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下旬,朱榮斌創立的新公司“榮宇建設”浮現,人們才知曉,朱榮斌將自己27載的職業經理人畫上了句點,投入地產創業大軍的隊列。
這兩年以來,關于地產人轉型的話題一直很熱,很多地產人都非常焦慮迷茫。
對于地產人來說,那個躺著掙錢的黃金時代,徹底地過去了。但同時,找到新方向的房企和轉型成功的地產人,好日子才剛剛開始。何況,已經有地產人闖出了一條路,可見方法總比困難多。
行業變革,幾類地產人被迫轉型
這兩年,很多房企接二連三暴雷,地產人也被迫離職。但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是,離職后,再想回到房企工作,居然這么難。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走上了不同的轉型道路。
1、基層管理人員首先被優化
樓市下行期,低溫持續蔓延。許多房企在之前一直在優化組織架構和運營體系升級,而首先被優化的就是中基層的管理人員。
中基層管理人員工資高,對資金消耗大,工作內容比較不復雜,可以安排一人同時兼任多個崗位,同時缺乏核心資源,客源不在手里、房源不在手里、核心技術不在手里,甚至權限也不在手里。所以很多房企優化組織架構,最先將中基層管理人員裁退。
比如很多公司一個職能部門或技術部門,6個人的部門卻細分成3個組,每組設了一個主管,分工細沒細化不好說,工作協同壁壘倒是一個比一個高。最后有公司盤點,有些小組整個組被合并或裁掉都完全不影響正常業務。這也恰恰說明了房地產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管理冗余,人浮于事,不注重管理紅利。
2、缺乏競爭力的基層工作人員
今年,從已披露的年報數據來看,大部分房企都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很多房企表明,不再設定銷售目標,或者是調低銷售目標,只有少數幾家房企調高了今年的銷售目標。
而當銷售目標減半,項目自然也沒有那么多了,只需保留核心骨干,基層人員都可以裁退。待業務重啟時,以核心骨干為基礎,企業自然可以迅速重建部門。
所以,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基層崗位也是被優化的重災區。
以策劃為例,策劃是房地產行業最辛苦的群體,996甚至007對他們來說都是常態,近10年的大包干模式更是讓不少甲方的策劃養成了不用動腦的習慣,而案場策劃則毫無技術含量可言。
新媒體沖擊下更是進一步降維打擊,80后壓根聽不懂,90后想搞搞不成,00后長驅直入,勢如破竹,老策劃這不就更是被優化的首選嗎?
3、積極響應下一線的高層
組織的變動必然伴隨著人員的流動與調整,而“高層管理人員下沉”成為了不少房企人員調整的策略。高層要重新返回到一線,到項目上去,到城市公司去,到能聽得見炮聲的戰場上去。
這一舉措的本意也是想人盡其用,何況高層是拿著最高人力成本的那批人。不少有著真材實料的高層,著實在重歸一線后拿下不少戰績,畢竟行業經驗和管理經驗與基層管理人員不可同日而語,也為企業解決了不少問題。但對于一些空降型高層甚至是理論型高層,就不太友好了,不少高層脫離業務太久,甚至連自己家系統都不會操作就更不用說明辨真偽,披荊斬棘了,現實是不添亂就算好了。
只能說每個人都各有長短,并不是所有高層下沉參與業務都能發光發熱,相反合適的人在合適崗位才能創造最大的效益。
地產人如何自救
地產行業都面臨著縮收,考驗的是每個人、每家企業活下去的能力。未來依舊經歷著激蕩、充滿未知、讓人焦慮、但每個地產人又必須勇敢走下去。
1、及早給自己賦能,風來的時候能不能飛全靠裝備
行業動蕩,凜冬已至,這是每個地產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地產的這個寒冬,何止行業、企業需要自救,個人更應該要自我提升,而且這個力度是空前的。
個人應在日復一日的工作當中,找準自己的方向發展自己的長處,甚至去有意識地去發展額外優勢,否則很難在殘酷的市場環境當中保持競爭力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除了需要具備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還要觸類旁通,做一專多能型人才。
越早有這個意識越好,企業的分工在早年間一直強調精細化,往往很多崗位都變成了公司里的螺絲釘,這幾年又大力要求發展綜合型人才,其實就是要壓縮人力成本,讓更少的人能兼顧統籌更多的工作。這個時候你之前努力給自己的職場賦能就會都轉變為你上升或者調整到其它平臺的裝備,也是你最容易能與其他人拉開距離的地方。
2、彎道超車不是夢,細分市場永遠有機會
近期,行業內的回暖跡象越來越明顯了,高層隔三差五出一個利好信。
雖然行業再難回到過往高金時代,但仍然屬于國家支柱產業,依舊是一個體量非常大的行業,部分崗位的職業壁壘還是比較高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危機感,那么建議你可以多留意上下游產業和周邊產業。地產的生態鏈依舊是非常龐大和復雜的,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還是很容易在這些產業周邊找到細分的專業市場。這點有個要求,就是你要有意識的在行業內累積人脈和創造口碑。地方圈子非常小,小圈子有個好處,就是你更容易去知道摸索到更多細分的賺錢的門路。
永遠不要低估你在行業的專業度,但是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影響力。在專業度的基礎上,努力增加影響力,就更容易在細分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不要低估自己,但一定要保持打磨自我。
3、核心資源牢握手,打工王者永無憂
打工人要怎么才能活得更好呢?
現在確實不是人人都想創業了,更多人開始追求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打工就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怎樣才能永遠都保住飯碗,甚至摸魚上班都可以不被勸退呢?答案就是要手握核心資源。
為什么那么多政府出來的小伙伴輕輕松松就可以入職名企甚至謀求高位?為什么你見過很多領導每天好像什么都不用干卻穩坐C位?為什么有的銷售就是不需要跑業務都可以輕松當銷冠?
就是因為每個職場里的王者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都有自己獨特的核心資源。你可能看不到,但是不代表沒有。圈子、人脈、資源擊穿職場壁壘的有力武器,也是你能成功的一個秘訣之一,例如銷售,最重要的就是客戶資源,只要有客戶,你就是換到別的公司也能活得好好的。其它崗位也是同理,找準個人核心競爭力核心資源非常重要,你被取代的成本越高,你職場的位置自然就有越穩。
4、大膽轉型,謹慎創業,行行都有門道
有時候創業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例如在三四線城市,本來工作機會就稀缺,市場萎縮下,工作就更不好找了,所以很多人被迫就自己出來單干。
有些人創業還是在原來的行業,而有些人則是轉型,不能說那個選擇更好,因為都有人成功過。
但最怕病急亂投醫,一發現公司有人員優化的情況,就要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是再就業還是出去創業。每個人都需要未雨綢繆,超過30歲,就要思考自己的未來。這個行情下,很多人真的有可能一夜之間一步到位發展成了人到中年失業、上有老下有小,手停口停。這個時候越是急躁就越容易出錯。
做了多年的行業精英,本不會被一時沖動蒙蔽,但偏偏很多人就是自亂陣腳,讓原本的情況更加糟糕。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門道,門道深淺都需要自己去好好探索,有人帶進門那就更好。萬萬不可以覺得自己做過房地產這種大行業了,手上都不知道搞過多少項目,幾千萬上下都沒有眨過眼,小小門店何其容易。用這樣的心態去創業,往往都是血本無歸的。
小 結
其實,現在不單單是地產人轉型難,而是各行各業皆如此。不能改變的是行業的大環境,能改變的就只能是自己。而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本來就是一場社會性分工合作,哪怕轉型從頭開始也沒有必要搞得好像世界末日,但是必須要記住了,除了愛會消失,個人優勢也會消失。要學會保持優勢,畢竟領跑的人,去到哪里都不會掉隊。
文章來源:福州市房地產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