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邦魏理仕吳奕奕:外行扎堆商業地產的內行思考
來源:新華網 作者:新華網 時間:2014-09-09
核心提示:對于“外行”扎堆商業,吳奕奕表示,站在一個地產開發商的立場,外行的加入勢必將增加了市場的競爭,但如果二者相結合,零售商發揮其超強的市場運營能力,而開發企業則專注于建筑體、空間的開發,所打造出的商業項目才更趨成功,也更能夠創造持續價值。
“外行”扎堆商業是福是禍的問題,吳奕奕表示,站在一個地產開發商的立場,外行的加入勢必將增加了市場的競爭,但如果二者相結合,零售商發揮其超強的市場運營能力,而開發企業則專注于建筑體、空間的開發,所打造出的商業項目才更趨成功,也更能夠創造持續價值。
內行與外行
傳統的住宅開發商轉戰
商業地產已然是老生常談,近幾年來,零售商涉足、甚至轉型商業地產的現象開始風生水起。
從一個經營者轉向“房東”的角色,據新華網記者的了解,這種案例不勝枚舉——餐飲業出身的海底撈、吳地人家,世界三大零售巨頭之一的TESCO樂購,中國酒業大亨五糧液,電器行業領軍的長虹等等。
遠的不說,就南京而言,早期的蘇寧、雨潤最為典型,只不過,剛開始起步于住宅開發,這些年才逐漸拓展到商業地產領域,還有一直專注于商業體開發的紅星美凱龍,也是發家于家居建材行業。
“上述這些,就地產開發領域而言,雖然都是外行出身,但對于商業的經營、管理,他們都是內行中的內行。”在吳奕奕看來,一個成功的購物中心、一個成熟的商業體模式,運營經驗和開發實踐缺一不可。
所以,最好的搭配Style是一個零售商負責后期的招商[簡介 最新動態]、運營、管理,一個開發商負責前期的拿地、規劃、施工。二者各有分工、相輔相成,但問題在于最終能夠實現預期的雙贏嗎?
吳董坦言,跨界合作要想成功并非易事,但從長遠來看,一定是趨勢,“因為一個開發商不懂得商場的經營和商業的規律,即便造出的空間體再與眾不同、再華麗奪目也無法與進駐業態相匹配、無法吸引投資者掏腰包。”
相應的,某一行業的“領頭羊”,雖然在他所處的領域是成功的,但一旦進入商業地產,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不專業、不適用的情況,“在我看來,未來伴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商業地產一定會迎來合作時代,而不是單純靠一個企業自身去轉型、去升級。”
不過,她也坦言,過程需要時間,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失敗的(案例)會比成功的多很多。”
商業與地產
對于購物中心頗有研究的吳奕奕,先向新華網記者回顧了南京商業地產的發展歷程——
1995-2002年處于起步階段,其間,1996年新街口[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金鷹購物中心的開業標志著南京商業市場的開端;1999年新百、中央商場相繼開業,東方商場開始營業,新街口區域出現了13。7萬平米的供應量。
2002-2007年則進入發展的平緩期,其間的2004年,隨著大洋百貨、悅薈廣場、南京1912的開業,新街口商圈逐漸成熟。并首次出現了街區式的商業模式;江東門地區的新城市廣場是首次出現的非核心商圈的商業項目;2006年德基廣場一期開業,南京首次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購物中心項目。
2007-2013年,南京商業地產步入高速發展時期,其間的2008年,夫子廟地區水游城的開業第一次向南京市場引入了如Uniqlo、Zara等快時尚品牌;2010年,新街口、湖南路和江寧區域都涌現了大量優質商業項目,總計供應量超過100萬平方米。
“而在未來三年內,每年有約60萬平方米的商場供應,整個南京已經進入到購物中心的時代。”吳董表示。
然而,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從南京現狀來看,整個市場泡沫不是很嚴重,但是必須引起警惕的是在同質化競爭的市場里進行新增的放量,對任何一個項目來講,如何開發購物中心,如何讓購物中心賺起來,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吳奕奕指出。
鑒于此,她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一個購物中心的打造需要賺眼球,“說白了,就是通過建筑空間和特色的品牌、特色的業態甚至一些特色的服務,來突出差異化和主題化。”
其二是把這些吸引客流的東西轉化成實際到購物中心的客流,并且這種客流是一個長期的,可以重復造訪的客流;最后回到開發商開發購物中心的目的,把商業資產提高到價值增值,這種價值增值不僅僅體現于綜合體業態中的發展促進,還有對于板塊價值的提升,以及長久的持續所產生的現金流。
吳奕奕告訴記者,她對未來有一個展望,“商場不再只是人們購買東西的一個地方,而成為一個新的都市公園、人們社交聚會的一個場所。開發運營商通過一些主題店的設計和新型業態的打造,給消費者打造停留商場更久的理由。”
本文來自新華網,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