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行業新聞

文旅引導的城市更新“新玩法”

來源:盛方商學       作者:盛方商學       時間:2022-03-11


城市作為一種伴隨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演變的生命體,經歷改革開放40余年來的粗放式增量擴張,形成了環境污染、產業空心、交通擁堵等諸多“城市病”問題。

隨著國家高質量發展步伐的加快,“十四五”時期,城市必須改變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轉向以提升城市品質為主的存量提質模式,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效益融合共贏的城市更新之路。


我國城市更新步入新階段

縱觀國外,城市更新大體經歷了從大規模的清除貧民窟運動到中心區小規模的再開發,從物質環境的更新改造轉為街區社會、經濟、人文等全方位發展的過程。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陽建強教授等撰寫的《1949-2019年中國城市更新的發展與回顧》文章,將中國城市更新70年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7年),以改善城市基本環境衛生和生活條件為重點;第二階段 (1978-1989年),重點轉移至解決住房緊張和償還基礎設施欠債。第三階段(1990-2011年),進入了市場機制主導的實踐探索與創新時期。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開啟了以人為本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圖 中國城市更新發展軌跡總結


圖 2021年來的城市更新行動相關政策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啟動,代表我國城市更新已進入適應新時代要求、承載新內容、重視新傳承、滿足新需求的新階段,也代表著由“重開發”向“重運營”轉變的新階段。


城市更新的新要求

城市更新肩負著新時代下城市空間盤活、人文記憶再生、社交活力重塑的歷史使命,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引擎。充分認識其要求,能保證在保護和建設的平衡中獲得更高質量的結果。

八大任務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撰寫的《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解讀文章里,提到了城市更新工作的八大目標任務,見圖。


圖 城市更新工作的八大目標任務

四宜城市

來用消費引導城市聚集,由消費產業帶動城市發展。實際上消費產業是兩個面,一面是一個產業,因為消費規模的聚集構成的服務業聚集。另一個面是服務,消費的發達也是消費生活方式和生活水準、生活文明程度提高的充分展示。對此,要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享的“四宜”城市品質。


宜居是基本要求,要以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為目標。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最基礎的是要改善地下管網、停車場建設、養老、家政、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加快補齊生活設施短板,提供完善的便民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城市活力。

宜業是發展要點,要強化產業導入和轉型。在城市更新行動中,產業更新最重要的是對老舊廠區的改造,要把存量產業用地納入提容增效范圍,加快轉型升級或打造新興產業空間,實現動能轉換,營造適宜的產業發展環境,并對工業遺址進行釋放的活化利用。

宜游是城市文明標志。在城市更新行動中,要特別注意主客共享空間的打造,一方面推動城市商業步行街、古城古街向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的轉變,一方面通過文旅品牌塑造、城市風貌展現,來構建宜商宜游的城市空間,讓游客也能觸碰到城市的新氣質和新活力。

宜享是未來城市面臨的重點課題。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深和“百歲人生”的到來,享老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城市更新方向,除了街心公園、街邊公園的慢行城市停駐空間的改造,重要的還有亮點,一方面是社區的適老化改造,提升環境的安全度、舒適度和便利性,與老舊小區升級等無縫結合,另一方面則是醫療、康養產業及服務業態的充分導入。


文旅思維推動城市更新

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21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也明確了“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文化成為貫穿城市更新的核心,遺產保護和生態保護都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城市更新中用文旅融合思維可以很好地解決城市文化、形象等問題,并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

城市更新是在已有的城市格局里選擇性的實現“新城代謝”,其中,城市文脈卻是城市肌理中的精髓。一個城市在其歷史長河中,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性格”,而以往的舊城改造或多或少的都使城市文脈受到創傷,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將成為重塑城市文化環境、激發城市文化活力的新機會。

城市更新的文脈傳承重任,既要有文化傳承發展的國際視野,又要有文旅交融創新的市場導向,契合時代發展、符合人的需求、實現經濟價值。從宏觀角度來看,一定要做好城市更新規劃,深度挖掘文化資源,系統化的梳理城市歷史文化體系,明確城市的文化品牌方向,統籌塑造城市精神、基調和風格,并制定相應的文化傳承實施細則和工作方案。微觀上,形成一系列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微”項目,與歷史遺跡、歷史文化街區、及知名旅游景點串珠成鏈,并將城市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納入線路的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在文旅融合中盤活城市文化資源,講好城市文化與城市更新故事。

守護城市文脈,有助于迭代城市文明、塑造城市新境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應該是動態的、活化的,沒有固定的模板可復制,一定要注重可持續化的管理,進一步增強我國城市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城市綜合風貌是城市物質形態、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綜合集中體現,是長期積淀呈現的結果。其特色風貌落實在載體上,主要是通過建筑和景觀體現的,而建筑和景觀一定是結合了生活本身的文化邏輯、經濟邏輯及一體化結構,通過文旅要素的融入,將更加有效的塑造城市風貌特色,積極引導老建筑活化利用,引入文化、商業、創意產業等業態,逐步煥發老城區活力,實現我們對宜居城市的構想。

一方面是“風”的構建。即人文取向的軟件系統構建,包括構建歷史文化之風、自然生態之風和市民生活之風。歷史文化之風是城市風貌規劃的源泉,決定城市風貌的形成,是促成城市風貌的內因。自然生態之風是城市風貌的基礎,維系生態系統正常運轉,是城市風貌多樣化的前提。市民生活之風是城市風貌的主體。

一方面是“貌”的更新。即城市總體環境硬件系統的構建。圍繞城市文化主題,提升天際線、色彩等城市風貌和城市街區、景觀構筑等公共界面設計,重點把控歷史文化遺產建筑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四館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和提升等。“貌”具體包括城市自然景觀系統、城市建筑景觀系統、公共空間景觀節點、城市街道景觀系統、城市色彩營造系統、城市亮化系統。


游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33年《雅典憲章》中,并將其列為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動(居住、游憩、工作和交通)之一。隨著大眾休閑生活方式的深入,城市作為游憩需求和供給的集中地,其游憩空間的載體作用將越來越大,因此,城市更新過程中,需要更加關注游憩活動及游憩空間的活力更新。

筆者認為,游憩更新最終應構建出主客共享、要素集聚的慢生活吸引力系統和休閑化氛圍。可歸納為“基于三個基礎,關注六個層次”。三個基礎是指環境的舒適、文化內涵的梳理、游憩空間的形成,綠維也稱為“慢生態、慢神態、慢儀態”;六個層次是指:主客互動的游憩模式、主題明確的游憩線索、富于變化的游憩節奏、功能復合的游憩內容、立體塑造的游憩氛圍、深省頓悟的游憩效應。


通過游憩的六個層次創新,最終將游憩落實到空間設計、建筑改造、景觀提升、游樂互動、照明設計上,將富有生活氣息的城市游憩,作為民生工程,作為社會服務,有效地提供給城市居民和外來旅游者。


高質量發展要求下,城市更新行動要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創新,并積極開展城市數字文化產業、更新數字化體驗場景,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更智能。

一方面要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鼓勵文化和旅游企業、科技企業參與到城市更新行動中來,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創業社區等城市文化載體的發展氛圍和環境,提升城市文化生產方式、資源配置和建設形象。

另一方面是借助新技術革命,推動文化產業布局與存量空間的改造提升相結合。抓住老城區、老廠區、老商區、老住區4大城市更新場景,圍繞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深度應用,大力發展數字娛樂、線上演播、沉浸式體驗等文化產業新業態。以“科技驅動”,激活舊有城市空間,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文章來源:盛方商學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