成為王府井商圈的佼佼者。
一家是shopping mall,一家是傳統商場,更多消費者在“二選一”的選擇題中,將票投給了shopping 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