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東方明珠,北京故宮、天壇,杭州的西湖,成都的錦里、寬窄巷子……提起一座城,我們腦海中必定會出現與之相關的“記憶符號”——文化地標,它們已深刻彌留在異鄉人和原住民腦海深處,成為城市符號、文化記憶,揮之不去。
“文化地標”一詞,顧名思義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文化,二是地標。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城市愈發需要一些標志物給往來于此的異鄉人和每日匆匆而過的原住民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由此,基于城市差異化、避免“千城一面”等的需要,城市地標應運而生,它的作用也愈漸顯現。
那么,目前我國文化地標發展現狀如何?對于城市發展有何意義?又該怎樣將城市地標打造為成功的IP?
文化地標|城市的精神符號、文化載體
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或一個地區精神的反映。例如,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六百年來一直是皇家文化的標志。故宮作為集皇家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地標,承載了幾個世紀積累下來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兩個朝代文化成就巔峰的標志。在這里,自然物因為被人賦予了文化上的意義,并承載著人們的文化活動,而成為聚落的文化地標。
圖丨北京故宮
當下,城市文化地標越來越不拘泥于“地標”二字,反倒是愈發彰顯出“文化”的內核。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IP模式的風靡,各地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競爭中,越來越強調文化地標的IP化“打造”,因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往往更能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出一座城市的城市性格和它特有的文化魅力。
然而,這些年,文化地標仿佛成為一座城市的“剛需”,伴隨各地方政府興建、打造地標性建筑,一些誤區也逐漸顯現出來。
就在2020年10月,因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住建部對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及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進行調查并發布了通報。此前,貴州省劍河縣斥巨資打造的世界最大的“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有專家表示,好的文化地標深入人心,是因為它與生于斯長于斯的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急于求大的地標,沒有文化的積淀,沒有文脈的延續,只能博一時眼球。
圖丨西湖斷橋
打造文化地標,傳遞文化故事
隨著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后“大旅游”概念的形成,文化地標和城市發展的關系愈發密切。
基于文化地標在一個城市中的內涵,將它打造為城市文化IP,有助于彰顯城市文化特質,增強城市居民凝聚力,推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優秀的文化IP有助于吸引人才、吸引外資,帶動旅游業發展,進一步增強公眾文化獲得感。因此,缺失文化地標,城市就等于失去了文化審美的對象、文化識別的符號、文化認同的載體和文化發展的物證,失去了在歷史長河中積累的深厚文化底蘊。
文化地標在城市IP形象設計中含有很高的價值和意義。文化地標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從歷史的沿革中鉤沉出來的,這就使得文化地標具有了故事性。
圖丨成都寬窄巷子
在解讀地標時有故事才會有講究,才能體現出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才能體現出一城一地的民族精神和它的文化底色。一個古老的建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是因為它能承載起這座城市的歷史,能代表著這座城市的輝煌,能體現出這座城市的特色,能喚起當地人的共同記憶。
四招打造優質文化地標
那么,文化地標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應避免什么問題?一個成功的文化地標應該如何打造?相關專家分別從文化地標的文化精神內涵傳達、公共文化屬性承載以及學科外延等方面提出了打造文化地標的建議。
文化地標應與時代和環境相契合
文化地標在建設時,要綜合考慮時代和環境等方面因素。有專家認為,一個城市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在某一時刻形成表達其內涵的標志。例如,上海的東方明珠塔,是20世紀末浦東新區發展建設的象征,也是當地各種文化活動的空間場所,形象地體現出城市欣欣向榮的精神內涵。
此外,也要看到,在上海這座現代化的城市中,東方明珠與黃浦江以及兩岸的建筑群構成了和諧的景觀,并沒有因為建筑本身的高度破壞整體的風貌。地標建筑要與周圍景觀相協調,而不能生硬、突兀,像一塊“飛來石”。
圖丨東方明珠
從適應時代、環境變化來看,其實,通過合理改造、契合當下環境的特色,一些承載老故事的老建筑也依然能搖身一變成為新地標。
坐落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鋼遺址,是一代鋼鐵工人的記憶。百余年來,首鋼成為鋼鐵產業發展的縮影。隨著北京日益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有限的環境容量和首都的特殊位置,使這里不適合繼續發展鋼鐵冶煉工業。
2011年1月,首鋼北京石景山鋼鐵主流程正式停產,首鋼搬離北京城區后,北京在石景山區的原址上規劃建設首鋼工業遺址公園。如今,首鋼園“山—水—工業”遺存特色景觀體系初步形成,進入園區,科幻元素、潮流運動、無人科技、冬奧足跡遍布。首鋼園正逐漸完成蛻變,成為集科技、文化、體育等多產業為一身的城市文化新地標。
老廠房在城市更新中,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新地標,并在城市發展中承擔了新作用,締造了城市新記憶。
圖丨首鋼園區
好的文化地標,應當是從城市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有根基、有血脈。深入挖掘、還原和提升地域文化價值,如此打造出來的建筑和景區,才會因其特有氣質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標,成為蘊含地域文化與精神的所在。
從契合環境和人文的點來看,成都不失為一個打造文化地標的“高手”。成都的錦里文化街區與武侯祠融為一體,既是三國文化的重要歷史載體,又與當代生活有機結合,讓人們在濃郁的歷史氛圍中吃喝玩樂。“與民同樂”而不“居高臨下”,給人營造出親切的歸屬感、文化上的認同感,才能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地標。
圖丨成都錦里
讓城市文化地標更有文化
文化地標,是在對這座城市歷史文化進行充分挖掘的基礎上提出的,因此,它應該成為這座城市永恒的標志。
有學者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城市重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與營造,輕城市文化生態的塑造與挖掘。那么,如何才能在新建地標中,更好地體現出地標的思想性、公共性、藝術性?如何才能讓城市地標更有文化?
筆者認為,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至少應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必須僅屬于這座城市。如果其文化地標為多座城市共有,就很難成為這座城市的“專屬代言”;
二是這個文化地標不僅是這座城市最好的、最值得驕傲的東西,同時在國內外也應該已經有相當的知名度,甚至一說到它,人們立馬會聯想到這座城市;
三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必須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通過地標的選擇和錨定,既要讓當地人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也要讓他們通過地標明確知道“我將要到哪里去”。因為一個傳統不僅僅只代表過去,同時還會指導現在,引導未來。
總而言之,一個好的地標,應該是這座城市的IP,應該這座城市最好的名片,應該為這座城市指明未來的前進方向。
圖丨廣州“小蠻腰”
同時還要考慮文化地標的“在地性”。文化地標是基于地域標志性文化而創造出來的地域標志物。各地的地域標志性文化擁有的共同特點是:它一定是由當地創造、當地傳承,并飽含有當地人的共識,足以代表當地人審美的本土知名文化現象。
由于載體的不同,地域標志性文化的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譬如,有的是以當地音樂為載體的,如陜西的陜北說書、河南的河南墜子;有的是以當地傳統建筑為載體的,如北京的天安門、天壇,武漢的黃鶴樓……它們的共性是什么呢?尋找地域標志性文化是否有什么規律可以遵循呢?
圖丨北京CBD夜景
所謂的“文化地標”,一定是當地人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某種形式保存或傳承至今的當地最著名的文化遺產。無法達到‘遺產級’的文化現象,是不可能成為一座城市的地標并為這座城市代言的。
文化地標要契合公共文化屬性
城市文化地標大多具有鮮明的公共空間屬性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因此,城市文化新地標建設需要在滿足其公共空間屬性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營造原則。
一是要“雙效”統一,既要滿足社會效益,以社會效益為先,又要滿足經濟效益,實現其自身造血功能。
二是以人為本,要充分考慮每一個市民的文化需要,兼顧上述提到的尺度、效度與溫度。城市文化地標設計必須回歸到“以人為本”這一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是要多元包容,城市文化地標的公共性要求文化地標要堅持以弱勢群體為先的底線思維,從而保障不同人群的文化需要。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也包括對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消費圈層的包容。
圖丨成都IFS
四是需要社會參與,文化地標代表城市的整體形象,屬于公共資源,需要在前期的規劃過程中就要有大眾的共同參與,建立健全設計方案比選論證與公開公示制度,確保其與城市功能、生態環境、空間尺度、地方精神等保持一致。
五是要有創新性和可持續性,不能前期熱鬧后期閑置,造成空間和資源的浪費,需要順應時代不斷更新與調整文化地標場域的活動內容和場景設計,以適應科技的發展和文化需求的變化,使文化地標做到承載歷史、關懷當下、展望未來。
圖丨成都太古里
此外,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還必須具備“五力”,即文化培育力、消費引導力、創意營造力、審美涵養力、精準服務力。
文章來源:文化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